漏斗瓶蕨
《中华本草》:漏斗瓶蕨
拼音注音
Lòu Dǒu Pínɡ Jué
别名
热水莲
英文名
Infundibuliform Bristle Fern
出处
始载于《新华本草纲要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膜蕨科植物漏斗瓶蕨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richomanes striatum Don[T.naseana Christ;Vandenboschia naseana(Christ)Ching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中型附生蕨类,植株高25-40cm。根茎黑褐色,横走,坚硬,密生褐色节状毛,下面疏生纤维状根;叶腋有被毛的芽。叶远生;叶柄长5-15cm,两侧有狭翅下延至基部,在基部被有扁平节状毛;叶片膜质,宽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,长20-35cm,宽6-10cm,三回羽裂;羽片14-20对,互生,有短柄,彼此以狭翅相连,三角状斜卵形至卵状披针形,长3-7cm,宽1.5-2.5cm;一回羽片6-10对,互生,无柄,长卵形,基部上侧1枚羽片最大,常覆盖叶轴;二回羽片3-6对,互生,长圆形,上部有几个单一或分叉的浅裂片;末回裂片短,圆线形,全缘,叶脉多回分叉,末回裂片有小脉1-2条;叶轴及羽轴均有翅,疏被黑褐色节状毛。孢子囊群位于末回裂片先端,有时该裂片短缩使孢子囊群位于裂片间;囊苞管状,呈狭漏斗形,长约1.5mm,直立或稍弯,两侧有狭翅,口部截形或略膨大,边缘不外卷;囊托丝状,黑色,长约3mm,伸出于囊苞外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400-2700m的常绿阔叶林下树干上或溪边阴湿岩石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南、西南及台湾等地。
性味
淡;涩;平
归经
入脾、胃二经
功能主治
健脾开胃;止血。主消化不良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研末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有健脾、开胃、消积、止血、生肌的功能。用于消化不良及外伤出血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牛耳草
- 软骨过山龙
- 人指甲
- 芜菁子
- 番红花
- 川素馨
- 象头花
- 白辣蓼
- 天蓬子根
- 夜明砂
- 樟木
- 红蒂蛇
- 楮实
- 日中花
- 兰香草
- 肉穗草
- 毛瓣绿绒蒿
- 大叶沿阶草
- 人参叶
- 黑草
- 白花灯笼
- 菝葜叶
- 忍冬藤
- 公鱼
- 汝兰
- 八角枫根
- 绒毛桢楠
- 满天飞
- 长尾复叶耳蕨
- 秋唐松草
- 野胡萝卜根
- 裂叶崖角藤
- 雄鸡口涎
- 小红苏
- 戎盐
- 野丹参
- 雷丸
- 川党参
- 人参芦
- 岩豇豆
- 榕树叶
- 尖连蕊茶根
- 刺人参
- 凤眼草
- 小果野葡萄
- 小白薇
- 软丝藻
- 瓜馥木
- 草木灰
- 榕树胶汁
- 抽筋草
- 山梅花
- 使君子
- 小发散
- 王不留行
- 单鞭
- 七叶仔
- 角翅卫矛果
- 十姊妹
- 柳白皮
- 斑楮头红
- 蜻蜓
- 蝙蝠葛
- 水甘草
- 中华石楠
- 绒背蓟
- 斑鸠占
- 绵毛马兜铃
- 山黄麻
- 大叶醉鱼草
- 碱花
- 云南小草蔻
- 蔓胡颓子叶
- 软水黄连
- 七叶薯
- 瑞连草
- 金橘根
- 波棱瓜子
- 绿豆叶
- 丹参
- 火棘
- 刷把草根
- 镰叶马蔺根
- 牛奶浆
- 荛花根
- 异被赤车
- 排骨灵
- 虎头兰
- 白车轴草
- 狭萼半边莲
- 瑞香
- 山狸子肉
- 腊梅
- 肉珊瑚
- 旋花苗
- 鄂西天胡荽
- 大血藤
- 蛇胆
- 实葫芦根
- 十大功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