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叶凤尾
《*辞典》:大叶凤尾
拼音注音
Dà Yè Fènɡ Wěi
别名
双凤尾、金鸡尾(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),凤尾草、大叶井口边草、狼牙草(《陕西草药》),井口边草、井边草(《云南中草药选》),杂玛冬罗玛切瓦(藏名)。
出处
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为凤尾蕨科植物风尾蕨的全草。全年可采。鲜用或洗净、切段、晒干备用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50~100厘米。根状茎直立,有条状披针形肉褐色鳞片。叶2型,丛生,叶柄禾秆色,光滑;能育叶卵圆形,长25~30厘米,宽15~20厘米,1回羽状,但中部以下的羽片通常分叉,有时基部1对还有1~2片分离的小羽片;羽片或小羽片长15~25厘米,宽6~8毫米,条状披针形,顶部有锐锯齿;不育叶同型,但羽片或小羽片宽1~1.5厘米,边缘有锐尖锯齿。孢子囊群线形,沿羽片顶部以下的叶缘连续分布,囊群盖狭条形,灰色,膜质。
生境分布
生于林下阴湿处或石灰岩缝中。分布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及陕西、西藏等地。
性味
甘,凉。
①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:"性平,味甘。"
②《陕西草药》:"味咸,性寒,有小毒。"
③《云南中草药选》:"淡,凉。"
功能主治
清热,利湿,祛风,解毒。治黄疸型肝炎,泻痢,水肿,淋浊,月经不调,喉蛾,汤火伤。
①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:"清热解毒,除湿,止血生肌。治咳嗽,淋浊,痢疾,水火烫伤。"
②《陕西草药》:"驱风镇静,调经活血,解毒消肿,止痢通淋。治口眼歪斜,蛇犬咬伤,热淋,泻痢,胸腹胀痛,月经不调,干血痨。"
③《云南中草药选》:"清热,利尿,除湿,止痢。治黄疸型肝炎,急性胆囊炎,扁桃腺炎,痢疾,泌尿系感染,肾炎水肿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外用:捣敷。
复方
①治毒蛇及狂犬咬伤肿痛:新鲜凤尾草捣成泥膏,敷贴伤处。(《陕西草药》)
②治口眼歪斜:凤尾草三钱。水煎服。(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大膜盖蕨
- 马刀肉
- 章鱼
- 大叶接骨藤
- 大叶苣荬菜
- 大叶铁包金
- 紫金血藤
- 接骨丹
- 大乌金草
- 橘红
- 山慈姑叶
- 金缕半枫荷
- 七鳃鳗
- 黄荆叶
- 丁萝卜
- 深裂黄草乌
- 大伸筋
- 吊白叶
- 狗牙根
- 东北蛔蒿
- 赪桐
- 紫鸭跖草
- 龙眼
- 倒挂牛
- 黄花夹竹桃
- 大叶黄杨叶
- 尖山橙
- 山小橘
- 羊角扭
- 庵 (艹闾)
- 川梨
- 老虎须
- 干漆
- 四川澄茄子
- 黔羊蹄甲
- 土百部
- 亮叶桦
- 木豆叶
- 吊岩风
- 藿香露
- 鹅绒藤
- 亮菌
- 木大力王
- 山楂木
- 水金凤茎叶
- 旋花根
- 细叶卷柏
- 牛白藤
- 垂珠花
- 土玉桂
- 红对节子
- 鹅观草
- 无腺橉木
- 木蝴蝶
- 灰叶南蛇藤
- 杉叶
- 毒蛆草
- 南瓜子
- 胡燕卵
- 丁香根
- 卷边桩菇
- 山黑柳
- 二郎剑
- 丝绵木
- 山大烟
- 石榕
- 山黄皮
- 血人参
- 白刺
- 鳝鱼
- 白脂麻
- 水梨藤
- 单鞭
- 鳆鱼
- 兔头骨
- 地红子根
- 草果药
- 干蕨鸡
- 五爪龙
- 鼻烟
- 光素馨
- 桐叶
- 栀子叶
- 黄背草果
- 鮠鱼
- 高粱七
- 毛叶兔耳风
- 红芋
- 扁豆衣
- 山玉兰
- 阴地蕨
- 三白草根
- 川芎
- 管仲
- 淡菜
- 青海鸢尾子
- 鬼灯笼
- 仙环小皮伞
- 鹤脑
- 苦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