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筋草
《中华本草》:石筋草
拼音注音
Shí Jīn Cǎo
别名
石芹草、石稔草、石头花、拘骨节、软枝三股筋、草本三股筋、六月冷、三钱草、拔毒草、血桐子草、霸王鞭、蛇踝节
出处
出自《滇南本草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荨麻科植物石筋草的全草或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ilea plataniflora C.H.Wright采收和储藏:全草,夏、秋季采集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根,秋、冬季采挖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15-30cm。无毛,茎肉质,基部匍匐,节上生根,上部被白粉。叶对生,不等大;叶柄长1.5-4cm;托叶三角形,纸质;叶片狭卵形或卵形,长1.2-12cm,宽0.7-4.5cm,先端渐尖或长渐尖,基部圆形,稍斜,全缘,上面深绿色,下面淡绿色,钟乳体密生,狭条形;基出脉3条。雌雄异株,稀雌雄同株;聚伞花序腋生,有细梗,长约2.5 cm;雄花直径约1.4-l.6mm,花被片4,狭倒卵形,雄蕊4,与花被片对生;雌花花被片3,不等大,长达0.3mm,柱头画笔头状。瘦果卵形,长约0.8mm,两侧压扁,淡特色,有小瘤体。花期5-9月,果期7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地林下石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、台湾、湖北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辛;酸;性微温
功能主治
舒筋活络,利尿,解毒。主风寒湿痹;筋骨疼痛;手足麻木;跌打损伤;水肿;小便不利;癃闭;黄疽;痢疾;疮疡肿毒;烫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场,6~15g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滇南本草》:治风寒湿痹,筋骨疼痛,痰火痿软,手足麻木。舒筋活络药酒方中用之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石筋草
拼音注音
Shí Jīn Cǎo
别名
西南冷水花、狗骨节、软枝三股筋、草本三股筋、石岩菜
来源
荨麻科石筋草Pilea plataniflora C. H. Wright,以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湖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
性味
辛、酸,温。
功能主治
舒筋活络,消肿利尿。主治风寒湿痹,筋骨疼痛,手足麻木,肾炎水肿,尿闭。
用法用量
0.5~1两,水煎或泡酒服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石筋草
拼音注音
Shí Jīn Cǎo
别名
石稔草、石头花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,软枝三股筋、草本三股筋(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)。
出处
《滇南本草》
来源
为荨麻科植物西南冷水花的全草。夏、秋采集,洗净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矮小草本。茎肉质,细弱,高5.5~50厘米,分枝或不分枝,绿色或紫色。叶对生,狭卵形或卵形,长3~12厘米,宽1.5~3厘米,先端渐尖或长渐尖,基部圆形,稍斜,全缘或偶有浅波状,上面钟乳体密生,狭条形,基出脉3条;叶柄长0.5~6.5厘米。雌雄异株,稀雌雄同株,花序具细梗;雄花花被片4,雄蕊4;雌花花被片3,不等大,柱头画笔头状。瘦果扁卵形,生疣状突起。
本植物的根(狗骨节)亦供药用,另详专条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野潮湿处或林下石上。分布于云南、贵州、广西、湖北等地。
性味
《滇南本草》:"辛酸,微温。"
功能主治
《滇南本草》:"治风寒湿痹,筋骨疼痛,痰火痿软,手足麻木.舒筋活络药酒方中用之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;或浸酒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山矾叶
- 山狸子肉
- 量天尺
- 小豆柴
- 八楞麻
- 旱田草
- 楸树
- 侧耳
- 满天飞
- 穬麦蘖
- 披针叶毛茛
- 跳八丈
- 地龙
- 大巢菜
- 蛤蟆草
- 刺蒺藜
- 浮萍
- 川滇桤木
- 大叶青木香
- 单叶铁线莲
- 狗核树
- 猕猴桃藤中汁
- 鹅肠草
- 黑参
- 垂果南芥
- 苦檀子
- 蛇王藤
- 使君子根
- 萆薢
- 榕树皮
- 冬珊瑚
- 短冠草
- 毛大丁草根
- 滴水珠
- 地下明珠
- 香橼
- 牛金子
- 蝎子七
- 蓼实
- 竹林消
- 鱼鳔
- 崖棕根
- 祁州一枝蒿
- 藤黄连
- 岗梅
- 胆南星
- 鸽粪
- 菜豆树
- 飞燕草
- 球花马蓝
- 蕨
- 透明草
- 黑豆衣
- 黄麻根
- 库页悬钩子
- 樗白皮
- 山菅兰
- 建兰叶
- 铁线草
- 苦草
- 胡莲
- 山白菊
- 狐头
- 骆驼黄
- 卷耳
- 上天梯
- 野靛青
- 小茅香
- 鸊鷉
- 黑壳楠
- 蝌蚪
- 竹叶艾
- 荠菜
- 铁落
- 红叶藤
- 回心草
- 土大黄叶
- 百部
- 娃娃鱼
- 鸡毛狗
- 石青菜
- 狼油
- 功劳叶
- 五爪龙
- 鬼箭锦鸡儿
- 朱砂根叶
- 飞廉
- 朱顶红
- 棘针
- 红娘子
- 构菌
- 石灰华
- 米油
- 绵参
- 美人蕉
- 蝮蛇
- 螳螂跌打
- 鬣羚角
- 蝗虫
- 狗尾草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