偏翅唐松草
《中华本草》:偏翅唐松草
拼音注音
Piān Chì Tánɡ Sōnɡ Cǎo
别名
南马尾连、马尾连、马尾黄连、土黄连
英文名
Root and rhizome of Delavay Meadowrue
出处
出自《中国药植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毛茛科植物偏翅唐松草的根及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halictrum delavayi Franch.[T.ipterocarpum Franh.;T.delavayoi Franch.var.parviflorum Franch.]采收和储藏:春、秋季采挖,抖去泥沙,除去苗茎,晒干。
原形态
偏翅唐松草, 多年生草本,高60-200cm。全株无秘。茎直立,有分枝。叶互生;叶柄长1.4-8cm,基部有鞘;托叶半圆形,边缘分裂或不裂;基生叶在开花时枯萎,茎下部和中部为三至四回羽状复叶;叶片长达40cm;小叶草质,大小变异很大,顶生小叶圆卵形、倒卵形或椭圆形,长5-30mm,宽3-25mm,中部以上3浅裂,基部圆形或楔形,小叶柄较长;两侧小叶较小,先端常作不规则2-3裂,或不裂,小叶柄短,上面绿色,下面稍苍白色,网脉不明显。圆锥花序长15-40cm;苞片和小苞片均为线形;花两性,花梗细,柔弱弯曲,长8-13mm;萼片4,花瓣状,卵形或长圆形,长5.5-12mm,宽2.2-5mm,淡紫色,早落;花瓣无;雄蕊多数,长5-7mm,花丝近丝状,上部稍宽,花药长圆形,长约1.5mm,先端具短尖头;心皮15-22,有短柄,花柱短,柱头生于腹面。瘦果扁,斜全卵形或镰刀状弯曲,长5-8mm,约有8条纵肋,沿腹棱和背棱有狭翅,果柄长1-3mm,宿存花柱长约1mm。花期6-9月,果期7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海拔1900-3400m的山地林边、沟边、灌木丛或疏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云南、西藏。
形状
性状鉴别,根茎短,直径约1cm,褐色,周围包以棕色纤维状短鞘。须根丛生,细长,外表棕色;断面木心浅黄色。味苦。
化学成分
根含木兰花碱(magnoflorine),鹤氏唐松草碱(hernandezine),小檗碱(berberine),药根碱(jatrorrihizine),伙原阿片碱(pseudoprotopine),隐品碱(cryptopine),花氏唐松草碱(thalidezine),异花氏唐松草碱(isothalidezine),唐松草米拉宾碱(thalmirabine)。全草含木兰花碱,鹤氏唐松草碱,东亚唐松草碱(thalicthuberine),奥寇梯木碱(ocoteine)即小唐松草碱(thalicmine),奥寇梯白木碱(leucoxylonine)。
性味
味苦;性寒
归经
胃;大肠;肝经
功能主治
清热燥湿;泻火解毒。主湿热泻痢;黄疸;白带;风火牙痛;目赤肿痛;疮疡肿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5-15g。
各家论述
《中国药植志》:根代黄连用,杀菌消炎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野山楂
- 大发表
- 透茎冷水花
- 垂盆草
- 洋金花
- 钓杆柴
- 水虾草根
- 煅石膏
- 杂蘑
- 红香藤
- 海豘鱼
- 红头小仙
- 枇杷根
- 黔羊蹄甲
- 肥皂核
- 普陀南星
- 香叶子
- 山大烟
- 铅霜
- 牛脾
- 路路通
- 细叶马料梢
- 野牡丹
- 吊岩风
- 朴树根皮
- 臭辣树
- 花红叶
- 干姜
- 多花筋骨草
- 铅丹
- 藤商陆
- 苦豆子
- 山蒜
- 枇杷叶
- 山矾根
- 木瓜
- 无患树皮
- 慈乌
- 枇杷核
- 美丽胡枝子根
- 草菇
- 坡参
- 山药
- 香胶木叶
- 蒲葵子
- 香根芹根
- 稻谷芒
- 披散糖荠
- 刺楸
- 睡菜
- 大黄蜂子
- 披针叶兔耳风
- 酢浆草
- 乌桕子
- 朝天罐
- 金光菊
- 披麻草
- 白藤
- 剑麻
- 樗白皮
- 排骨灵
- 楮树白皮
- 瘤孢地菇
- 啤酒酵母
- 海藻
- 镜面草
- 红花月见草
- 海龟
- 小叶买麻藤
- 山乌龟
- 山白果根
- 朴松实
- 地乌
- 木豆
- 海马
- 小罗伞
- 山柑算盘子
- 山辛夷
- 万年柏
- 尖舌苣苔
- 橙皮
- 牛白藤根
- 小叶金鸡尾巴草
- 鱼虱子
- 蕹菜
- 清香桂
- 川山橙果
- 土沙参
- 小叶桑
- 枇杷木白皮
- 枇杷花
- 匙叶伽蓝菜
- 紫桔梗
- 黄鼬
- 鸭脚木皮
- 毛八角枫
- 枇杷芋
- 药绿柴
- 大叶菜
- 变异鳞毛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