片鸡尾草
《中华本草》:片鸡尾草
拼音注音
Piàn Jī Wěi Cǎo
别名
猪毛草、锯锯草、小凤尾草、骟鸡尾草、新凤尾草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凤尾蕨科植物狭叶凤尾蕨的根茎、嫩叶或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teris henryi Christ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陆生蕨类植物,植株高10-40cm。根茎短,横走或斜生,密被浅棕色披针形鳞片。叶草质,丛生,二型;营养叶柄长3-8cm,细弱,有棱,禾秆色;叶片宽三角形或卵形,长6-25cm,宽5-20cm,单数羽状复叶,先端尾状;侧生羽片1-3对,对生或互生,下部的有柄,线形,长2.5-20cm,宽3-4mm,边缘有小尖齿,第1对常为2-4叉状深裂;叶脉羽状,侧脉二叉状;孢子叶较长大,叶柄长6-16cm,叶片卵形或椭圆形,长10-30cm,宽6-20cm,单数一回羽状;侧生羽片1-4对,线形,长5-20cm,宽2-3mm,仅不育部分具小尖齿,位于下部的羽片2-4叉状深裂。孢子囊群线形,着生于羽片边缘的边脉上;囊群盖线形,膜质,全缘,灰白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800m以下的山坡草地、路旁石隙中或灌木林下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陕西、甘肃、河南、湖北、广西等地。
性味
苦;涩;凉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敛疮止血;利湿。主汤火烫伤;狂犬咬伤;外伤出血;白带;小便淋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6g,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研末调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片鸡尾草
拼音注音
Piàn Jī Wěi Cǎo
别名
骟鸡尾草、锯锯草、小凤尾草
来源
蕨类凤尾蕨科狭叶凤尾蕨Pteris henryi Christ,以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陕西、甘肃、湖北、广西、云南、贵州。
性味
苦、涩,凉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主治烫、火伤,狂犬咬伤,刀伤。
用法用量
1~2钱,外用适量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盘羊睾丸
- 三月泡
- 砂仁花
- 细叶桉
- 虎睛
- 大叶刺篱木叶
- 牛奶莓
- 地血香
- 雪上一支蒿
- 土马鬃
- 山杨树皮
- 山慈菇叶
- 蚬肉
- 山枇杷根
- 山枝仁
- 山禾串
- 山柏
- 黄荆叶
- 甘青铁线莲
- 黑三棱
- 松叶
- 莲须
- 狗屎花根
- 黄荆
- 罗锅底
- 铁箍散
- 鹈鹕毛皮
- 榕树皮
- 土丁桂
- 痰药
- 海蕴
- 黄果茄
- 大花卫矛果
- 兰草
- 毛脉酸模
- 小血藤叶
- 八宝茶
- 石螃蟹
- 海鳗卵
- 大过路黄
- 大黄
- 无腺白叶莓
- 树茭瓜果
- 大树三台
- 鄂西天胡荽
- 四方蒿
- 两指剑
- 狗骨节
- 紫地榆
- 紫金标
- 雪猪骨
- 庵闾
- 肉桂油
- 黑根药
- 人头七
- 了哥王
- 蒲桃壳
- 白菊花根
- 鹅骨梢
- 蛾药
- 苍术
- 日照飘拂草
- 乳香
- 破血丹
- 牛耳草
- 臭山羊
- 地瓜根
- 狨
- 鹅血
- 三块瓦
- 海芙蓉
- 绒白乳菇
- 匙叶五加
- 竹菌
- 矮地茶
- 吊灯笼
- 云南柴桂
- 川山橙果
- 山柳
- 胡莲
- 云南红豆蔻果
- 水飞蓟
- 白马骨
- 蜂糖罐
- 打破碗花花
- 朱砂七
- 紫金莲
- 半边藕
- 倒提壶
- 山艾叶
- 山胡椒
- 山脚麻
- 山狸子肉
- 龙老根
- 山稔根
- 瓶蕨
- 蝴蝶藤
- 鹅蛋壳
- 野山楂
- 白花岩青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