莳萝子
《中华本草》:莳萝子
拼音注音
Shí Luó Zǐ
别名
时美中、莳萝椒、小茴香、瘪谷茴香、土茴香
英文名
seed of Dill
出处
出自《海药本草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伞形科植物莳萝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nethum graveolens L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果产成熟时采收果枝,打攻果实,去净杂质,晒干。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,稀为二年生,高60-120cm。全株无毛,有强烈火香气。茎单一,直立,径0.5-1.5cm。基生叶有柄,叶柄长4-6cm,基部有阔叶鞘;叶片轮廊宽卵形,三至四回羽状全裂,末回裂片丝状,长4-20mm,宽不及0.5mm;茎上部叶较小,分裂次数少,无叶柄,仅有叶鞘。复伞形花序顶生,直径5-15cm,伞辐10-25,无总苞片;小伞形花序有花15-25;无小总苞片;花瓣黄色,长圆形,小舌片近长方形,内曲;萼齿不明显;花柱短,花柱基圆锥形至垫状,双悬果扁压卵形,长3-5mm,宽2-3mm,成熟时褐色;背棱细而明显突起,侧棱有狭翅,每棱槽有油管1,合生面油管2。花期5-8月,果期7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我国东北、甘肃、四川、广东、广西等地有栽培。资源分布:原产欧洲南部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双悬果多分离为分果,呈扁平广卵形,长3-4mm,宽2-2.5mm。表面呈棕以,侧棱延展呈翅状,合生面中央有一条棱线。气微香,味辛,麻舌。[br]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:黄棕色。㈠油管共同棕色,分泌细胞表面观呈不规则形,含共同棕以分泌物。②镶嵌细胞狭外排列整齐,壁薄波状,常数个为一组,以长轴不规则方向嵌列,常与大型中果皮细胞相连。③内胚乳细胞多角形,含糊粉粒及小簇晶。④网纹细胞存在于维管束周围,壁较厚,有孔。⑤表上以细胞类多角形,排列整齐。
化学成分
果实含葛缕酮(Carvone)、柠檬烯(Limonene)、莳萝油脑(DillaPiole)、佛手柑内酯(Bergapten)、伞形花内酯金合欢醚(Umlbel-liprenin)即7-羟基香豆精金合欢醇醚、蜡、蜡及γ-谷甾醇(γ-sitosterol)等。[br]种子、茎、叶含6,7-二氢-8,8-二甲-2H,8H-苯并[1,2-b:5,4-b]二吡喃-2,6-二酮[6,7-dihydro-8,8-dimethyl-2H,8H-ben-zo(1,2-b:5,4-b)dipyran-2,6-dipyran-2,6dione],东莨菪素(scopolentin),花椒内酯(xanthyletin)[2]。另外,种子中还含有16种挥发油成分,主要为α-葛缕酮,柠檬烯,水芹烯(phellandrene),二氢葛缕酮(di-hydrocarvone)[3]。
药理作用
种子中所含的非萜类油有抗真菌作用[1]。
性味
味辛;性温
炮制
簸去泥屑,拣净梗及杂质。[br]1.《品汇精要》:水洗微炒用。[br]2.《本草从新》:炒黄得酒良。
归经
归脾;胃;肝;肾经
功能主治
温脾开胃;散寒暖肝;理气止痛。主腹中冷痛;胁肋胀满;呕逆食少;寒疝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-5g;或入丸、散。
注意
气阴不足及有火者不宜。《海药本草》:不可与阿魏同合,夺其味尔。
复方
①治小儿气胀,霍乱呕逆,腹冷食不下及胁痛:莳萝,为末,糊丸如绿豆大。三岁三十丸,青皮汤下。(《普济方》莳萝丸)②治疝气偏坠,女子瘕病:莳萝一两二钱。炒褐色,为细末。无灰好酒调服。(《摄生众妙方》)③治闪挫腰痛:莳萝,作末,酒服二钱匕。(《永类钤方》)
各家论述
1.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温胃健脾,散寒止痛,杀虫消食,调气止呕,定腰、齿疼,解鱼肉毒。2.《海药本草》:主膈气,消食,温胃,善滋食味,多食无损。3.《日华子本草》:健脾,开胃气,温肠,杀鱼肉毒,补水脏及壮筋骨,治肾气。4.《医林纂要》:润肾补肾,补命门,暖丹田,开胃调中,上达膻中,舒肝木,达阴郁,舒筋,下除脚气,治寒疝。5.《本草求真》:小茴,与宁夏大茴同功,入肝燥肾温胃,但其性力稍缓,不似大茴性热,仍看证候缓急,分别用之耳。酒炒盐水炒,各随病症活用。6.《本草正义》:莳萝子,藏器谓治霍乱呕逆,腹冷不下食,两胁痞满;《日华》谓健脾开胃,杀鱼肉毒,治肾气。皆温辛行气散寒之功,治诸疝最佳,然辛香燥烈,耗气伤津,止可借以行经,不可独任重任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莳萝子
拼音注音
Shí Luó Zǐ
别名
