榆耳
《中华本草》:榆耳
拼音注音
Yú ěr
别名
榆檽、榆磨、射脉菌
出处
1.《新修本草》云:“楮耳,人常食;槐耳,用疗痔;榆、柳、桑耳;上为五耳。”2.《纲目》曰:“榆耳,八月采之。”3.又引《淮南万毕术》云:“八月榆檽,以美酒渍曝。”所述榆耳、榆檽即指本种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革菌科真菌粘韧革菌的子实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loeostereum incarnatum S.Ito.et Imai
原形态
子实体初时平伏或呈球形,展开后呈肾形、耳状或扇形。无柄,常叠生在一起,新鲜时胶质,干后硬而脆,径可达15(30)cm,厚3cm。边缘内卷,有时波状;菌盖表面被覆一层浓密的绒毛,厚约1mm,污白色、乳白色、杏黄色至橘红色,边缘绒毛短而稀,颜色浅,干后表面呈灰白色至浅黄色。下面(子实层面)乳白色至浅橘红色,有小疣;小疣呈放射状排列,径(1-3)mm×1mm。菌肉厚,浅橘红色,胶质。囊状体圆柱状或中部腹鼓状,(100-130)μm×(5-7-10)μm。孢子椭圆形至腊肠形,光滑,无色,(2.5-3)μm×(6-6.5)μm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榆及春榆的枯死树干或伐桩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子实体无柄。菌盖肾形、耳状或扇形,直径可达15cm,厚约3cm,表面被覆松软而厚的绒毛层,灰白色中浅黄色,有的有环纹,边缘花瓣状,常反卷,下表面的子实层近浅赤褐色或琥珀褐色,具辐射状棱脉,其上有多数小疣。质坚硬。气微,味淡。
化学成分
子实体中含干朽菌酸(merulinic acid)A、B、C,α-甜没药萜醇(α-bisabolol)。
功能主治
清热利湿;凉血止痢。主红白痢疾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或煎汤;或用此汤合面烙饼;亦可研末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荔枝壳
- 通肠香
- 天脚板
- 刺萼悬钩子
- 白接骨
- 牛角(角思)
- 荭草花
- 僵蚕
- 山皮条
- 金丝刷
- 蜂房
- 狗枣猕猴桃
- 木天蓼根
- 九里根
- 云南蕊木
- 肋柱花
- 广西狗牙花
- 小柿子叶
- 小黑药
- 圣罗勒
- 强威生草
- 草龙
- 莱菔缨
- 山兵豆
- 柞树皮
- 山枇杷叶
- 紫贝
- 山楂根
- 薄荷脑
- 黄囊杓兰
- 白背叶
- 羊毛草根
- 三角叶风毛菊
- 白鸡屎藤
- 谷木
- 金挖耳根
- 全叶青兰
- 山乌桕
- 黑塔子根
- 野猪肉
- 刺莓果
- 金牛七
- 梅花刺根
- 莳萝子
- 鹅掌楸根
- 杨树花
- 崖松
- 蠮螉
- 川桂
- 苦蘵根
- 灵砂
- 华山矾根
- 海鹞鱼尾刺
- 诃子核
- 樱桃叶
- 乌药叶
- 四季素馨花
- 草木樨
- 大叶子
- 野芝麻花
- 马蹄荷根
- 鯮鱼
- 灯油藤子
- 刺山茶果
- 大叶钓樟
- 花脸细辛
- 云实
- 黄山药
- 刺石榴
- 吊山桃
- 止咳草
- 五转七
- 野马蹄草
- 家兔骨
- 水麻tiao
- 峨眉半边莲
- 黑虎七
- 棉花壳
- 香叶根
- 大高良姜
- 山蛩虫
- 瓜蒌皮
- 野山楂
- 鸡蛋七叶
- 绣线菊子
- 阔叶十大功劳
- 紫叶秋海棠
- 鹿筋
- 黄毛榕
- 眼睛草
- 小漆树
- 橙耳
- 大草乌
- 刺子莞
- 熊尾草
- 咸秋石
- 阔叶赤车使者
- 紫背绿
- 紫油木皮
- 紫八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