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上开花
《中华本草》:石上开花
拼音注音
Shí Shànɡ Kāi Huā
别名
岩莲花、红花岩松、岩松。
英文名
all-grass of Fourarista stonecrop
出处
出自《贵州民间药物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景大科植物石莲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inocrassula indica(Decne.)Berger[Crassula indica Dence.]采收和储藏:8-9月采集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石莲 二年生草本。花茎高15-60cm,直立,带红色,全株无毛,有时被微乳头状突起。根须状,肉质。茎生叶莲座状,匙状长圆形,长3.5-6cm,宽1-1.5cm,先端渐尖;基生叶互生,宽披针状线形至近倒卵形,长2.5-3cm,宽4-10mm。圆锥状或近伞房状花序,总花梗长5-6cm,叶状苞片小而条形;萼片5,宽三角形;花瓣5,红色,披针形至卵形,先端常反折;雄蕊5,较花瓣短;鳞片5,正方形,先端有微缺;心皮5,卵形,基部合生,先端急狭。蓇葖果,具喙,喙反曲。种子细小,平滑。花期7-10月,果期9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800-2400m山坡岩石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、湖北、湖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形状
本品原植物经订正为岩松Sinocrassula indica(Decne.)Berger,参见“岩松”条。
性味
酸;辛;微寒
归经
肝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凉血止血;收敛生肌;止咳。主热毒疮疡;咽喉肿痛;烫伤;痢疾;热淋;血热出血;肺热咳嗽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9g;或蒸酒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石上开花
拼音注音
Shí Shànɡ Kāi Huā
别名
岩莲花
来源
景天科石上开花Sedum tetractinum Froderstr.,以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贵州。
性味
淡,平。
功能主治
清热凉血,补虚。主治咳嗽,虚弱,痔疮出血。
用法用量
3~5钱。虚弱炖肉吃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石上开花
拼音注音
Shí Shànɡ Kāi Huā
别名
岩莲花
出处
《贵州民间药物》
来源
为景天科植物石上开花的全草。秋后采取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。茎丛生,肉质,高11~13厘米,绿色微带紫色,光滑无毛。叶互生;基部叶倒卵形;茎上叶线状披针形.长约2厘米,肉质,全缘.聚伞花序顶生,有小花多数;花瓣5枚,分离,披针形,黄色,有紫色斑点;雄蕊10,与花瓣约等长;雌蕊5,腹部膨胀。
生境分布
生岩石上。
性味
性平,味淡。
功能主治
清热凉血。
复方
①治虚弱,妇女不育:鲜石上开花五钱。炖肉吃。
②治痔疮出血:鲜石上开花三钱。蒸酒服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秃房茶子
- 枣树根
- 汉中防己
- 甜瓜蒂
- 茅香
- 蚬壳
- 花椒叶
- 猪鬃凤尾蕨
- 壁钱幕
- 鲩鱼
- 白梅花
- 鹿尾
- 活血丹
- 旱前胡
- 指甲花叶
- 紫油木皮
- 荷花
- 窄叶南蛇藤
- 皂荚
- 竹节三七
- 观音莲
- 独花兰
- 水翁叶
- 紫萁苗
- 白珠树
- 光叶巴豆
- 中华补血草
- 鳝鱼
- 红子仔
- 斑鸠木
- 海狗油
- 石豇豆
- 虎睛
- 竹根七
- 墨
- 礜石
- 胡麻草
- 棕竹根
- 石链子
- 水菖蒲
- 牙刷草
- 穇穗莎草
- 虎皮楠
- 棕竹
- 水松叶
- 玉叶金花
- 猪肤
- 榛子
- 虎尾草
- 电灯花
- 油鱼
- 诃子
- 紫背天葵草根
- 结香花
- 孩儿茶
- 旱菜
- 猪牙皂
- 含羞草根
- 红毛对筋草
- 沙七
- 海燕
- 虉草
- 藤槐
- 变豆菜
- 鸭儿芹果
- 水蓼
- 苤蓝
- 海南虎皮楠
- 诃子核
- 莠狗尾草
- 猪母柴根
- 白毛蛇
- 石韦
- 红土子
- 荭草
- 水皂角
- 玉簪花
- 石枣
- 花松萝
- 虎尾兰根
- 柞木叶
- 扁豆根
- 竹(鼠留)子牙
- 水蔓青
- 石山花椒
- 狮子草
- 栘依
- 水牛皮
- 鲛鱼胆
- 驴断肠
- 海尼豆瓣绿
- 红石耳
- 红升丹
- 抓地虎
- 风藤
- 虎斑游蛇
- 刀豆根
- 酥
- 虎胆
- 白郎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