榆耳
《中华本草》:榆耳
拼音注音
Yú ěr
别名
榆檽、榆磨、射脉菌
出处
1.《新修本草》云:“楮耳,人常食;槐耳,用疗痔;榆、柳、桑耳;上为五耳。”2.《纲目》曰:“榆耳,八月采之。”3.又引《淮南万毕术》云:“八月榆檽,以美酒渍曝。”所述榆耳、榆檽即指本种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革菌科真菌粘韧革菌的子实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loeostereum incarnatum S.Ito.et Imai
原形态
子实体初时平伏或呈球形,展开后呈肾形、耳状或扇形。无柄,常叠生在一起,新鲜时胶质,干后硬而脆,径可达15(30)cm,厚3cm。边缘内卷,有时波状;菌盖表面被覆一层浓密的绒毛,厚约1mm,污白色、乳白色、杏黄色至橘红色,边缘绒毛短而稀,颜色浅,干后表面呈灰白色至浅黄色。下面(子实层面)乳白色至浅橘红色,有小疣;小疣呈放射状排列,径(1-3)mm×1mm。菌肉厚,浅橘红色,胶质。囊状体圆柱状或中部腹鼓状,(100-130)μm×(5-7-10)μm。孢子椭圆形至腊肠形,光滑,无色,(2.5-3)μm×(6-6.5)μm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榆及春榆的枯死树干或伐桩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子实体无柄。菌盖肾形、耳状或扇形,直径可达15cm,厚约3cm,表面被覆松软而厚的绒毛层,灰白色中浅黄色,有的有环纹,边缘花瓣状,常反卷,下表面的子实层近浅赤褐色或琥珀褐色,具辐射状棱脉,其上有多数小疣。质坚硬。气微,味淡。
化学成分
子实体中含干朽菌酸(merulinic acid)A、B、C,α-甜没药萜醇(α-bisabolol)。
功能主治
清热利湿;凉血止痢。主红白痢疾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或煎汤;或用此汤合面烙饼;亦可研末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亚香棒虫草
- 岩酸
- 栘枍
- 夜吹箫
- 圆叶白杨树
- 兖州卷柏
- 樱桃叶
- 樱额
- 圆叶千金藤
- 岩春草
- 洋地黄
- 岩梭
- 圆叶南蛇藤根
- 重叶莲
- 岩茴香
- 渐尖毛蕨
- 油杉
- 樱桃水
- 斑竹花
- 小罗伞
- 夜香牛
- 叶底红
- 岩凤尾蕨
- 异叶米口袋
- 亚泵礴
- 夜来香
- 岩参
- 杨栌耳
- 岩白菜
- 岩笋
- 圆柏
- 元宝草
- 岩石松
- 叶下红
- 崖棕根
- 夜交藤
- 叶底珠
- 岩石羊
- 圆叶娃儿藤
- 椰根
- 岩山枝
- 海蚯蚓
- 双翎草
- 黑血藤
- 亚罗椿
- 圆萼刺参
- 榆拟层孔菌
- 苦草
- 广金钱草
- 女金芦
- 圆锥花南蛇藤根
- 奶汁树
- 异穗卷柏
- 卷丹
- 白鹤灵芝
- 楸子
- 牛耳枫枝叶
- 吊吊果
- 乌桕
- 千层楼
- 雀舌豆
- 番石榴干
- 君迁子
- 肉豆蔻
- 蓝叶棵
- 云南莲座蕨
- 茯苓
- 牛耳大黄
- 冬瓜
- 苏铁蕨
- 老鼠竻
- 鹬肉
- 隔山撬
- 菊芋
- 鸭脚木叶
- 百味参
- 桃耳七
- 茯神木
- 肿足蕨
- 破骨风
- 柿花
- 光梗丝石竹
- 水苋菜
- 绿萼梅
- 粟米
- 淡秋石
- 金线包
- 红牛皮菜
- 胡颓子
- 大毛红花
- 儿茶
- 水鳖
- 大乌爪金龙
- 黄梢蛇
- 礁膜
- 灰毛婆婆纳
- 密陀僧
- 天青地红
- 山苦草
- 盾叶薯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