时美中(侯宁极《药谱》),莳萝椒(《本草蒙筌》),小茴香(《纲目》),瘪谷茴香(《本草正义》),土茴香(《中药志》)。
出处
《海药本草》
来源
为伞形科植物莳萝的果实。果实成熟后采收果枝,晒干,打落果实,去净杂质,晒至干透为度。
原形态
莳萝(《海药本草》),又名:慈谋勒(《开宝本草》)。
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。茎直立,平滑,高60~90厘米。叶互生,有长柄,基部扩张呈鞘状,抱茎,叶3~4回羽状分裂,裂片线形,最后裂片长至18毫米。复伞形花序,直径大至15厘米,花梗稍不等长,无总苞及小总苞;花细小,花瓣5,黄色,向内弯曲,早落;雄蕊5,比花瓣长,花药2室:雌蕊1,子房下位,花柱2。双悬果稍扁,广椭圆形,长3~4毫米,宽2~3毫米,外面棕黄色,肋线膜状,两侧肋线延长成翅状,肋线间有油室4个,腹合面油室2个。花期夏季。果期秋季。
本植物的苗叶(莳萝苗)亦供药用,另详专条。
生境分布
各地都有栽培或野生。产江苏、安徽等地。
形状
干燥果实多数裂成分果,呈扁平广椭圆形,长3~4毫米,宽2~3毫米,厚约1毫米。外表棕色,背面有3条不甚明显的肋线,两侧肋线延伸作翅状,少数未分离的双悬果基部有残存果柄。气微香。
化学成分
果实含葛缕酮、柠檬烯、莳萝油脑、佛手柑内酯、伞形花内酯金合欢醚即7-羟基香豆精金合欢醇醚、蜡、γ-谷甾醇等。
药理作用
葛缕酮的作用参见"藏茴香"条。种子中所含的非萜类油有抗真菌作用。
性味
辛,温。
①《本草拾遗》:"辛,香。"
②《开宝本草》:"味辛,温,无毒。"
炮制
簸去泥屑,拣净梗及杂质。
①《品汇精要》:"水洗微炒用。"
②《本草从新》:"炒黄得酒良。"
归经
入脾、肾经。
①《药品化义》:"入肝、肾、膀胱三经。"
②《本草经解》:"入足厥阴肝经、手太阴肺经。"
③《本草求真》:"入肝、胃、肾、膀胱、小肠。"
④《本草再新》:"入脾、胃、肾三经。"
功能主治
温脾肾,开胃,散寒,行气,解鱼肉毒。治痧秽呕逆,腹中冷痛,寒疝,痞满少食。
①《本草拾遗》:"小儿气胀,霍乱呕逆,腹冷不下食,两肋痞满。"
②《海药本草》:"主膈气,消食,温胃,善滋食味,多食无损。"
③《日华子本草》:"健脾,开胃气,温肠,杀鱼肉毒,补水脏及壮筋骨,治肾气。"
④《医林纂要》:"润肾补肾,补命门,暖丹田,开胃调中,上达膻中,舒肝木,达阴郁,舒筋,下除脚气,治寒疝。"
⑤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"温胃健脾,散寒止痛,杀虫消食,调气止呕,定腰、齿疼,解鱼肉毒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8~1.5钱;或入丸、散。
注意
气阴不足及有火者不宜。
《海药本草》:"不可与阿魏同合,夺其味尔。"
复方
①治小儿气胀,霍乱呕逆,腹冷食不下及胁痛:莳萝,为末,糊丸如绿豆大。三岁三十丸,青皮汤下。(《普济方》莳萝丸)
②治疝气偏坠,女子瘕病:莳萝一两二钱。炒褐色,为细末。无灰好酒调服。(《摄生众妙方》)
③治闪挫腰痛:莳萝,作末,酒服二钱匕。(《永类钤方》)
各家论述
①《本草求真》:"小茴,与宁夏大苘同功,入肝燥肾温胃,但其性力稍缓,不似大茴性热,仍看证候缓急,分别用之耳。酒炒盐水炒,各随病症活用。"
②《本草正义》:"莳萝子,藏器谓治霍乱呕逆,腹冷不下食,两胁痞满;《日华》调健脾开胃,杀鱼肉毒,治肾气,皆温辛行气散寒之功,治诸疝最佳,然辛香燥烈,耗气伤津,止可借以行经,不可独任重任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三匹叶
- 索骨丹
- 石萝藤
- 神香草
- 省雀花
- 舒筋草
- 碎骨红
- 石吊兰
- 蒒实
- 莳萝苗
- 石菖蒲花
- 石头菜
- 石风丹
- 多穗石柯
- 红马蹄草
- 红骨参
- 九管血
- 黄毛榕
- 小金发藓
- 红铧头草
- 白背小报春
- 刺南蛇藤
- 胡颓子
- 红花酢浆草
- 胡麻花
- 蚕豆壳
- 上山虎
- 红背叶
- 红缘层孔菌
- 红花雪莲花
- 柿漆
- 红须须
- 红靛
- 胡葱
- 红辣槁树皮
- 簕竹
- 法半夏
- 糖茶藨
- 红蒂蛇
- 尾花细辛
- 云南鸡矢藤
- 红背酸藤
- 红花苗
- 迎春花
- 山皮条
- 胡萝卜子
- 胡豆草
- 胡颓子根
- 梨
- 牡荆沥
- 红黑二丸
- 红麸杨
- 胡枝子根
- 胡莲
- 自然铜
- 芦竹
- 胡桐泪
- 量天尺
- 角翅卫矛果
- 指甲兰
- 黄明胶
- 八仙草
- 车前
- 水蓼
- 雪参
- 廊茵
- 牛胞衣
- 虎杖叶
- 仙掌子
- 泡囊草
- 山稔根
- 小罗伞
- 滇崖爬藤
- 甘西鼠尾
- 茯苓
- 金钱草
- 杨梅树
- 刺葡萄根
- 峨嵋耳蕨
- 大叶藜
- 水胡满
- 栗子
- 蓖麻
- 大麦苗
- 椰根
- 罗锅底
- 贝子
- 蜈蚣草根
- 棉团铁线莲
- 土牡蛎
- 江西金钱草
- 石蒜
- 侧耳
- 皂荚
- 灵猫香
- 石凉伞
- 凉山虫草
- 小叶榕
- 海带根
- 臭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