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椽木子
《中华本草》:红椽木子
拼音注音
Hónɡ Chuán Mù Zǐ
出处
出自《陆川本草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壳斗科植物刺栲的种仁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astanopsis hystrix A.DC.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收,晒干,剥出种仁。
原形态
常绿乔木,高可达25m。胸径1.5m。树皮灰色至灰褐色,呈块状剥落;幼枝有暗黄色短绒毛和黄色鳞秕,二年生枝几无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0.5-1cm;叶片薄革质,卵形、卵状披针形或长椭圆形,长7-12cm,宽2-3.5cm,全缘或顶部有数对浅锯齿,上面光亮无毛,下面密生红棕色或黄棕色紧贴的鳞秕,二年生叶下面黄灰色或灰白色,叶中脉凹下,侧脉10-14对,支脉常不明显。花单性,雌雄同株;雄花呈直立穗状花序;雌花序长10-18cm,为短穗状花序;果序长约15cm;壳斗具1坚果,球形,连刺径2.5-4cm,4瓣裂,刺长0.8-1.2cm,基部或在中部稍不有分枝,密生;坚果宽卵形,直径0.8-1.5cm,高1- 1.5cm,几无毛,果脐占果面积的1/3-1/4,子叶平突,无毛。花期4-6月,果期8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00-1900m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[福建南部、湖南南部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贵州西南部、云南南部、西藏东南部等地。
化学成分
茎含17(21)-何帕烯-3β-醇乙酸酯[hop-17(21)-en-3β-yl acetate],无羁萜酮(friedelin),无羁萜-3β-醇(friede-lan-3β-ol),β-粘霉烯醇(glutinol),蒲公英赛醇(taraxerol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4-豆甾烯-3-酮-6β-醇(stigmast-4-en-3-one-6β-ol)。叶含蒲公英赛醇(taraxerol),22-羟基何帕酮(22-hydroxy-hopanone),和β-谷甾醇。
性味
甘;性温
功能主治
健胃消食。主脾胃虚弱,食欲不振,泄泻
用法用量
内服:炒食或煮食,15-30g.
各家论述
《陆川本草》:滋养强壮,健胃,消食。治食欲不振,脾虚泄泻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月见草
- 跌破竻
- 栝楼子
- 粘鱼须
- 乌梅
- 短柄南蛇藤果
- 麻柳叶
- 陈芥菜卤汁
- 地不容
- 珠兰根
- 痢止蒿
- 竹节蓼
- 绣线菊
- 长叶竹根七
- 鸡肉
- 矮柳穿鱼
- 水麻根
- 刺沙蓬
- 黄芪
- 棉子油
- 茉莉花
- 木瓜核
- 自消容根
- 球序鹅掌柴
- 关木通
- 鄂豆根
- 麦奴
- 白仙茅
- 黄耆
- 红郎伞
- 铁杆地柏枝
- 刺梨根
- 鹭肉
- 构皮麻
- 败酱
- 黄瓜子
- 高山露珠草
- 檀香油
- 东紫堇
- 紫珠
- 草木王
- 雪山一支蒿
- 镰叶瘤足蕨
- 石韦根
- 水接骨丹
- 侧子
- 兖州卷柏
- 蛇地钱
- 野漆树叶
- 独椒
- 蒴藋
- 蓖麻子
- 地锦苋
- 荭草
- 连蕊茶
- 圆叶白杨树
- 午香草
- 护心胆
- 麻楝
- 翻背白草
- 紫云英马蓝
- 鲨鱼心
- 粘人花根
- 大茶药根
- 鮧鱼尾
- 观音莲
- 樟树叶
- 野油麻
- 榕树皮
- 红粘谷
- 木棉皮
- 麋肉
- 绒背蓟
- 铁牛钻石
- 黄柏
- 獐牙菜
- 鲐鱼
- 吴萸叶五加
- 赛繁缕
- 虫牙药
- 板蓝根
- 威灵仙
- 三枝标
- 冬青叶
- 胡桐泪
- 紫金牛
- 鳢鱼
- 角翅卫矛果
- 马蹄蕨
- 野百合
- 厚叶素馨
- 毛勾儿茶
- 烧伤藤
- 猪胰
- 蚶
- 淡味当药
- 支柱蓼
- 盐肤子
- 狭叶瓦韦
- 香面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