蒲葵叶
《中华本草》:蒲葵叶
拼音注音
Pú Kuí Yè
别名
蒲扇、败扇、故蒲扇、败蒲扇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棕榈科植物蒲葵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ivistona chinensis(Jacq.)R.Br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剪下叶片,切碎晒干。
原形态
蒲葵,乔木,高达20m。叶阔肾状扇形,直径达lm以上,掌状深裂至中部,裂片线状披针形,基部阔4-4.5cm,先端长渐尖,2深裂,其分裂部分下垂,长达50cm;叶柄长达2m,下部两侧有逆刺。花序呈圆锥状,粗壮,长约lm,总梗上有6-7个佛焰苞,约6个分枝花序,长达35cm,每分枝花序基部有1个佛焰苞,分枝花序具2次或3次分枝,小花枝长10-20cm。花小,两性,黄绿色,长约2mm;萼片3,覆瓦状排列;花冠约2倍长于花萼,3裂几达基部;雄蕊6,花丝合生成一环并贴生于花冠基部;子房由3个近分离的心皮组成,3室。核果椭圆形,状如橄榄,长1.8-2.2cm,径1-1.2cm,黑褐色。种子椭圆形,长1.5cm,直径0.9cm。花期4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栽于庭园或宅旁,本种在广东新会县栽培较多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我国南部。
形状
性状鉴别:完整干燥叶大,形如扇,直径可达lm以上,掌状深裂,直达中部,裂片条状被针形,宽约2cm,至顶端渐尖,深2裂,分裂部分长达50cm,下弯;具长叶柄,可达lm余,平凸状,下部边缘有2列倒钩刺。气微,味淡。
性味
味甘;涩;性平
功能主治
收敛止血;止汗。主咳血;吐血;衄血;崩漏;外伤出血;自汗;盗汗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9g;或煅存性研末,3-6g。外用:适量,煅存性研末撒。
各家论述
论蒲葵叶灰止血,利小便功同蒲黄:张石顽:“蒲灰止血、利小便,与蒲黄不异。汗即血之液,放取多曾沾汗之旧扇烧灰,主治睡汗,同气相求之妙。”(《张氏医通》)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宽叶紫萁苗
- 鸡血李
- 紫花芥子
- 胡芦巴
- 红药子
- 大黄蜂子
- 竻慈姑
- 刺瓜
- 野百合
- 鸡爪芹
- 大独脚金
- 香木菌桂
- 八角枫
- 都拉鸢尾
- 红石耳
- 苋菜
- 乌桕根皮
- 葱花
- 耳叶排草
- 伞花绢毛菊
- 石龙子
- 砂漏芦根
- 独椒
- 裂叶堇菜
- 石龙芮子
- 大蒜
- 大发表
- 露蕊乌头
- 黄花远志
- 南方露珠草
- 蒙古马兰
- 小南木香
- 荜茇根
- 峨眉石凤丹
- 吊岩风
- 老虎俐
- 车桑仔
- 酸枣树皮
- 大树三台
- 痰药
- 毛脉柳叶菜
- 豆瓣绿
- 五加皮
- 直立百部
- 乌蛇皮
- 紫背天葵草根
- 普陀南星
- 黄金菊根
- 紫竹根
- 铁树
- 甘蓝
- 豌豆
- 枇杷芋
- 刺蓼
- 龟肉
- 苦参
- 大叶子
- 甘蔗
- 麝肉
- 葫芦七
- 鲦鱼
- 岩豆
- 紫椴
- 鹅腿骨
- 斑蝥
- 兜兰
- 鱼藤
- 筀笋
- 蟛蜞
- 狗血
- 虎睛
- 狗心
- 猫肝
- 鸭涎
- 肉桂
- 石鳖
- 沙枣
- 庵闾子
- 牛至
- 虾蟆皮
- 麻楝
- 婆婆纳
- 蚬壳
- 飞蛾七
- 麻鱼骨
- 鳖血
- 旱芹
- 驱风通
- 紫地榆
- 麋角
- 毛茄
- 牛齿
- 钩吻
- 鲇鱼
- 鹰骨
- 蚤休
- 藁本
- 绿萼梅
- 雁脂
- 椿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