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奶柴
《中华本草》:牛奶柴
拼音注音
Niú Nǎi Chái
出处
出自《闽东本草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桑科植物天仙果的茎、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Ficus erecta Thumb.var.beecheyana (Hook.et Arn.)King[F.beecheyana Hook.et Arn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落叶小乔木或灌木,高1-8m。树皮白色或灰褐色,皮孔明显;枝条红棕色,幼时被微硬毛;有乳汁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1-4cm,密被灰白色短硬毛;托叶三角状披针形,浅褐色,早落;叶片厚纸质,倒卵状椭圆形、长圆形或披针形,长6-22cm,宽3-13cm,中部以上宽大,先端渐尖成尾状,基部圆形、楔形或近心形,全缘或边缘的上半部具浅锯齿,上面稍粗糙,有疏短粗毛,下面叶脉上有短粗毛;基生脉3条,侧脉5-7对,具小疣状突起。隐头花序,花序托(榕果)单生或成对生于叶腋或叶痕处,球形或近梨形,直径1-2cm,顶具凸头,幼时被柔毛或短毛,成熟时黄红色至紫黑色,有短梗,长1-1.5cm,基生苞片3,卵状三角形,不脱落;雄花、瘿花同生于一花序托内;雄花梗短或近无梗,花被片3或2-4,雄蕊2-3;瘿花梗短或近无梗,花被片3-5,花柱侧生,短,柱头2裂;雌花生于另一植株的花序托内,花被片4-6,子房光滑,花柱侧生。花、果期4-8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、溪旁、沟边、山谷以及灌木丛中和林区潮湿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性味
甘;淡;性温
归经
肺;脾;肾经
功能主治
补中健脾;祛风湿;活血通络。主气虚乏力;四肢酸软;风湿痹痛;筋骨不利;跌打损伤;经闭;乳汁不通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0-60g。
注意
有外邪风热者忌用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牛奶柴
拼音注音
Niú Nǎi Chái
出处
《闽东本草》
来源
为桑科植物天仙果的茎、叶。夏、秋采收,洗净晒干。
性味
甘淡,温,无毒。
归经
入肺、脾、肾三经。
功能主治
补中益气,健脾化湿,强筋壮骨,消肿,活血解毒。治风湿关节痛,中气虚弱,气血衰微,四肢酸软,筋骨不利,跌打损伤,经闭,乳汁不通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2两。
注意
有外邪风热者忌用;配药忌五加、白簌花。
复方
治脱肛:牛奶柴、清水藤各一两,狗脊七钱,地菍根三钱。煎服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扭肚藤
- 鳗鲡鱼骨
- 茉莉花露
- 宁波溲疏
- 面头叶
- 马尾千金草
- 马绊草
- 马陆
- 麻鱼胆
- 苜蓿根
- 茅栗根
- 茅瓜
- 蒙古马兰
- 柠檬
- 马尿烧
- 马桑寄生
- 牛巴嘴
- 麻楝
- 南赤瓟
- 茅香花
- 茉莉
- 女儿茶
- 牛喉咙
- 马尾伸筋草
- 牛奶浆草
- 马瓞儿
- 马鞍藤根
- 麦瓶草种子
- 麻柳叶
- 金花草
- 茅栗仁
- 柠条根
- 楠材
- 马肉
- 麻蕡
- 南川升麻
- 南烛叶
- 女菀
- 柠檬根
- 柠鸡儿
- 马钱子
- 马鬃蛇
- 马鬐膏
- 女儿红根
- 莽草根
- 女贞根
- 宁油麻藤
- 面筋
- 马尔康水黄连
- 马尾伸筋
- 麻叶
- 麻皮
- 奶浆柴胡
- 锦鸡儿
- 蜜柑草
- 闽粤千里光
- 麦冬
- 金钟茵陈
- 女萎
- 蒙疆苓菊
- 蒙自水芹
- 蒙自草胡椒
- 牛含水
- 牛嗓管
- 牛嗓管树
- 牛奶树
- 马蹄细辛
- 南方荚蒾
- 南板蓝根
- 茅栗
- 南蛇竻根
- 茅膏菜根
- 南蛇藤叶
- 蚂蝗七
- 柠鸡儿果
- 马蹬草
- 马鞭草
- 麻口皮子药
- 麻腊干
- 金金棒
- 南蛇藤
- 女娄菜
- 莽草
- 女贞皮
- 蔓生百部
- 扭鞘香茅
- 虻虫
- 貉肉
- 泥炭藓
- 马扫帚
- 牛奶莓
- 马鞍叶
- 岩豆藤根
- 麻母
- 苜蓿
- 茅瓜叶
- 茅膏菜
- 金鸡尾
- 念珠根黄芩
- 锯鲨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