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米黑霉
《中华本草》:玉米黑霉
拼音注音
Yù Mǐ Hēi Méi
别名
稔头、棒子包、玉米乌米、玉米黑粉、灰包谷、苞米乌米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黑粉菌科真菌玉米黑粉菌寄生在玉米上所形成的孢子堆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Ustilago maydis(DC.)Corda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,新鲜时(老熟前)采摘,或者熟时收集冬孢子,备用。
原形态
孢子堆可在寄主的地上部任何部位,形成各种形状大小不同的瘤,直径可达10m以上。初期瘤外面包着一层白色的膜,其中混杂着寄主组织,后期破裂露出紫褐色的粉状孢子堆。孢子球形、椭圆形或不规则形,黄褐色,表面有明显的刺,直径8-12μm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寄生于玉米上。资源分布:全国各地均有分布。
形状
1.性状鉴别 本品为玉米黑粉菌寄生在玉米上形成的孢子堆。孢子堆呈瘤状,直径0.4-15m,白色、淡紫红色或灰色,外被薄膜,破碎后可见众多黑色粉末(冬孢子)。气微,味淡。[br]2.显微鉴别 冬孢子类球形、椭圆形或不规则形,具钝刺,直径8-12μm,黄褐色。
化学成分
玉米黑粉菌含糖脂(glycolipid),单糖,脂类化合物,核酸,氨基酸,氨基酸中以天冬氨酸(aspartic acid)、谷氨酸(glutamic acid)含量较高,还含羧酸。此外,还含角鲨烯(squalene),2,3-环氧角鲨烯(2,3-epoxysqualene),4,4-二甲基麦角甾-8-烯-3β-醇(4,4-dimethylergosta-8-ene-3β-ol),24-亚甲基-24,25-二羟基羊毛甾醇(24-methylene-24,25-dihydrolanosterol),羊毛甾醇(lanosterol),4-甲基麦角甾-8,24(28)-二烯(4-methylergosta-8,24(28)-diene),麦角甾醇(ergosterol)等。脂解酶类(lipolytic enzyme),铁色素(ferrichrome),铁色素A。
药理作用
玉米黑粉菌产生的蛋氨酸是机体生长、发育、维持及保持氮平衡所必须的氨基酸之一。在代谢过程中有着特殊的作用,即其含有可以转化的甲基(-CH3),参与对机体生命活动极其重要的甲基转换过程。通过甲基化与硫基转化作用,将各种有毒物质解毒。玉米黑粉菌能形成一种异生长素--吲哚乙酸(IAA),可刺激高等植物生长。此外,玉米黑粉菌还可以产生黑粉菌酸,可用作香料工业中合成麝香类的原料。也具有某种抗菌作用。
性味
甘;平
归经
肝;胃经
功能主治
健脾胃;利肝胆;安神。主肝炎;胃肠道溃疡;消化不良;疳积;失眠
用法用量
内服:炒食,每次3g;或入丸剂,小儿减量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玉屑
- 马齿
- 黄连
- 瓜馥木
- 马草
- 水绵
- 水杨根
- 马鞍藤
- 黑大豆
- 水线草
- 水茄
- 禹余粮
- 甘青铁线莲
- 水茄冬果
- 马蔺子
- 水晶兰
- 狗心
- 黄鼠狼
- 筀笋
- 青羊参
- 青稞
- 麻楝
- 马蹄叶
- 三加皮
- 水红花子
- 水皂角
- 黑阳参
- 礜石
- 烟油
- 硬叶女娄菜
- 马蹄甲
- 青木香
- 青脚莲
- 黄锁梅根
- 黑心解
- 水禾麻
- 鳗鲡
- 马蓼
- 青药
- 狗牙贝
- 黄鳝
- 青骨藤
- 甘蔗滓
- 黄连花
- 青蒿根
- 麦冬
- 马牙贯众
- 青龙藤
- 驱风通
- 雀舌豆
- 水半夏
- 黑香柴
- 青海防风
- 玉簪叶
- 三出叶委陵菜
- 马蹄荷
- 焰爵床
- 铅粉
- 麻牛膝
- 麋肉
- 罂粟嫩苗
- 淫羊藿
- 观音竹
- 黑红菇
- 复羽叶栾树
- 青蒿子
- 马鬃蛇
- 麋茸
- 牙痈草
- 羊七莲
- 甘土
- 瓜蒌皮
- 黑色鳞毛蕨
- 羊不食
- 青叶胆
- 三加
- 黄鼬
- 羊哀
- 眼子菜
- 麻叶绣球
- 大花糙苏
- 青酒缸
- 狗筋蔓
- 黄龙藤
- 水茄冬
- 蛤蜊
- 禹粮土
- 青溪鳞毛蕨
- 马雹儿
- 黄颔蛇
- 黑穗画眉草
- 盐蒿
- 青灰叶下珠
- 粤瓦韦
- 水榆果
- 三七花
- 青兰
- 马鞍藤根
- 水珠草
- 水冬瓜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