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米黑霉
《中华本草》:玉米黑霉
拼音注音
Yù Mǐ Hēi Méi
别名
稔头、棒子包、玉米乌米、玉米黑粉、灰包谷、苞米乌米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黑粉菌科真菌玉米黑粉菌寄生在玉米上所形成的孢子堆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Ustilago maydis(DC.)Corda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,新鲜时(老熟前)采摘,或者熟时收集冬孢子,备用。
原形态
孢子堆可在寄主的地上部任何部位,形成各种形状大小不同的瘤,直径可达10m以上。初期瘤外面包着一层白色的膜,其中混杂着寄主组织,后期破裂露出紫褐色的粉状孢子堆。孢子球形、椭圆形或不规则形,黄褐色,表面有明显的刺,直径8-12μm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寄生于玉米上。资源分布:全国各地均有分布。
形状
1.性状鉴别 本品为玉米黑粉菌寄生在玉米上形成的孢子堆。孢子堆呈瘤状,直径0.4-15m,白色、淡紫红色或灰色,外被薄膜,破碎后可见众多黑色粉末(冬孢子)。气微,味淡。[br]2.显微鉴别 冬孢子类球形、椭圆形或不规则形,具钝刺,直径8-12μm,黄褐色。
化学成分
玉米黑粉菌含糖脂(glycolipid),单糖,脂类化合物,核酸,氨基酸,氨基酸中以天冬氨酸(aspartic acid)、谷氨酸(glutamic acid)含量较高,还含羧酸。此外,还含角鲨烯(squalene),2,3-环氧角鲨烯(2,3-epoxysqualene),4,4-二甲基麦角甾-8-烯-3β-醇(4,4-dimethylergosta-8-ene-3β-ol),24-亚甲基-24,25-二羟基羊毛甾醇(24-methylene-24,25-dihydrolanosterol),羊毛甾醇(lanosterol),4-甲基麦角甾-8,24(28)-二烯(4-methylergosta-8,24(28)-diene),麦角甾醇(ergosterol)等。脂解酶类(lipolytic enzyme),铁色素(ferrichrome),铁色素A。
药理作用
玉米黑粉菌产生的蛋氨酸是机体生长、发育、维持及保持氮平衡所必须的氨基酸之一。在代谢过程中有着特殊的作用,即其含有可以转化的甲基(-CH3),参与对机体生命活动极其重要的甲基转换过程。通过甲基化与硫基转化作用,将各种有毒物质解毒。玉米黑粉菌能形成一种异生长素--吲哚乙酸(IAA),可刺激高等植物生长。此外,玉米黑粉菌还可以产生黑粉菌酸,可用作香料工业中合成麝香类的原料。也具有某种抗菌作用。
性味
甘;平
归经
肝;胃经
功能主治
健脾胃;利肝胆;安神。主肝炎;胃肠道溃疡;消化不良;疳积;失眠
用法用量
内服:炒食,每次3g;或入丸剂,小儿减量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枳根皮
- 接骨木根
- 云南野砂仁
- 竹叶菜
- 化香树叶
- 东北堇菜
- 纤齿卫矛
- 冬葵根
- 金钮扣
- 竹叶椒根
- 竹叶榕
- 柞树皮
- 银兰
- 菾菜根
- 苏黄耆
- 无患子叶
- 旋复花
- 杜鹃花果实
- 山茶子
- 水红木花
- 尖尾风根
- 黄山五叶参
- 山鸢尾
- 观音竹
- 台蘑
- 刺梨根
- 白残花
- 石彭子
- 凌霄
- 苦丁茶
- 漏斗菜
- 苦玄参
- 马鞍叶
- 膜蕨囊瓣芹
- 瓦楞子
- 麦瓶草
- 烟草
- 苦地丁
- 玉铃花
- 拐棍竹
- 黄杨
- 冬瓜瓤
- 桧叶
- 萝芙木
- 单花山竹子
- 赤小豆芽
- 焰爵床
- 芜菁
- 单根木
- 鼠标蛇
- 斑唇马先蒿
- 干檀香根
- 黄鼠肉
- 东北卫矛
- 斩妖剑
- 猫人参
- 草乌叶
- 藤黄连
- 猫儿屎果
- 新木姜子
- 蒟蒻薯叶
- 枪乌贼
- 排骨灵
- 云南蕊木
- 总序绿绒蒿
- 凹瓦韦
- 密毛桃叶珊瑚果
- 广州山柑
- 野冬菊
- 豌豆七
- 云芝
- 丁榔皮
- 七鳃鳗
- 银朱
- 瘴气藤
- 人参条
- 锅铲叶
- 山菅兰
- 黄芩
- 香椿子
- 大叶沿阶草
- 鱼脑石
- 奶浆参
- 龟胶
- 山羊肝
- 薄荷素油
- 椒蒿
- 鸡血七
- 枫寄生
- 玉簪
- 过山蕨
- 朱砂根叶
- 山麻黄
- 娃娃鱼
- 荠菜
- 天山花楸
- 大驳骨
- 小青杨
- 狗骨
- 升药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