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山扁枝石松
《中华本草》:高山扁枝石松
拼音注音
Gāo Shān Biǎn Zhī Shí Sōnɡ
别名
高山石松
英文名
spores of Alpine clubmoss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药用孢子植物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石松科植物高山扁枝石松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iphasiastrum alpinum (L. ) Holub.[Lycopodium alpinum L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10-20cm。根茎匍匐,近黄色。地上枝扁平,斜生。多回二叉状分枝。叶呈4列,贴于枝上,交互对生,稍肉质,先端锐尖,基部稍狭,全缘,两侧叶卵状披针形,向腹面卷曲,背叶稍宽,腹叶较窄。孢子囊穗生于分枝顶端,圆柱状,无柄;孢子叶广卵形,先端长渐尖,边缘有微锯齿。孢子囊生于孢子叶叶腋内,肾形;孢子四面体球形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000-2200m处的高山草原、苔原地带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等地。
化学成分
含石松碱(lycopodine),棒石松宁碱(clavolonine),石松文碱(lycoclavine),去 N-甲基-a 玉柏碱(des-N-methyl-α-obscurine)等生物碱。
性味
淡;平
归经
肝经
功能主治
活血;止痛。主关节痹痛;跌打损伤;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草:味淡,性平。有活血、镇痛、强壮的功能。用于关节疼痛、跌打损伤;孢子用于小儿汗疹及皮肤湿烂等症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跌打草
- 黑骨走马
- 岩萝卜
- 红石耳
- 亚婆潮
- 金丝桃
- 金发草
- 金牛七
- 岩泽兰
- 金丝猴
- 六道木
- 六股筋
- 优若藜
- 金橘根
- 金丝带
- 亚泵礴
- 金瓜核
- 金丝草
- 凌霄
- 柳白皮
- 豇豆
- 凉薯
- 酱头
- 酒酿
- 原蚕蛾
- 岩乌头
- 林背子
- 金丝梅
- 柳叶蒿
- 岩丸子
- 岩扫把
- 向阳花
- 柳叶菜
- 角叉菜
- 重楼
- 兰花根
- 岩胡椒
- 金瓜草
- 金沙草
- 六蛾戏珠
- 金刚大
- 角果木
- 圆柏叶
- 金丝莲
- 金樱子
- 元宝槭
- 金珠柳
- 金丝刷
- 金牛草
- 林檎根
- 柳叶藓
- 勒管草
- 栗寄生
- 兰石草
- 夜关门
- 六棱麻
- 岩枣树
- 钓樟根皮
- 岩梭花
- 金叶柃
- 兰竹参
- 金爪儿
- 金猫头
- 李树胶
- 金不换
- 六棱菊
- 金榭榴
- 原蚕子
- 亚罗椿
- 岩豆根
- 柳杉叶
- 金果榄
- 夜明砂
- 金丝藤
- 夜花藤
- 冷毒草
- 向日葵叶
- 金刚刺
- 栎叶槲蕨
- 金甲豆
- 金合欢
- 金刷把
- 金沸草
- 金樱叶
- 廉姜
- 豆蔻花
- 鹿肾
- 高粱七
- 鳣鱼肝
- 酒药花
- 岩蜈蚣
- 岩白菜
- 岩筋菜
- 咬人狗
- 柳兰叶风毛菊
- 云雾七
- 金樱花
- 原蚕沙
- 金环蛇
- 金光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