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风艾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大风艾
拼音注音
Dà Fēnɡ ài
别名
艾纳香、冰片艾
来源
为菊科艾纳香属植物大风艾Blumea balsamifera DC.,以根、嫩枝、叶入药。夏秋采收,鲜用或阴干。
原形态
一年生或多年生大草本或灌木,有时呈乔木状,全株密被黄白色绒毛,高达3米,具香气。茎直立,木质化,多分枝,青白色。单叶互生,短柄或无柄。叶片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,长12~24厘米,宽4~10厘米,先端短尖,基部浑圆或广楔形,边缘具不整齐锯齿,常于基部横展羽状全裂,上面绿色有短柔毛,下面密被银白色绒毛。4~5月开花,头状花序较小,径约1厘米,排列成伞房状;总苞片披针形,数轮,覆瓦状排列,外轮短小,内轮较长;花黄色,边花为雌性,多数,丝状,顶端有细齿牙;中央为两性花,花冠管状,边缘5裂;雄蕊5,伸出管口之外;柱头2裂,子房下位。瘦果有10棱,被绒毛,顶端有淡白色冠毛1轮。
栽培
性喜热带和亚热带气候,耐旱不耐寒。土壤宜肥沃和阳光充足的土地;不论粘壤土、砂质壤土或钙质土都可生长。分株繁殖,2月将老株发出的小苗,高达1尺左右时,挖取单株移栽。移栽时宜选雨后进行,按行株距2~3尺见方开穴,穴深4~5寸,每穴1株,栽后压紧。生长期间注意松土除草,每次除草后应施追肥一次。每亩每次用人畜粪尿30~40挑。生长3~4年后,应于早春将腐烂的老株挖去,以促进新芽生长。
生境分布
栽培或野生。多生于园边、路旁或山坡的灌木丛中。主产广西、广东、贵州、云南等省区。
化学成分
茎、叶含挥发油,其主成分为左旋龙脑(l-borneol),并含少量的桉油精(cineole)、左旋樟脑、倍半萜醇等。另据报道,全草显黄酮甙、香豆精、三萜类化合物的反应。
药理作用
1、大风艾的提取液有扩张血管,降低血压的作用,临床上可用于失眠症和高血压病。
2、1%大风艾浸剂的利尿作用,与咖啡因及茶叶浸剂相似,但较后者为弱。
性味
辛、微苦,微温。
鉴别
h
功能主治
祛风消肿,活血散瘀。用于感冒,风湿性关节炎,产后风痛,痛经;外用治跌打损伤,疮疖痈肿,湿疹,皮炎。
用法用量
0.5~1两;外用适量,鲜茎叶捣烂敷患处,或煎水洗。
复方
1、风湿性关节炎:大风艾根、鸡血藤各1两,两面针2钱。水煎或浸酒服。
2、痛经:大风艾根1两,益母草5钱。水煎服。
3、脓疱疮:大风艾、苦参、地胆草、荆芥各5钱,白藓皮、银花叶各1两,青橘叶3钱,栀子4钱。煎水候温外洗患处,每日1剂。
备注
(1)本品为提制艾片(天然左旋龙脑,即冰片)的原料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煨姜
- 大良姜
- 大飞扬草
- 大驳骨
- 大冷水麻
- 定经草
- 大叶金花草
- 小叶枇杷
- 大头橐吾
- 大巢菜
- 大透骨消
- 大火草根
- 单面针
- 五指毛桃根
- 羊角拗子
- 大剑叶木
- 大花柳叶菜
- 多斑紫金牛
- 地白草
- 地黄叶
- 多叶花椒
- 地红子
- 大麦奴
- 大黄花
- 大叶鸡菊花
- 大乌泡根
- 大鱼鳅串
- 大叶楠根
- 胃寒草
- 大苦溜溜
- 大麻疙瘩
- 断血流
- 大头茶
- 大果臭椿皮
- 大砂仁
- 大红青菜
- 大花活血丹
- 大花石上莲
- 芜菁
- 大叶贯众
- 大叶骨牌草
- 大夜关门根
- 大树皮
- 大白药
- 大山豆
- 大毛红花
- 大石枣
- 大花细辛
- 大金钱草
- 大飞天蜈蚣
- 大发散
- 大麦
- 大叶井口边草
- 小乌泡根
- 大叶蛇总管
- 打火草
- 大金香炉
- 多鳞鳞毛蕨
- 对虾壳
- 大头狗
- 大头茶果
- 大羊角瓢
- 大腹皮
- 大花列当
- 多齿蹄盖蕨
- 大刺儿菜
- 大麻药
- 大叶樱叶
- 大报春花
- 大泡通
- 大瓦韦膜叶星蕨
- 大青叶
- 大风药
- 大飞扬
- 大马哈鱼籽
- 大驳骨丹
- 大发汗
- 大叶南苏
- 大叶排草
- 带鱼
- 大叶金花茶叶
- 芜荑酱
- 大阳关
- 大风子
- 大麦苗
- 大黄连刺
- 大果榆
- 王瓜根
- 大一箭球
- 大黑蒿
- 对叶油麻叶
- 对对参
- 武靴藤
- 猬脑
- 大肺筋草
- 大叶千斤拔根
- 大叶花椒
- 带刺马鞭
- 待宵草
- 大团囊虫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