岩藿香
《中华本草》:岩藿香
拼音注音
Yán Huò Xiānɡ
别名
犁头草、方茎犁头草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岩藿香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cutellaria franchetiana Levl.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岩藿香,多年生上升草本。根状茎横走,密生采根,节上生匍匐枝。茎高30-70cm,锐四棱形,被上曲微柔毛,棱上较密。茎叶具柄,柄长3-10mm;或片草质,卵圆形至卵圆状披针形,长1.5-3(-4.5)cm,宽1-2(-2.5)cm,先端渐尖,基部宽楔形至心形3(-4.5)cm,宽1-2(-2.5)cm,先端渐尖,基部宽楔形至心形,边缘每侧具3-4个大牙齿,两面略被微柔毛。总状花序在茎中部以上叶腋内腑生,长(1-)2-9cm,向茎端渐变短;苞片均叶状,细小;小苞片条形;花萼长约2.5mm,果时长约2.5mm,果时长约4mm,盾片高约3mm,果时增大;花冠紫色,长棕达2.5cm,花冠筒基部膝曲,微囊状增大,下唇中裂片三角状卵圆形;雄蕊4,前对较长;花柱细长,先端锐尖,微裂;花盘前方稍隆起。小坚果黑色,卵球形,具瘤,腹面基部有果脐。花期6-7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830-1500(-2300)m的山坡湿地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。
性味
味辛;苦;性凉
功能主治
祛暑清热;活血解毒。主感冒暑湿;风热咳嗽;风湿痹痛;痱子;跌打损伤;蜂螫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煎汤洗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岩藿香
别名
方茎犁头草、犁头草
来源
唇形科岩藿香Scutellaria franchetiana Levl.,以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陕西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。
性味
苦,凉。
功能主治
清热凉血,化瘀,消肿,止咳。
风湿咳嗽:岩藿香、鱼腥草各5钱,水煎服。
跌打红肿:鲜品捣烂,包敷患处,并用1两加酒煎服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两指剑
- 水黄连
- 瓜蒂
- 鳖甲
- 冬青叶
- 绒毛桢楠
- 人中黄
- 棱枝槲寄生
- 翡翠
- 杂蘑
- 菟葵
- 水黄花
- 荠菜花
- 无爷藤
- 兔子毛
- 瓮菜癀
- 土黄芩
- 大臭黄荆
- 紫花鱼灯草
- 蓝花子
- 西藏角蒿
- 翅果藤
- 毛蕨根
- 棕树心
- 打破碗花花
- 梧桐
- 刺楸
- 东菊
- 沙梨
- 老鸦糊
- 红毛草
- 乌鸦头
- 云南铁丝莲
- 尿桶弓
- 薅田藨根
- 白榄根
- 罗布麻
- 阳桃根
- 铁扫帚
- 竹叶子
- 土麦冬
- 青麸杨根
- 麻鱼胆
- 金钱木根
- 羊胆
- 戟叶瓦韦
- 岗松
- 薯莨
- 黄筒花
- 葛藟汁
- 笔仔草
- 皂柳根
- 紫雪花
- 粘毛鼠尾草
- 野罂粟壳
- 苦良姜
- 珍珠
- 小茴香
- 高原点地梅
- 山油麻
- 蕨萁
- 柠檬桉果
- 金钱白花蛇
- 衣鱼
- 藤檀
- 香毛草
- 三棱
- 鲎尾
- 菊花根
- 蒟蒻
- 茭白
- 白花灯笼
- 木槿花
- 白皮
- 粳米泔
- 黑大豆皮
- 三花枪刀药根
- 旱田草
- 赤杨
- 黑老虎
- 羊奶果
- 沙糖根
- 东北堇菜
- 杠板归
- 一点红
- 日照飘拂草
- 野胡萝卜根
- 痢止草
- 金橘叶
- 金老梅叶
- 黄花远志
- 华南紫萁
- 木瓜
- 慈菇
- 木荷
- 荠菜子
- 舌状蜈蚣藻
- 贯众
- 孔雀尾
- 紫荆根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