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华绣线梅
《中华本草》:中华绣线梅
拼音注音
Zhōnɡ Huá Xiù Xiàn Méi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蔷薇科植物中华绣线梅的全株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Neillia sinensis Oliv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1.中华绣线梅,灌木,高达2m。小枝圆柱形,无毛,幼时紫褐色,老时暗灰褐色。冬芽卵形,先端钝,微被短柔毛或近于无毛,红褐色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7-15cm,微被毛或近于无毛;托叶线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,先端渐湖或急尖,全缘,长0.8-1cm,早落;叶片卵形至卵状长椭圆形,长5-11cm,宽3-6cm,先端长渐尖,基部圆形或近心形,稀宽楔形,边缘有重锯齿,常不规则分裂,两面无毛或在下面脉腑有柔毛。花两性;顶生总状花序,长4-9cm,花梗长3-10mm,无毛;花直径6-8mm;萼筒钟状,长1-1.2cm,外面无毛,内面被短柔毛;萼片5,三角形,先端尾尖,全缘,长3-4mm;花瓣5,倒卵形,长约3mm,宽约2mm,先端圆钝,淡粉红色;雄蕊10-15,花丝不等长,生于萼筒边缘,排成不规则的2轮;心皮1-2,子房先端有毛,花柱直立。蓇葖果长椭圆形,萼筒宿存,外被疏生长腺毛。花期5-6月,果期8-9月。2.毛叶绣线梅,本种与中华绣线梅,本种与中华绣线梅很相似,惟小枝、叶柄和叶片下面都具有密毛,叶边缘分裂较深,花梗长(3-3mm)、萼筒(长8-9mm)较短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生于海参拔1000-2500m的山坡、山谷或沟边杂木林中。2.生于海参拔1000-2500m的山坡丛林中。资源分布:1.分布于西南及陕西、甘肃、江西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2.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、湖北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
叶含山梨醇(sorbitol)及鞣质(tannin)。
性味
味辛;性平
功能主治
祛风解表;和中止泻。主感冒;泄泻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0-60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美商陆
- 味牛膝
- 蘘荷
- 山菅兰
- 栾犀
- 百眼藤
- 法半夏
- 铁落
- 紫楠叶
- 栝楼皮
- 感应草
- 脱力草
- 冬瓜
- 海藻
- 一味药根
- 山麻
- 中华胡枝子
- 牡荆油
- 镰片假毛蕨
- 华千金藤
- 杧果叶
- 黄龙藤叶
- 抓地龙
- 粽粑叶
- 紫茉莉叶
- 秋唐松草
- 紫花地丁
- 地龙
- 双花鞘花
- 盘羊角
- 云实蛀虫
- 野鸦椿皮
- 羊哀
- 全毛悬钩子
- 地柏叶
- 白八角莲
- 亚乎奴
- 甜石榴
- 水苦荬
- 血风藤
- 木黄连
- 胡子七
- 落葵
- 樱桃叶
- 横经席
- 商陆
- 赪桐
- 广枣
- 兰竹参
- 红楠皮
- 白细辛
- 斑茅
- 假苦瓜
- 尖头蚱蜢
- 紫云英
- 奇林翠雀
- 山白果
- 白仙茅
- 护心草
- 地钱
- 乌梅
- 十两叶
- 麻黄
- 薄荷素油
- 黄花小二仙草
- 肾经草
- 朱砂根叶
- 荠菜
- 树茭瓜果
- 娃娃鱼
- 刮筋板
- 椒蒿
- 风花菜
- 黄花蒿
- 吐烟花
- 烂茶叶
- 龙齿
- 还阳草
- 熊胆
- 小青杨
- 千里光
- 红豆蔻
- 饭团藤
- 荠苨
- 竹黄
- 贝齿
- 升药底
- 蓖麻子
- 中华石龙尾
- 红帽顶
- 柞木枝
- 紫丁香
- 过墙风
- 黑塔子
- 白背枫
- 黄总花草
- 簝叶竹根
- 树三角枫
- 白果树皮
- 青竹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