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鱼彭)鱼鳃
《中华本草》:(鱼彭)鱼鳃
拼音注音
( Yú Pénɡ ) Yú Sāi
英文名
gill, branchia of Japanese Devil ray;Mobula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蝠鲼科动物双吻前口蝠鲼、日本蝠鲼及近缘种蝠鲼的鳃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Manta birostris(Walbaum)2.Mobula japonica(Muller et Henle)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捕捞,捕杀后,将鳃取出,用淡水洗去咸质,晒干。
原形态
1.双吻前口蝠鲼,体盘菱形,宽逾6m,重达2000kg以上。体盘宽为长的2.2-2.4倍,前缘圆凸,后缘凹入。头宽大,稍突起,前缘扁平,胸鳍前部分化为侧扁的头鳍,位于头的两侧,大而长椭圆形,能自由摇动,并能从下向上转卷成管状。眼大,侧位,眼间隔频宽,眼球比喷水孔宽约大2倍,喷水孔横椭圆形。鼻孔亚前位,于上颌角前方。口前位,很宽大,下颌突出,上颌无牙,下颌具一细狭牙带,牙细小,粒状,约100余纵行。鳃孔很宽,前后距离约相等。小型背鳍1个,约为腹鳍的1/2,起点约与腹鳍起点相对腹鳍小,长方形,约与胸鳍后角在同一水平级上。尾细短,约为射干长的1.2倍。尾刺1个,短宽,包于皮下。体背浅青灰色,头的前部及尾的后部均黑褐色,体盘外缘灰褐色,胸鳍外部、后部及腹鳍为青灰色,肛门周围黑色。大者背面深青褐色,头侧至肩区具类椭圆形灰白大斑1对,腹面淡白色。2.日本蝠鲼,本种与前种主要差别为:头鳍中侧扁,作角状突出于眼前,能自由摇动,亦能从下向外转卷呈“S”形。口下位,宽平近前,上下颌具一细牙横带,每横带约由150纵行组成,前面牙较小,扁圆形;后面牙渐大,椭圆形横条状,每牙具1-3个齿头。尾细长,几为体长的3倍,尾刺1个,短小。体背面粗糙,青褐色,腹面白色。头鳍里青褐色;外侧白色。尾的两侧具白色小鳞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为暖水性中上层大型鲼类。主食浮游甲壳类及小鱼。资源分布:1.我国分布于黄海、东海和南海。2.我国沿海均有分布。
形状
性状鉴别,本品略呈耳状,长约40cm,宽约16cm。全体由100多块鳃小瓣组成,每一鳃小瓣又由37块分离的小瓣左右对称排列。上部灰黑色,下部由一层极薄的黄的折色膜包裹。质地坚韧。气微腥,味微咸。
化学成分
鳃含粘蛋白(mucin),N-二十四碳酰基-Δ4,5,Δ11,12(Z)-鞘氨醇[N-tetracosanamido-Δ4,5,Δ11,12(Z)-sphingosine],胆甾醇硬脂酸酯(cholesteryl stearate),胸腺嘧啶(thymine),胆甾醇(cholesterol),N,N-二甲基尿素(N,N-dimethylurea),尿素(urea),硬脂酸(stearic acid)。
性味
味咸;性寒
归经
肺;脾经
功能主治
清热透疹;解毒。主小儿麻疹;麻疹后痢疾;疮疖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
各家论述
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:鳃有清热解毒,透疹之功能。主治小儿麻疹、疮疖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鹬肉
- 龙眼叶
- 铁皮石斛
- 野苏麻
- 尖苞柊叶根
- 西藏水黄连
- 三条筋
- 血余
- 橘
- 三品一枝花
- 鹿血
- 老鼠竻
- 小狼毒
- 刺榆叶
- 红葱
- 石床
- 黎罗根
- 狸尾草
- 栾犀
- 海鳗鳔
- 芭茅
- 宜梧
- 狼紫草
- 齿叶橐吾
- 疏叶香根芹
- 荭草花
- 绢毛菊
- 母丁香
- 囊距翠雀
- 豆列当
- 鲦鱼
- 黄明胶
- 天浆壳
- 菩提香
- 大草乌
- 小三棵针
- 土牡蛎
- 艾麻草
- 土百部
- 橘核
- 藏菌陈
- 牛角瓜
- 狗尾草
- 碎骨红
- 大风药
- 皱叶子
- (鱼彭)鱼脑
- 烟管蓟
- 塔黄
- 九牛力
- 千年耗子屎种子
- 鹿药
- 西南毛莨
- 水枇杷
- 松木皮
- 西藏羊耳兰
- 鳢鱼血
- 阿利藤
- 柽柳
- 红背酸藤
- 白茅根
- 粗叶木叶
- 李树叶
- 两指剑
- 萝芙木
- 绿豆
- 苍山冷杉
- 红背叶
- 牛马藤
- 橘络
- 羊脑
- 鳢鱼肠
- 紫金标
- 榔榆皮
- 抓地虎
- 牛耳草
- 菊花根
- 狗筋蔓
- 麦瓶草种子
- 早谷藨
- 人参娃儿藤
- 三匹叶
- 鲤鱼肠
- 细叶桉
- 白果根
- 榔榆茎
- 藜实
- 簕欓
- 朱砂七
- 角翅卫矛果
- 艾叶
- 馒头蟹
- 倒提壶
- 蓝叶棵
- 双肾草
- 蝇子草
- 肥荚红豆
- 翅柄铁线蕨
- 叉分蓼
- 黄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