峨眉黄芩
《中华本草》:峨眉黄芩
拼音注音
é Méi Huánɡ Qín
别名
白藿香
英文名
Omei Skullcap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植物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峨眉黄芩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cutellaria omeiensis C. Y. Wu.采收和储藏:6-8月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。根茎横走,节上具匍匐枝。茎直立,高50-100cm,钝四棱形,深四槽,沿棱角上密生白色贴伏疏柔毛,茎中部叶柄长达1.7cm,腹凹背凸,被白色贴伏柔毛;叶片坚纸质,卵圆形或长卵形,长2-5cm,宽1-3cm,茎中部者最大,茎的两端者渐小,先端短渐尖至长渐尖,基部近圆形或平截而下延,边缘具圆具,上面散布下面仅沿脉上被白色具节小疏柔毛。花序总状,顶生或腑生,长3.5-9cm,少花,花序轴密被白色上曲微柔毛;花梗长3mm,密被具腺微柔毛;苞片卵圆形或长圆形,在花序中部以上者长4-7mm,均具短柄,全缘,被稀疏白色微柔毛;花萼长约2.5mm,果时长约4mm,被具腺微柔毛,口部上方边缘被具节疏柔毛,盾片极发达,高2.2mm,果时竖起呈倒卵形,高达5mm。花冠黄色至紫红色,长约2.2cm,外被具腺短柔毛,内无毛,冠筒中部直径1.8mm,基部前方稍膝油状膨大,冠檐二唇形,上唇半圆形,宽2.8mm,内凹,先端微缺,下唇中裂片三角状卵圆形,两侧裂片卵圆形,宽约2mm;雄蕊4,前对较长,微露出,具能育半药,退化半药明显,后对雄蕊较短,具全药;花柱丝状,先端锐尖,微裂;花盘前方隆起,后方延伸成极短的子房柄;子房4裂,后对裂片稍发达。花期6-7月,果期7-8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亚热带阔叶林下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南部。
功能主治
化湿和中;除秽止呕。主湿滞痞满;霍乱呕吐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9g。
各家论述
《四川中草药》:民间用于藿乱呕吐,又有除风去臭的功效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地榆
- 地牯牛
- 禾秆蹄盖蕨
- 猫儿屎
- 洋白蜡树
- 大叶藤
- 华中瘤足蕨
- 虾蟆
- 天麻
- 落霜红
- 猬心肝
- 紫八宝
- 翻白草
- 三蕊草
- 白金古榄
- 甘肃土当归
- 文鳐鱼
- 破布草
- 菱叶
- 牡荆沥
- 木兰寄生
- 标杆花
- 细叶卷柏
- 黄羊肉
- 百齿卫矛
- 术苗
- 麝香壳
- 鲜黄连
- 白鱼
- 秤钩风
- 小叶石楠
- 密花山矾
- 冰草根
- 雄黄兰
- 金狮藤
- 山核桃叶
- 棕叶芦
- 海参内脏
- 环草
- 细叶香桂
- 铜钱菌
- 水锦树
- 榆树
- 松球
- 红沙
- 竹鸡
- 翼枝榆
- 青蒿
- 艾纳香根
- 海南地不容
- 金橘露
- 鲤鱼齿
- 丝点地梅
- 山苍子
- 水草乌
- 追风伞
- 蚂蚁花根
- 白猪栗根
- 红花山牵牛
- 了哥王子
- 竹柏
- 杜父鱼
- 西藏桃叶珊瑚果
- 刺柄南星
- 止血丹
- 回回豆
- 降龙草
- 芒小米草
- 清香桂
- 海蓬子
- 刺鸭脚木
- 金樱根
- 葎草
- 野靛青
- 小漆树
- 甘肃棘豆
- 林背子
- 刺瓜
- 柞蚕蛹
- 蒲公英
- 单叶铁线莲
- 猕猴桃藤中汁
- 小茅香
- 栗毛球
- 木瓜核
- 大叶紫薇
- 猪殃殃
- 黄皮血藤
- 箭叶蓼
- 赤芍药
- 金箔
- 蛇王藤
- 牛金子
- 萆薢
- 骆驼黄
- 柳根
- 牡丹花
- 海螺壳
- 茳芒决明
- 博落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