榆耳
《中华本草》:榆耳
拼音注音
Yú ěr
别名
榆檽、榆磨、射脉菌
出处
1.《新修本草》云:“楮耳,人常食;槐耳,用疗痔;榆、柳、桑耳;上为五耳。”2.《纲目》曰:“榆耳,八月采之。”3.又引《淮南万毕术》云:“八月榆檽,以美酒渍曝。”所述榆耳、榆檽即指本种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革菌科真菌粘韧革菌的子实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loeostereum incarnatum S.Ito.et Imai
原形态
子实体初时平伏或呈球形,展开后呈肾形、耳状或扇形。无柄,常叠生在一起,新鲜时胶质,干后硬而脆,径可达15(30)cm,厚3cm。边缘内卷,有时波状;菌盖表面被覆一层浓密的绒毛,厚约1mm,污白色、乳白色、杏黄色至橘红色,边缘绒毛短而稀,颜色浅,干后表面呈灰白色至浅黄色。下面(子实层面)乳白色至浅橘红色,有小疣;小疣呈放射状排列,径(1-3)mm×1mm。菌肉厚,浅橘红色,胶质。囊状体圆柱状或中部腹鼓状,(100-130)μm×(5-7-10)μm。孢子椭圆形至腊肠形,光滑,无色,(2.5-3)μm×(6-6.5)μm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榆及春榆的枯死树干或伐桩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子实体无柄。菌盖肾形、耳状或扇形,直径可达15cm,厚约3cm,表面被覆松软而厚的绒毛层,灰白色中浅黄色,有的有环纹,边缘花瓣状,常反卷,下表面的子实层近浅赤褐色或琥珀褐色,具辐射状棱脉,其上有多数小疣。质坚硬。气微,味淡。
化学成分
子实体中含干朽菌酸(merulinic acid)A、B、C,α-甜没药萜醇(α-bisabolol)。
功能主治
清热利湿;凉血止痢。主红白痢疾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或煎汤;或用此汤合面烙饼;亦可研末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绿段草
- 南蛇竻根
- 印度菩提树皮
- 毛葡萄根皮
- 刺沙蓬
- 鱼尾葵叶
- 火棘
- 岩凤尾蕨
- 臭灵丹
- 牛藤果
- 苍山冷杉
- 大马蹄蕨
- 海狗肾
- 荔枝藤
- 翅柄蓼
- 败酱草
- 独叶一枝花
- 毛稔根
- 漆树木心
- 脓见愁根
- 午时茶
- 四叶参
- 猪脬
- 窿缘小叶桉
- 白粉蝶
- 心叶虎耳草
- 草蜘蛛
- 臭辣树
- 肚拉
- 灯台莲
- 福寿草
- 饭汤子
- 柑叶
- 吕宋果
- 海南茄
- 蒙自赤杨
- 柠檬桉叶
- 桑椹
- 青果
- 甜瓜花
- 威灵仙
- 东菊
- 紫花芥
- 山黄皮
- 白花龙胆
- 绵马贯众
- 长柄蕗蕨
- 牛鼻
- 河豚鱼肝油
- 桑瘿
- 莴苣子
- 唐古特青兰苗
- 对叶百部
- 蜣螂
- 水茄冬叶
- 粟米草
- 盐肤木根
- 薤叶
- 野烟
- 一把香
- 紫茎棱子芹
- 苍耳花
- 长叶丹参
- 东当归
- 三七
- 三七叶
- 白檀
- 紫荆根皮
- 水毛花
- 蜂蜜树
- 白花九里明
- 槟榔
- 木兰寄生
- 白果
- 橘饼
- 夜香牛
- 扁蒲扇
- 毛木树
- 小鹭鸶兰
- 大叶马尾连
- 鲫鱼脑
- 乌药叶
- 金发草
- 五裂槭
- 燕窠土
- 桦叶荚蒾
- 血见愁
- 大麻疙瘩
- 海韭菜
- 落花生
- 龙眼根
- 鳢鱼胆
- 华东瘤足蕨
- 黄木耳
- 披针叶兔耳风
- 青檀香
- 喜树果
- 铁力木
- 扁藤
- 地黄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