羽裂盾蕨
《中华本草》:羽裂盾蕨
拼音注音
Yǔ Liè Dùn Jué
别名
过江龙、兰蕨草、青竹标、铁包金、三角枫、鸡脚草、鸡爪莲、观音针
英文名
triangle Neolepisorus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植物门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水龙骨科羽裂盾蕨的全草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Neolepisorus deltoidea (Bak.)Ching[Polypidium deltoideum Bak.]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Neolepisorus deltoidea (Bak.)Ching[Polypidium deltoideum Bak.]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植株高15-45cm。根茎横生,密被卵状披针形鳞片,长渐类,边缘有疏齿。叶远生;叶柄长10-20cm,被鳞片;叶片三角形,渐尖,下部羽裂,全缘或分裂;叶脉明显。孢子囊群大,圆形,在侧脉两旁排成不整齐的1-2行,幼时有盾状隔丝覆盖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600-2000m的山地林下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西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西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
性味
苦;甘;凉
归经
肝经
功能主治
清热;利尿;止血。主小便短赤不利;水肿;血尿;劳伤吐血;外伤出血;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;或泡酒。外用:适量,研末撒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草:味苦、性凉。有清热利湿止血、止痛的功能。用于跌打损伤、刀伤出血、血尿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含羞草根
- 轮叶马先蒿
- 甜根子草
- 梨枝
- 臭藤子
- 福参
- 豆豉草
- 水马齿苋
- 小花酸藤子
- 剪秋罗
- 蒲棒
- 芦莉草叶
- 清香桂
- 地瓜藤
- 大叶金花草
- 马桑叶
- 姜叶三七
- 楮茎
- 皋芦
- 白毛藤
- 小白薇
- 葛藟汁
- 金边兔耳
- 锥栗果壳
- 肋柱花
- 芦竹沥
- 夏蜡梅
- 松叶防风花
- 螳螂
- 落花生
- 面头叶
- 树头菜根
- 滇高良姜
- 砗磲肉
- 兰花
- 扭筋草
- 蓝锭果
- 白附子
- 锥螺厣
- 树舌
- 粤瓦韦
- 对虾
- 獾油
- 冬葵叶
- 倒心叶桃叶珊瑚
- 叶子花
- 蜗牛
- 灰叶根
- 变叶美登木
- 狗头芙蓉
- 黄泡果
- 十姊妹
- 五叶藤
- 小升麻
- 岗梅叶
- 拘那花
- 狭叶香茶菜
- 五爪金龙花
- 白花灰毛槐树
- 迎山红
- 小倒钩藤
- 蕨麻
- 海龟
- 多花野牡丹
- 兔骨
- 闭鞘姜
- 人乳汁
- 云木香
- 小天冬
- 蟾酥
- 药用倒提壶
- 茅瓜
- 紫茎棱子芹
- 鹿角菜
- 茉莉花露
- 花叶冷水花
- 铁树叶
- 雪山芪
- 硫黄
- 三轮蒿
- 虎肾
- 大萼鹿角藤
- 大头茶
- 野塘蒿
- 光叶地不容
- 卷丹
- 烟草
- 草乌
- 春花胡枝子
- 乌榄树皮
- 透明草
- 菰根
- 花苜蓿
- 异穗卷柏
- 刺梨根
- 雌黄
- 黑龙丝
- 仙鹤草根芽
- 血苋
- 大叶醉鱼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