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椽木子
《中华本草》:红椽木子
拼音注音
Hónɡ Chuán Mù Zǐ
出处
出自《陆川本草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壳斗科植物刺栲的种仁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astanopsis hystrix A.DC.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收,晒干,剥出种仁。
原形态
常绿乔木,高可达25m。胸径1.5m。树皮灰色至灰褐色,呈块状剥落;幼枝有暗黄色短绒毛和黄色鳞秕,二年生枝几无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0.5-1cm;叶片薄革质,卵形、卵状披针形或长椭圆形,长7-12cm,宽2-3.5cm,全缘或顶部有数对浅锯齿,上面光亮无毛,下面密生红棕色或黄棕色紧贴的鳞秕,二年生叶下面黄灰色或灰白色,叶中脉凹下,侧脉10-14对,支脉常不明显。花单性,雌雄同株;雄花呈直立穗状花序;雌花序长10-18cm,为短穗状花序;果序长约15cm;壳斗具1坚果,球形,连刺径2.5-4cm,4瓣裂,刺长0.8-1.2cm,基部或在中部稍不有分枝,密生;坚果宽卵形,直径0.8-1.5cm,高1- 1.5cm,几无毛,果脐占果面积的1/3-1/4,子叶平突,无毛。花期4-6月,果期8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00-1900m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[福建南部、湖南南部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贵州西南部、云南南部、西藏东南部等地。
化学成分
茎含17(21)-何帕烯-3β-醇乙酸酯[hop-17(21)-en-3β-yl acetate],无羁萜酮(friedelin),无羁萜-3β-醇(friede-lan-3β-ol),β-粘霉烯醇(glutinol),蒲公英赛醇(taraxerol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4-豆甾烯-3-酮-6β-醇(stigmast-4-en-3-one-6β-ol)。叶含蒲公英赛醇(taraxerol),22-羟基何帕酮(22-hydroxy-hopanone),和β-谷甾醇。
性味
甘;性温
功能主治
健胃消食。主脾胃虚弱,食欲不振,泄泻
用法用量
内服:炒食或煮食,15-30g.
各家论述
《陆川本草》:滋养强壮,健胃,消食。治食欲不振,脾虚泄泻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苦瓜叶
- 芒果核
- 簕竹
- 小叶金鸡尾巴草
- 秤砣梨
- 一朵云叶
- 桃叶
- 鸢脑
- 岩青菜
- 甘菊花露
- 大山芝麻
- 美人蕉根
- 杜鹃花
- 竹叶椒叶
- 栝楼皮
- 野槟榔
- 续随子叶
- 午香草
- 云支花
- 椋子木
- 藤檀
- 斩龙剑
- 百两金
- 散血芹
- 紫云英
- 糯米藤
- 西南卫矛
- 肉穗草
- 黄脚鸡
- 三枝叶
- 虎掌草
- 香蕉
- 青风藤
- 鳝鱼皮
- 草菇
- 莲状绢毛菊
- 通骨消根
- 山橘
- 古山龙
- 灯台树果
- 大蛇药
- 穗花杉根
- 标杆花
- 星色草
- 血水草
- 地笋
- 齿瓣延胡索
- 白残花
- 西番莲
- 泡桐木皮
- 粗毛鳞盖蕨
- 桑椹酒
- 海尼豆瓣绿
- 刺楸茎
- 小紫含笑
- 血见愁老鹳草
- 三枝枪
- 金针菜
- 灯油藤子
- 吴茱萸叶
- 一枝蒿
- 蟾蜍胆
- 兰石草果
- 山尖菜
- 对叶散花
- 簝叶竹根
- 枪乌贼
- 土田七
- 转心莲
- 粗棕竹根
- 红子仔
- 西瓜皮
- 杜衡
- 蜘蛛网
- 钟乳石
- 小蓑衣藤
- 铁线草
- 土鳖虫
- 苍白秤钩风
- 五香血藤
- 檀香泥
- 红豆蔻
- 金瓜核
- 大山豆
- 紫弹树
- 猴接骨草
- 海柏
- 桂竹糖芥
- 乌豆根
- 万年青
- 催乳藤
- 婆罗门皂荚
- 榼藤子
- 乌榄核
- 干漆
- 骆驼蹄瓣
- 泥胡菜
- 水蔓青
- 海桐花
- 穿破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