扭筋草
《中华本草》:扭筋草
拼音注音
Niǔ Jīn Cǎo
别名
老鸦酸、酸溜溜、酸黄瓜。
英文名
Herb of Common Yellow Oxalis
出处
出自《湖南药物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酢浆草科植物紧密酢浆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Oxalis stricta L.采收和储藏:春末夏初,采收全草,晒干。
原形态
紧密酢浆草 多年生草本,高20-40cm。地下根茎细长,疏被鳞片。茎直立,或倾斜向上,被柔毛,折断时有酸汁。叶膜质,互生;叶柄长,纤细;无托叶;掌状复叶;小叶3枚,倒心脏形,先端圆钝,有明显凹头,基部阔楔形,全缘,下面有毛茸或无毛,无小叶柄,叶片昼开夜合。春夏,枝梢、叶腋抽花梗,梗端生花l-4朵,稍呈聚伞状;花萼5裂;花瓣5枚,黄色,椭圆形;雄蕊10,花丝基部连合;子房由5心皮构成,5室,花技5枚,柱头头状。蒴果近圆柱形,成熟时果瓣开裂,反卷,宿存于轴上,果梗亦向下反卷,与果实成锐角,开裂时有弹力,种子细小,卵形稍扁,褐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、荒野、草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东及河北、山西、河南、台湾、湖南。
化学成分
含 4-O-(3-羟基苯甲酸)-β-D-葡萄糖甙-6'-硫酸酯[4-O-(3-hydroxybenzoic acid)-β-D-glucoside-6'-sulfate]。叶含膨压因子(turgorins)。
性味
味苦;性寒;小毒
归经
心;肝经
功能主治
清热消肿;祛瘀止痛。主流火;肿毒;淋病;跌打损伤;水火烫伤;疥癣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9g。外用:适量,捣敷或捣烂取汁搽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扭筋草
拼音注音
Niǔ Jīn Cǎo
别名
老鸦酸
出处
《湖南药物志》
来源
为酢浆草科植物紧密酢浆草的全草。春末夏初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20~40厘米。地下根茎细长,疏被鳞片。茎直立,或倾斜向上,被柔毛,折断时有酸汁。叶膜质,互生,叶柄长,纤细,掌状复叶;小叶3枚,倒心脏形,先端圆钝,有明显凹头,基部阔楔形,全缘,下面有毛茸或无毛,无小叶柄,叶片昼开夜合。春夏,枝梢、叶腋抽花梗,梗端生花1~4朵,稍呈聚伞状;花萼5裂;花瓣5枚,黄色,椭圆形;雄蕊10枚,花丝基部连合;子房由5心度构成,5室,花柱5枚,柱头头状。蒴果,近圆柱形,成熟时果瓣开裂,反卷,宿存于轴上,果梗亦向下反卷,与果实成锐角,开裂时有弹力。种子细小,卵形稍扁,褐色。
生境分布
野生于山坡、荒野草丛中。
性味
苦,寒,有小毒。
功能主治
杀虫,止痛,散热,消肿,祛瘀。煎服治丝虫病(流火)初期,淋病,跌打损伤;捣敷治肿毒,汤火伤,疥癣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3钱。外用:捣敷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山甘草
- 山楂
- 羚羊角
- 粟米
- 麻柳树根
- 羊屎果树皮
- 红毛蛇
- 刺榆
- 莕菜
- 田菁
- 兰香草
- 木竹子皮
- 紫梢花
- 上树咳
- 五爪金龙
- 鄂西天胡荽
- 土人参
- 广西莪术
- 苍蝇草
- 小赤麻
- 合子草
- 狐胆
- 膜缘木香
- 广金钱草
- 九头草
- 乌骨藤
- 中间骨牌蕨
- 琥珀
- 山马兰
- 大薸
- 小花鸢尾根
- 水仙
- 老鸦胆叶
- 涩梨叶
- 天浆壳
- 苦竹根
- 老枪谷叶
- 东风橘
- 山核桃
- 小黑药
- 藏茴香
- 水牛尾
- 柘木白皮
- 虎尾轮根
- 相思子根
- 水茄冬
- 棵麻
- 土细辛
- 鹅胆
- 黄水芋
- 红色新月蕨
- 罗盖叶
- 焦槟榔
- 紫芝
- 榆树
- 莱菔子
- 指甲花叶
- 豆包菌
- 大叶黄杨根
- 鹤顶兰
- 火腿
- 铁苋
- 川山橙果
- 丝棉木叶
- 大接骨丹
- 山竹子
- 棘胸蛙
- 小麦麸
- 地棠花
- 黄花苜蓿
- 马心
- 乌龙摆尾
- 黄皮根
- 鸡眼草
- 脐带
- 西藏酸模
- 莲须
- 草地黄芩
- 地黄花
- 鸭脚茶
- 六角英
- 白千层叶
- 节瓜
- 石青菜
- 杜梨
- 凤眼果壳
- 小万年草
- 玫瑰花
- 蜈蚣兰
- 熊脂
- 瑞香狼毒
- 水蔓青
- 生瓜
- 垂花胡枝子
- 寒水石
- 山菠萝根
- 三叶枫
- 油鱼
- 石仙桃
- 金瓜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