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方乌毛蕨叶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:东方乌毛蕨叶
拼音注音
Dōnɡ Fānɡ Wū Máo Jué Yè
英文名
Leaf of Oriental Blechnum
出处
出自《野生药植图说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乌毛蕨科植物乌毛蕨的嫩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lechnum orientale L.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1-2m。根状茎粗壮,直立。叶柄坚硬,长可达60cm以上,基部被狭线形褐色鳞片;叶片卵状披针形,长40-120cm,宽25-40cm,1回羽状复叶,顶片与最近的侧羽片贴生;羽片多数,斜展,互生,狭线形,长15-23cm,宽1-1.5cm,渐尖,无柄,全缘;叶亚革质,细脉密集,平行,分叉或单生;孢子囊群线形,沿中肋两旁着生,囊群盖同形,向中肋开口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林下或溪边阴湿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西南、华南,至湖南、江西、浙江等地。
性味
苦;寒
归经
肝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主痈肿疮疖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野生药植图说》:捣敷肿痛,可消肿、拔毒、生肌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
《*辞典》:东方乌毛蕨叶
拼音注音
Dōnɡ Fānɡ Wū Máo Jué Yè
出处
《野生药植图说》
来源
为乌毛蕨种植物乌毛蕨的嫩叶。
原形态
乌毛蕨,又名:东方乌毛蕨、大风尾草。
多年生草本,高1~2米。根状茎粗壮,直立。叶柄坚硬,长可达60厘米以上,基部被狭线形褐色鳞片;叶片卵状披针形,长40~120厘米,宽25~40厘米,1回羽状复叶,顶片与最近的侧羽片贴生;羽片多数,斜展,互生,狭线形,长15~23厘米.宽1~1.5厘米,渐尖,无柄,全缘;叶亚革质,细脉密集,平行,分叉或单生;孢子囊群线形,沿中肋两旁着生,囊群盖同形,向中肋开口。
生境分布
生于林下或溪边阴湿地。分布西南、华南,至湖南、江西、浙江等地。
功能主治
《野生药植图说》:"捣敷肿痛,可消肿、拔毒、生肌。"
备注
本植物的根茎(贯众)亦供药用,另详专条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三叶豆
- 血余炭
- 狭叶露珠草
- 三叶枫
- 丝绵木
- 香草兰
- 西藏羊耳兰
- 条叶猪屎豆
- 西南卫矛
- 香橼露
- 棠梨枝叶
- 一年蓬
- 伸筋藤
- 黑果拨毒散
- 豨莶
- 枇杷
- 覆盆子
- 锡兰肉桂
- 雅丽千金藤
- 蜀葵根
- 地牯牛
- 衣鱼
- 血榧
- 厚叶沿阶草
- 地梗鼠尾
- 丝绵
- 十二槐花
- 烟管蓟
- 祁州一枝蒿
- 砂仁花
- 狭眼凤尾蕨
- 树茭瓜果
- 朱顶红
- 苦天茄叶
- 饭团藤
- 七里香
- 苦马豆
- 广枝仁
- 薤白
- 荔枝草
- 簕欓
- 翅柄蓼
- 金钱白花蛇
- 毛枝鱼藤
- 小茅香
- 东北桤木
- 猫儿屎果
- 丝瓜叶
- 茶子饼
- 风化硝
- 香樟果
- 大散血
- 单花鸢尾子
- 防风叶
- 党参
- 鸭胆子
- 香樟
- 细枝柃
- 冬青皮
- 细香葱
- 黑根药
- 肉豆蔻衣
- 东风螺壳
- 秃叶红豆树
- 胖血藤
- 血叶兰
- 风花菜
- 炮掌果
- 血沟丹
- 少花柏拉木
- 丁榔皮
- 罗勒根
- 多头风轮菜
- 丝瓜络
- 零陵香
- 麝香壳
- 红土子
- 黄葛树
- 赪桐
- 东北红豆杉
- 小丁香
- 鸡肚肠草
- 绿萼梅
- 风藤草
- 蕉芋
- 广豆根
- 香樟叶
- 脱力草
- 夏天无
- 散血芹
- 瓶尔小草
- 单叶铁线莲
- 片鸡尾草
- 牛膝
- 竹叶防风
- 铧头草
- 四叶细辛
- 算盘子叶
- 文冠果
- 百合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