蒲种壳
《中华本草》:蒲种壳
拼音注音
Pú Zhǒnɡ Ké
别名
地蒲壳、扁蒲壳
英文名
pericarp of Hispid Bottle Gourd
出处
出自《药材资料汇编者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葫芦科植物瓠子的老熟果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agenaria siceraria (Molina )Standl. Var. hispida (Thunb. )Hara采收和储藏:立秋至白露间,采取老熟果实,剖开除去种子,晒干。
原形态
一年生攀援草本。茎、枝具沟纹,被粘质长柔毛,老后渐脱落。叶互生;叶柄长达20cm,被毛;顶端有2腺体;卷须纤细,上部分2歧;叶片卵状心形或肾状卵形,长、宽均10-35cm,不分裂或稍浅裂,边缘小齿。花单性,雌雄同株;花白色。雄花花萼筒漏斗状,裂片披针形,花冠裂片皱波状;雄蕊3,花室折曲;雌花花萼和花冠似雄花;子房圆柱状,密被粘质长柔毛。果实粗细均匀而呈圆柱状,稍弯曲,长60-80cm,绿白色,果肉白色。花期7-8月,果实8-9月。
生境分布
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。
形状
干燥的果皮,多呈破碎的条片状,厚约5-7mm。外表黄白色或灰黄色,平滑,内壁灰白色,如绵絮状。质脆易断,断面不平坦。[br]以干燥、外表色黄、内壁白色、无碎屑者为佳。
性味
味苦;淡;性寒
功能主治
利水消肿。主面目四肢浮肿;膨胀;小便不通
用法用量
内服2: 煎汤,12-15g。
各家论述
1.《苏州本产药材》:利水, 消肿,治腹胀。2.《药材资料汇编》:治面目四肢浮肿,大水(腹)胀满,小便不通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蒲种壳
拼音注音
Pú Zhǒnɡ Ké
别名
地蒲壳、扁蒲壳(《苏州本产药材》)。
出处
《药材资料汇编》
来源
为葫芦科植物瓠子老熟的干燥果皮。立秋至白露间,采取老热果实,剖开除去种子,晒干。
生境分布
主产江苏。
形状
干燥的果皮,多呈破碎的条片状,厚约5~7毫米。外表黄白色或灰黄色,平滑,内壁灰白色,如绵絮状。质脆易断,断面不平坦。以干燥、外表色黄、内壁白色、无碎屑者为佳。
性味
①《苏州本产药材》:"淡。"
②《药材资料汇编》:"苦,寒。"
功能主治
①《苏州本产药材》:"利水,消肿,治腹胀。"
②《药材资料汇编》:"治面目四肢浮肿,大水(腹)胀满,小便不通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4~5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刺桐花
- 蓑草根
- 云苔草
- 金腰燕
- 龙船花
- 刺通草
- 木虾公
- 小药木
- 莎草蕨
- 金腰带
- 象牙
- 小草
- 金缕半枫荷叶
- 西藏凹乳芹根
- 刺柄莲座蕨
- 小白蜡条
- 肾果小扁豆
- 蟹爪兰
- 莳萝苗
- 仙百草
- 金线兰
- 金线草
- 木香花
- 小粘叶
- 小罗伞
- 小萹蓄
- 叉歧繁缕
- 小球藻
- 金莲花
- 梅花参
- 木大力王
- 金钱参
- 一枝香
- 刺鸭脚木
- 西藏鸡爪草花
- 一朵云叶
- 野决明
- 肾炎草
- 一年蓬
- 西洋参
- 匙叶五加
- 云木香
- 刺葡萄根
- 一扫光
- 小灰包
- 矮脚苦蒿
- 金礞石
- 金背枇杷
- 金盏草
- 金荞麦
- 西南菝葜
- 刺黄芩
- 血水草
- 木竹子油
- 苏土藁本
- 刺楸树叶
- 吹云草
- 木蜡树根
- 小金狗
- 梦花根
- 小狼毒
- 肾精子
- 棉花根
- 木半夏叶
- 西瓜子仁
- 木姜花
- 木鳖子根
- 小白蒿
- 粟米泔汁
- 刺瓜米草
- 小米柴
- 一柱香
- 肾子藤
- 木天蓼
- 毛冬瓜
- 韭菜莲
- 金针菜
- 石龙芮
- 地黄花
- 金腰箭
- 金金棒
- 芍药花
- 黄花蒿
- 小婆婆纳
- 石龙刍
- 锯齿溪蟹
- 青天葵
- 石青菜
- 小火草
- 石龙胆
- 小花八角枫
- 棉团铁线莲
- 菘菜子
- 刺桐叶
- 黑种草子
- 木防己
- 木芙蓉
- 福建柏
- 降香
- 血见愁老鹳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