尖齿耳蕨
《中华本草》:尖齿耳蕨
拼音注音
Jiān Chǐ ěr Jué
别名
岩山鸡
英文名
Sharp-tooth Shield Fern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植物门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鳞毛蕨科植物尖齿耳蕨的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olystichum acutidens Christ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。挖出后洗净,鲜用或晒干;或除去叶,将根茎晒干。
原形态
植株高45-60cm。根茎短而直立,顶部及叶柄基部被棕褐色、卵状披针形鳞片。叶簇生;叶柄长18-28cm,叶片纸质,萎缩,线状披针形长30-35cm,先端羽状浅裂,渐尖而呈长尾状,基部不缩短,一回羽状深裂;羽片栉次展开,25-40对,互生,长2.5-3cm,宽7-10mm,近于无柄,镰状披针形,基部不对称,上面耳形,下面截形,急尖,边缘齿牙状而小,先端微呈芒状;叶脉羽状细弱,斜分叉。孢子囊群棕色,小形,背生于羽片侧脉分叉上,在中脉两侧各排成1行,上方的约10个以上,在下方的3-6个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000-2300m的山谷林下湿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台湾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全草长45-60cm。根茎密生披针形鳞片。叶柄长18-28cm,深禾秆色,基部密生披针形鳞片,上部近光滑,叶片披针形,长30-34cm,中部宽4.5-5cm,基部不变狭,一回羽状,羽片长2.5-3cm,宽6-8mm,镰状披针形,基部上侧凸起呈尖三角形,下侧平切,边缘有前伸具芒刺的尖齿,叶脉羽状分叉。孢子囊群生于分叉的上侧小脉顶端,囊群盖圆盾形,近全缘。
性味
甘;温
归经
胃经
功能主治
平肝;和胃;止痛。主头晕;胃痛;胃、十二指肠溃疡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5-10g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根茎:用于胃痛、胃、十二指肠溃疡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甜橙
- 螳螂
- 粉叶地锦
- 野辣子
- 西南鹅掌柴
- 美味牛肝
- 露水草
- 轮叶马先蒿
- 铜脚威灵仙
- 蒲蒻
- 点乳冷水花
- 小狗脊
- 细叶铁线莲
- 山核桃叶
- 石腊竹
- 雀瓮
- 菊三七
- 乌蔹莓
- 黄颡鱼颊骨
- 云南美登木
- 猴楠
- 血苋
- 穗花蛇菰
- 苦荞头
- 云南冻青叶
- 蜻蜒兰
- 黑面叶
- 鳢鱼肠
- 宝盖草
- 木香花
- 偷筋草
- 乌贼鱼腹中墨
- 玉蜀黍根
- 落地荷花
- 倒吊笔叶
- 榆树
- 猪蹄
- 苦茄
- 甜果藤
- 盐肤木根
- 黄蜀葵根
- 黄龙须
- 通脉丹
- 苦苣根
- 麻风树
- 八角莲
- 猕猴梨
- 白薯莨
- 山荸荠
- 钗子股
- 红花苗
- 青灰叶下珠
- 赛北紫堇
- 红香藤
- 金边兔耳
- 蜘蛛网
- 葎草根
- 马蹄甲
- 皱叶狗尾草
- 丁香蓼根
- 枳椇叶
- 番石榴树皮
- 蔷薇枝
- 僵蛹
- 披针叶毛茛
- 黑升麻
- 水蛭
- 毛叶楼梯草
- 松油
- 澜沧扁担杆
- 水苏根
- 毒根斑鸠菊
- 老虎耳
- 小果千金榆
- 干冬菜
- 罗浮柿
- 北鱼黄草
- 多花猕猴桃茎叶
- 向日葵花盘
- 辣根草
- 鲤鱼肠
- 橡实
- 椴树根
- 水红木花
- 虾蟆
- 小金梅草
- 水竹叶
- 骆驼蓬
- 土党参
- 秋海棠果
- 白鹇
- 福参
- 楠材
- 独椒
- 杜仲藤叶
- 滇绣球
- 红粘谷
- 牛角瓜
- 洋地黄
- 狐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