岩藿香
《中华本草》:岩藿香
拼音注音
Yán Huò Xiānɡ
别名
犁头草、方茎犁头草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岩藿香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cutellaria franchetiana Levl.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岩藿香,多年生上升草本。根状茎横走,密生采根,节上生匍匐枝。茎高30-70cm,锐四棱形,被上曲微柔毛,棱上较密。茎叶具柄,柄长3-10mm;或片草质,卵圆形至卵圆状披针形,长1.5-3(-4.5)cm,宽1-2(-2.5)cm,先端渐尖,基部宽楔形至心形3(-4.5)cm,宽1-2(-2.5)cm,先端渐尖,基部宽楔形至心形,边缘每侧具3-4个大牙齿,两面略被微柔毛。总状花序在茎中部以上叶腋内腑生,长(1-)2-9cm,向茎端渐变短;苞片均叶状,细小;小苞片条形;花萼长约2.5mm,果时长约2.5mm,果时长约4mm,盾片高约3mm,果时增大;花冠紫色,长棕达2.5cm,花冠筒基部膝曲,微囊状增大,下唇中裂片三角状卵圆形;雄蕊4,前对较长;花柱细长,先端锐尖,微裂;花盘前方稍隆起。小坚果黑色,卵球形,具瘤,腹面基部有果脐。花期6-7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830-1500(-2300)m的山坡湿地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。
性味
味辛;苦;性凉
功能主治
祛暑清热;活血解毒。主感冒暑湿;风热咳嗽;风湿痹痛;痱子;跌打损伤;蜂螫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煎汤洗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岩藿香
别名
方茎犁头草、犁头草
来源
唇形科岩藿香Scutellaria franchetiana Levl.,以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陕西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。
性味
苦,凉。
功能主治
清热凉血,化瘀,消肿,止咳。
风湿咳嗽:岩藿香、鱼腥草各5钱,水煎服。
跌打红肿:鲜品捣烂,包敷患处,并用1两加酒煎服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樱桃枝
- 宜梧
- 油柑木皮
- 月季花叶
- 岩枇杷
- 马蛋果
- 紫花芥
- 蝮蛇
- 山棯根
- 长距兰
- 蛇果黄堇
- 白僵蚕
- 牛胆参
- 黄花小二仙草
- 金牛七
- 黑参
- 米露
- 岩菖蒲
- 麦刺藤叶
- 野核桃油
- 蚌泪
- 短小蛇根草
- 杉叶
- 朱砂藤
- 鱼胆草
- 蓬莱草
- 合血香
- 柘树茎叶
- 银丝杜仲
- 救军粮叶
- 构皮麻
- 核桃叶
- 土燕窝泥
- 蛇王藤
- 红果参
- 煨姜
- 黄荆子
- 海龙
- 绵参
- 石青菜
- 使君子根
- 蝴蝶花
- 鲟鱼
- 金耳环
- 蛤蟆草
- 过山龙
- 山白菊
- 茯苓
- 鬼羽箭
- 小茅香
- 钓鱼竿
- 火焰子
- 太平莓
- 东风菜
- 榕树皮
- 美丽胡枝子
- 茅草叶
- 蝎子七
- 猴骨
- 三钻七
- 四方拳草
- 小梾木
- 草蜘蛛
- 异木患
- 朱顶红
- 豪猪肚
- 四大天王
- 木虾公
- 离根香
- 黑汉条
- 丽子藤
- 箭杆风
- 软枣子
- 枳椇木汁
- 革叶茴芹
- 柞树皮
- 鳖血
- 翻白叶
- 长管假茉莉
- 马蔺叶
- 大红毛叶
- 满山白
- 苣荬菜
- 盘羊睾丸
- 竹柏
- 珍珠母
- 防已
- 老鹤草
- 早谷藨
- 腐巴
- 蛇头草
- 蝶兰
- 八目鳗
- 马醉木
- 马牙半支
- 小旋花
- 鸨油
- 肥猪苗
- 豆豉姜
- 八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