岩五加
《中华本草》:岩五加
拼音注音
Yán Wǔ Jiā
别名
石夹枫、石头菜、石夹参、光叶五叶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五加科植物五叶参的茎皮、根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entapanax leschenaultii(Wight et Arn.)Seen.[Hedera leschenaultii Wight et Arn.]采收和储藏:春、秋季剥取茎及根皮,晒干。
原形态
常绿乔木或蔓生灌木,高5-15m。树皮灰色,有裂纹;小枝粗壮,圆柱形,暗紫褐色。叶为羽状复叶,有小叶3-5,稀7;叶柄长10-15cm,无毛或有稀疏短柔毛,有时在顶端更密;小叶柄长3-10mm;无托叶,小叶片纸质至薄革质,椭圆状卵形,长6-12cm,宽2.5-6cm;先端渐尖,基部近圆形而略偏斜,边缘有刺状锯齿;上面无毛,下面无毛或沿脉有短柔毛。伞房状圆锥花序顶生,长8-15cm,主轴短,长1-2cm,分枝8-12,在主轴上伞房状排列,有短柔毛;伞形花序直径2-2.5cm,有花多数,总花梗长1-3cm,无毛或略有短柔毛;花梗长5-10mm,无毛或略有短柔毛;花白色;萼无毛,长约2mm,边缘有5小齿;花瓣5,通常合生成帽状,早落,长约2mm;雄蕊5,较花瓣短;子房下位,5室,花柱合生成柱状。核果卵球形,长约4mm,有5棱,褐黑色,宿存花柱长1.5-2mm。花期7-8月,果期9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200-3300m的林缘灌丛、沟谷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:树皮常卷曲或呈片状,外表面灰黄色至紫棕色。枝条皮外表可见半月形叶柄脱落痕。
药理作用
五叶参的果实乙醇提取物对人精子有杀灭作用,该作用是由于齐墩果酮酸(oleanolic acid)(0.01%)和三萜甙(1.2%)的存在。
性味
味微苦;涩;性微温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;散寒止痛;止咳平喘。主风湿痹痛;胃脘痛;咳嗽;哮喘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5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岩五加
别名
五叶参
来源
五加科岩五加Pentapanax leschenaultii (Wight et Arn.) Seem.,以茎皮、根皮入药。
生境分布
四川、云南。
性味
微苦、涩,温。
功能主治
除风湿,散寒,止痛。
关节痛:岩五加5钱,透骨香4钱,牛膝3钱,生姜1钱,水煎服。
胃痛:岩五加1两,生姜1钱,红糖2钱,水煎服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麦撇花藤
- 蒿枝七
- 叶下花
- 鹰不泊薳
- 浙地黄
- 鹌鹑蛋
- 孩儿草
- 海蕴
- 悬钩子
- 绿豆叶
- 菩萨鱼
- 丝棉木叶
- 金花菜
- 白鹤灵芝
- 十三年花
- 大树皮
- 蛇附子
- 灵砂
- 秀丽野海棠
- 黑花韭
- 莸
- 水冬瓜
- 滚龙草
- 豆腐泔水
- 椴树
- 甜果藤
- 菩提树花
- 牛背鹭
- 剑皮树菌
- 铁杆地柏枝
- 鹳骨
- 泡花子
- 橘络
- 无毛南蛇藤
- 虎胆
- 牛毛毡
- 铁角凤尾草
- 铜罗汉
- 剑叶耳草
- 黄藨根
- 痰药
- 鸡骨柴叶
- 瓶蕨
- 大薸
- 刺瓜
- 豆列当
- 血党
- 鸡血莲
- 短柄菝葜
- 独花兰
- 鼺鼠
- 催产草
- 人参须
- 台湾三颗针
- 罐嘴菜
- 野草香
- 鲻鱼
- 披针骨牌蕨
- 珍珠伞
- 石仙桃
- 桑螵蛸
- 工布乌头
- 蜀羊泉
- 过江龙子
- 榆叶
- 心叶荚蒾根
- 赪桐
- 荷莲豆菜
- 葛藟叶
- 合欢皮
- 粗叶卷柏
- 石龙子
- 龙舌箭
- 莲须
- 假酸浆
- 麻叶荨麻
- 天山雪莲花
- 鳆鱼
- 山大黄(华北大黄)
- 玉簪花
- 芝麻菜
- 对叶榕
- 莲生桂子花
- 一匹草
- 中华莛子藨
- 罗布麻
- 膜蕨囊瓣芹
- 火索麻
- 榆树
- 野油麻
- 葫芦茶
- 震天雷
- 升登
- 黑三棱
- 山楂
- 索骨丹
- 狼油
- 铁栏杆
- 硬水黄连
- 龙脷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