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南油杉
《中华本草》:云南油杉
拼音注音
Yún Nán Yóu Shān
别名
杉松、松壳络树、杉松苞、杉老树、杉树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裸子植物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松科植物云南油杉的根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keteleeria evelyniana Mast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鲜用或晒干研末。
原形态
乔木,高达40m,胸围可达1m。树皮粗糙,暗灰褐色,不规则深纵裂;一年生枝粉红色或淡褐红色,有毛。叶条形,在侧枝上排成2列,长2-6.5cm,宽2-3.5mm,先端有急尖的钝尖头(幼树和萌生靶的叶锐尖)上面有2-10条气孔线,下面有14-19条气孔带,两面中脉隆起。雌雄同株;雄球花簇生枝梢或叶腋,雌球花直立,单生于短枝顶端。球果圆柱形,直立,长9-20cm,径4-6.5cm,种鳞斜方状卵形,上部渐窄,先端反曲,边缘有细缺齿,鳞背露出部分被毛或近无毛;苞鳞长约为种鳞之半。种子有厚膜质长翅,与种鳞近等长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长于海拔 700-2600m山地带林内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辛;性温
功能主治
祛瘀、消肿、解毒。。主跌打损伤;骨折;疮痈;漆疮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9-15g。外用:适量,鲜品,煎水洗;或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根皮:味辛、性温。 有祛瘀、消肿、接骨的功能。用于跌打损伤、骨折、疮痈、漆疮等症。水煎,冲酒服,外用适量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蓝叶棵
- 倒插花
- 香柏
- 铁鞭草
- 团叶槲蕨
- 斑杖
- 香皮树
- 长盖铁线蕨
- 山海棠
- 腥藤
- 小红蒜根
- 白叶花柴
- 十大功劳根
- 石腊竹
- 香橼
- 酒药花
- 香石藤
- 紫荆果
- 白杨树
- 心叶风毛菊
- 柳白皮
- 狗牙根
- 广东升麻
- 破布草
- 豹皮菇
- 刺萆薢
- 杜仲藤叶
- 珍珠菜
- 刺楸树叶
- 三角泡
- 香薷
- 见血封喉
- 鲤鱼
- 刺黄连
- 小金梅草
- 刺齿凤尾蕨
- 绣线菊叶
- 香艾
- 藏丁香
- 狗宝
- 甘遂
- 独叶一枝花
- 泡囊草根
- 粟米草
- 龙须眼子菜
- 狭叶当归
- 狭头橐吾
- 头发七
- 驴骨
- 复羽叶栾树
- 淫羊藿根
- 合欢花
- 红水芋
- 儿茶
- 衣鱼
- 棣棠花
- 戴星草
- 三七
- 炙甘草
- 龙江风毛菊
- 蜂蜜
- 香果树
- 梅叶
- 金棒锤
- 杜父鱼
- 滇白芷果
- 山核桃皮
- 一枝黄花
- 香芋
- 白郎花
- 香茶菜根
- 小肺筋草
- 蓟罂粟子
- 僵蚕
- 矩镰荚苜蓿
- 糖茶藨
- 野苦荬菜
- 对叶榕
- 水榆
- 鹅绒藤
- 三爪金龙
- 淡豆豉
- 百灵草
- 风毛菊
- 梗花雀梅藤
- 灯盏细辛
- 獭皮毛
- 雪参
- 金丝猴
- 闭鞘姜
- 万寿菊花
- 何首乌
- 地菍根
- 仙人杖
- 香榧草
- 贯众叶溪边蕨
- 密花角蒿
- 角茴香
- 刺蓼
- 石笔海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