岩春草
《中华本草》:岩春草
拼音注音
Yán Chūn Cǎo
别名
地柏枝、野柏树、铁脚洞里仙、丹雪凤尾、伤寒草、止血草、止血丹、石蜈蚣、小雉鸡尾、墙锦、万年柏、洞里仙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铁角蕨科植物虎尾铁角蕨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splenium incisum Thunb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植株高10-30cm。根茎短而直立,顶部和叶柄基部被黑褐色、披针形鳞片。叶簇生;叶柄长1-3cm,上面有1条纵沟,亮栗色或红棕色,向上光滑;叶片薄草质,无毛,线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,长10-25cm,宽2-4.5cm,先端渐尖或深羽裂,基部渐变狭,二回羽状;羽片约20对,平展,卵圆形、长圆形或狭披针形,中部的较大,长8-30mm,宽6-12mm,三角状披针形或披针形,先端渐尖并有粗牙齿,基部为不对称的截形,通常羽裂或全裂成1-2对小羽片,或全裂为近二回羽状,边缘有粗齿,下部羽片逐渐缩短成卵形,长宽不到5mm,最下1至数对常缩成卵圆形或耳形;叶脉羽状,侧脉分叉,不达叶边。孢子囊群长圆形,背生于小脉中部,靠近中脉;囊群盖长圆形,膜质,全缘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00-1600m的田埂边或林下湿岩石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东及河北、湖南、四川等地。
性味
苦;甘;凉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平肝镇惊;止血利尿。主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;肺热咳嗽;小儿惊风;小便不利;指头炎;毒蛇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清热生用;止血炒用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东北雷公藤
- 摇钱树
- 胡桃根
- 管仲
- 虾须草
- 腊瓣花
- 岩春草
- 小毛香
- 蛤叶薯
- 马鬃参
- 薄叶黄芩
- 云南五味子根
- 岩白菜
- 隔山消
- 小叶眼树莲
- 野辣烟
- 糖茶藨
- 白花映山红
- 白茅根
- 苦芥
- 金钟花
- 麻花
- 芦子兰
- 红簕钩
- 有柄石韦
- 接骨木叶
- 红瑞木果
- 沙枣花
- 多枝婆婆纳
- 郁金
- 白线薯
- 圆锥花南蛇藤根
- 丁香枝
- 红陈艾
- 倒爪草
- 鱼藤
- 小粘叶
- 山橘
- 蜂糖罐
- 厚叶贯众
- 大叶黄杨叶
- 赤瓟根
- 红三七
- 寒水石
- 水飞蓟
- 鲎尾
- 野荔枝
- 臭柏
- 野油麻
- 梨果仙人掌
- 萝藦
- 红花苗
- 绿矾
- 刺楸
- 棕叶狗尾草
- 棉花
- 眼睛草
- 狗筋蔓
- 千针万线草
- 鬼点灯
- 散血藤
- 车前子
- 龙船花根
- 石菖蒲花
- 粉苞苣
- 大叶蛇泡簕
- 龙船乌泡
- 对节叶根
- 球衣藻
- 藤三七
- 黑腺珍珠菜
- 鄂西天胡荽
- 吊山桃
- 水稻清
- 鹿筋
- 亮菌
- 接骨草
- 三块瓦
- 肉桂
- 三叶鬼针草
- 沙地柏
- 水松叶
- 野拔子
- 岩莴苣
- 黄锁梅
- 半边藕
- 秋木瓜
- 单刀根
- 鼋甲
- 黄泡子
- 香苏草
- 桑瘿
- 小对叶草
- 八哥
- 美丽胡枝子花
- 龙头节肢蕨
- 红叶树子
- 白花杆
- 西藏鸡爪草
- 拟缺香茶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