漏斗瓶蕨
《中华本草》:漏斗瓶蕨
拼音注音
Lòu Dǒu Pínɡ Jué
别名
热水莲
英文名
Infundibuliform Bristle Fern
出处
始载于《新华本草纲要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膜蕨科植物漏斗瓶蕨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richomanes striatum Don[T.naseana Christ;Vandenboschia naseana(Christ)Ching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中型附生蕨类,植株高25-40cm。根茎黑褐色,横走,坚硬,密生褐色节状毛,下面疏生纤维状根;叶腋有被毛的芽。叶远生;叶柄长5-15cm,两侧有狭翅下延至基部,在基部被有扁平节状毛;叶片膜质,宽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,长20-35cm,宽6-10cm,三回羽裂;羽片14-20对,互生,有短柄,彼此以狭翅相连,三角状斜卵形至卵状披针形,长3-7cm,宽1.5-2.5cm;一回羽片6-10对,互生,无柄,长卵形,基部上侧1枚羽片最大,常覆盖叶轴;二回羽片3-6对,互生,长圆形,上部有几个单一或分叉的浅裂片;末回裂片短,圆线形,全缘,叶脉多回分叉,末回裂片有小脉1-2条;叶轴及羽轴均有翅,疏被黑褐色节状毛。孢子囊群位于末回裂片先端,有时该裂片短缩使孢子囊群位于裂片间;囊苞管状,呈狭漏斗形,长约1.5mm,直立或稍弯,两侧有狭翅,口部截形或略膨大,边缘不外卷;囊托丝状,黑色,长约3mm,伸出于囊苞外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400-2700m的常绿阔叶林下树干上或溪边阴湿岩石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南、西南及台湾等地。
性味
淡;涩;平
归经
入脾、胃二经
功能主治
健脾开胃;止血。主消化不良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研末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有健脾、开胃、消积、止血、生肌的功能。用于消化不良及外伤出血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草灵芝
- 大树跌打
- 钝叶蔷薇
- 石榕
- 狭萼半边莲
- 美丽胡枝子花
- 蜂蜡
- 剪草
- 榕树果
- 细叶野牡丹
- 紫萝兰
- 大麻叶佩兰
- 岩泽兰
- 麒麟菜
- 苦木根
- 峨山雪莲花
- 飞蛾七
- 山半夏
- 蛇接骨
- 香胶木根皮
- 对马耳蕨
- 金光菊
- 毛女贞
- 野罂粟壳
- 鸡内金
- 海风藤
- 木防己
- 藏茴香
- 华细辛
- 太白花
- 山黄皮
- 篱栏网
- 见血清
- 碎米柴
- 和他草
- 艾片
- 苏铁花
- 驴蹄草
- 雁肪
- 柳叶斑鸠菊
- 青骨藤
- 虫牙药
- 箭刀草
- 鸭公青
- 绿结鸡骨
- 猪毛针
- 草果
- 碎骨红
- 大半边旗
- 黄果茄
- 雷公藤
- 蒜梗
- 牛胆参
- 野棕
- 鸡脑
- 黑穗画眉草
- 红毛叶马蹄香
- 水茄冬叶
- 槐角
- 槐花
- 及己
- 猕猴桃
- 黄花小二仙草
- 八爪金龙
- 百草霜
- 龙血树
- 蛇疙瘩
- 南天竹根
- 刷把草
- 蝉蜕
- 狗脚迹
- 千年耗子屎种子
- 黑蒴
- 木槿根
- 奶浆参
- 大叶蛇泡簕
- 龙珠子
- 神曲
- 向日葵茎髓
- 大金发藓
- 野芫荽
- 丁癸草
- 鸡蛋花
- 皮哨子
- 凤仙花
- 潺槁树
- 苦竹根
- 喜树皮
- 红楤木
- 地精草
- 凤眼果
- 龙须草
- 支柱蓼
- 漆树根
- 金雀儿
- 扭筋草
- 禹余粮
- 七爪风
- 苦地胆
- 蛤蟆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