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奶柴
《中华本草》:牛奶柴
拼音注音
Niú Nǎi Chái
出处
出自《闽东本草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桑科植物天仙果的茎、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Ficus erecta Thumb.var.beecheyana (Hook.et Arn.)King[F.beecheyana Hook.et Arn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落叶小乔木或灌木,高1-8m。树皮白色或灰褐色,皮孔明显;枝条红棕色,幼时被微硬毛;有乳汁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1-4cm,密被灰白色短硬毛;托叶三角状披针形,浅褐色,早落;叶片厚纸质,倒卵状椭圆形、长圆形或披针形,长6-22cm,宽3-13cm,中部以上宽大,先端渐尖成尾状,基部圆形、楔形或近心形,全缘或边缘的上半部具浅锯齿,上面稍粗糙,有疏短粗毛,下面叶脉上有短粗毛;基生脉3条,侧脉5-7对,具小疣状突起。隐头花序,花序托(榕果)单生或成对生于叶腋或叶痕处,球形或近梨形,直径1-2cm,顶具凸头,幼时被柔毛或短毛,成熟时黄红色至紫黑色,有短梗,长1-1.5cm,基生苞片3,卵状三角形,不脱落;雄花、瘿花同生于一花序托内;雄花梗短或近无梗,花被片3或2-4,雄蕊2-3;瘿花梗短或近无梗,花被片3-5,花柱侧生,短,柱头2裂;雌花生于另一植株的花序托内,花被片4-6,子房光滑,花柱侧生。花、果期4-8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、溪旁、沟边、山谷以及灌木丛中和林区潮湿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性味
甘;淡;性温
归经
肺;脾;肾经
功能主治
补中健脾;祛风湿;活血通络。主气虚乏力;四肢酸软;风湿痹痛;筋骨不利;跌打损伤;经闭;乳汁不通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0-60g。
注意
有外邪风热者忌用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牛奶柴
拼音注音
Niú Nǎi Chái
出处
《闽东本草》
来源
为桑科植物天仙果的茎、叶。夏、秋采收,洗净晒干。
性味
甘淡,温,无毒。
归经
入肺、脾、肾三经。
功能主治
补中益气,健脾化湿,强筋壮骨,消肿,活血解毒。治风湿关节痛,中气虚弱,气血衰微,四肢酸软,筋骨不利,跌打损伤,经闭,乳汁不通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2两。
注意
有外邪风热者忌用;配药忌五加、白簌花。
复方
治脱肛:牛奶柴、清水藤各一两,狗脊七钱,地菍根三钱。煎服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无花果
- 卷边桩菇
- 油桐
- 肉半边莲
- 显子草
- 昆明水金凤
- 跳八丈
- 尖嘴林檎果
- 侧耳
- 宽叶紫萁苗
- 淡竹根
- 倒地铃
- 岩败酱
- 牛嗓管树
- 优若藜
- 剑皮树菌
- 小儿腹痛草
- 土密树
- 滇高良姜
- 东风螺壳
- 甜瓜茎
- 小麦麸
- 叶上果根
- 栾华
- 白鬼笔
- 化香树
- 橡实
- 阴阳枫
- 山慈姑叶
- 黑参
- 西南卫矛
- 痰药
- 鸡爪槭
- 金腰
- 三股筋
- 月季花叶
- 小巢菜
- 大黄
- 山韭菜
- 漏芦
- 野苋子
- 水贯众
- 万年青叶
- 菊花苗
- 黄紫堇
- 金樱花
- 叶下红
- 棉花子
- 万年松
- 白透骨消
- 湖瓜草
- 垂穗荛花
- 山大颜
- 黄花稔
- 小白绵参
- 乌榄仁
- 冠唇花
- 华中五味子
- 棱叶韭
- 稗根苗
- 象皮
- 酒饼叶根
- 锯叶竹节树
- 黍茎
- 藤黄连
- 盒子草
- 宽筋藤
- 萝藦子
- 倒赤伞
- 牡狗阴茎
- 番石榴叶
- 油散木
- 椰子壳
- 羊哀
- 云朴
- 橙子核
- 乌木屑
- 金丝草
- 蓝锭果
- 杨梅核仁
- 黄皮叶
- 苦瓜
- 木鳖子
- 叶上花
- 小槐花
- 海鲶
- 华风车子根
- 滇车前
- 辛夷
- 大叶拿身草
- 卵叶蜘蛛抱蛋
- 辣椒头
- 半边菜
- 岩青菜
- 干蟾
- 台湾土豆蔻
- 藤茶
- 假连翘叶
- 榆花
- 益母草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