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米黑霉
《中华本草》:玉米黑霉
拼音注音
Yù Mǐ Hēi Méi
别名
稔头、棒子包、玉米乌米、玉米黑粉、灰包谷、苞米乌米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黑粉菌科真菌玉米黑粉菌寄生在玉米上所形成的孢子堆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Ustilago maydis(DC.)Corda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,新鲜时(老熟前)采摘,或者熟时收集冬孢子,备用。
原形态
孢子堆可在寄主的地上部任何部位,形成各种形状大小不同的瘤,直径可达10m以上。初期瘤外面包着一层白色的膜,其中混杂着寄主组织,后期破裂露出紫褐色的粉状孢子堆。孢子球形、椭圆形或不规则形,黄褐色,表面有明显的刺,直径8-12μm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寄生于玉米上。资源分布:全国各地均有分布。
形状
1.性状鉴别 本品为玉米黑粉菌寄生在玉米上形成的孢子堆。孢子堆呈瘤状,直径0.4-15m,白色、淡紫红色或灰色,外被薄膜,破碎后可见众多黑色粉末(冬孢子)。气微,味淡。[br]2.显微鉴别 冬孢子类球形、椭圆形或不规则形,具钝刺,直径8-12μm,黄褐色。
化学成分
玉米黑粉菌含糖脂(glycolipid),单糖,脂类化合物,核酸,氨基酸,氨基酸中以天冬氨酸(aspartic acid)、谷氨酸(glutamic acid)含量较高,还含羧酸。此外,还含角鲨烯(squalene),2,3-环氧角鲨烯(2,3-epoxysqualene),4,4-二甲基麦角甾-8-烯-3β-醇(4,4-dimethylergosta-8-ene-3β-ol),24-亚甲基-24,25-二羟基羊毛甾醇(24-methylene-24,25-dihydrolanosterol),羊毛甾醇(lanosterol),4-甲基麦角甾-8,24(28)-二烯(4-methylergosta-8,24(28)-diene),麦角甾醇(ergosterol)等。脂解酶类(lipolytic enzyme),铁色素(ferrichrome),铁色素A。
药理作用
玉米黑粉菌产生的蛋氨酸是机体生长、发育、维持及保持氮平衡所必须的氨基酸之一。在代谢过程中有着特殊的作用,即其含有可以转化的甲基(-CH3),参与对机体生命活动极其重要的甲基转换过程。通过甲基化与硫基转化作用,将各种有毒物质解毒。玉米黑粉菌能形成一种异生长素--吲哚乙酸(IAA),可刺激高等植物生长。此外,玉米黑粉菌还可以产生黑粉菌酸,可用作香料工业中合成麝香类的原料。也具有某种抗菌作用。
性味
甘;平
归经
肝;胃经
功能主治
健脾胃;利肝胆;安神。主肝炎;胃肠道溃疡;消化不良;疳积;失眠
用法用量
内服:炒食,每次3g;或入丸剂,小儿减量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水凤仙
- 黄心果
- 石首鱼鲞
- 药王茶
- 益母草花
- 红厚壳
- 河乌
- 海杧果
- 黄梢蛇
- 黄栎
- 腰骨藤
- 泽兰
- 石寄生
- 海红
- 水松皮
- 黄杨叶
- 化香树叶
- 湿鼠曲草
- 水獭肝
- 蛤蚧
- 水杨梅根
- 水苦荬根
- 蔊菜
- 浙地黄
- 石蛇
- 沙糖根
- 厚朴子
- 红牛毛刺
- 石凤丹
- 浙雁皮
- 石头菜
- 桦叶荚蒾
- 红子仔
- 响叶杨
- 荔枝草
- 沙红柳
- 樟木
- 回阳生
- 羊角参
- 樟树皮
- 深山酢浆草
- 石珠
- 厚叶沿阶草
- 回回蒜
- 羽叶山蚂蝗
- 黄栌枝叶
- 缩砂蜜
- 羊肚菌
- 厚叶牛耳草
- 水藁本
- 粗榧子
- 石帆
- 石枫药
- 胭脂木
- 棕榈
- 核桃叶
- 珊瑚草
- 猪毛蕨
- 红对节子
- 合掌消
- 云南铁角蕨
- 豆渣树
- 胆木
- 滚龙草
- 蝎子七
- 豆蔻花
- 狗乳汁
- 大狗尾草
- 伏牛花
- 干檀香叶
- 大花卫矛
- 金纽子
- 番木瓜叶
- 雁肪
- 风寒草
- 黄颔蛇骨
- 前胡
- 广西莲座蕨
- 黄精
- 卤碱
- 野席草根
- 单叶铁线莲
- 地不容
- 金盏草
- 芝麻壳
- 檰芽
- 甘西鼠尾
- 大白杜鹃
- 金耳环
- 塌菜
- 蛇菰
- 蜂斗菜
- 雪梨膏
- 黄秋葵根
- 庵 (艹闾)子
- 大种半边莲
- 黄花小二仙草
- 黄花菜
- 黄花鸢尾
- 粳谷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