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毛榕
《中华本草》:黄毛榕
拼音注音
Huánɡ Máo Rónɡ
别名
土桑白皮、土黄芪、麻婆风、大摇风、老鸦风
出处
始载于《海南植物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桑科植物黄毛榕的根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Ficus fulva Reinw.ex Bl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小乔木或灌木,高3-15m。小枝圆柱形,中空,密被黄褐色粗毛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 2-8cm,密被黄褐色硬毛;托叶卵状枝针形,红褐色,长3-6cm,先端急尖呈尾状,外面密被褐色长粗毛和柔毛;叶片膜质,卵形或宽卵形,先端骤尖,通常3-5浅裂或深裂,基部心形,边缘有细锯齿,上面疏被长硬毛,下面密被短柔毛和长粗毛,基生脉5-7条,侧脉3-5对,主脉和侧脉上密月生金黄色长硬毛。花序托(榕果)成对腋生,无柄,球形至卵球形,直径2-3cm,顶部具明显的脐状,密被黄褐色粗毛;顶生苞片被针形,边缘有锯齿;基生苞片3,红褐色,长约2cm;雄花、瘿花着生于同一花序托中,雄花生于近口部,梗短,花被片4,雄蕊2,花丝短;瘿花有梗或无梗,花被片4-5,花柱侧生,短;雌花生于另一花序托内,多数,具梗,花被片与瘦花同,子房斜卵圆形,花柱长,侧生。瘦果斜卵形,表面有小瘤体。花期9月至翌年4月,果期5-8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沟谷阔叶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南及福建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甘;性平
功能主治
益气健脾;祛风除湿。主主治气虚,;阴挺;脱肛;便溏;水肿;风湿痹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0-60g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根皮:味甘、性平。有健脾益气,活血祛风的功效。用于气血虚弱、子宫下垂、脱肛、风湿痹痛、泄泻等症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黄毛榕
别名
老虎掌、老鸦风、大赦婆树、毛棵
来源
桑科黄毛榕Ficus fulva Reiuw.,以根皮入药。
生境分布
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。
性味
甘,平。
功能主治
健脾益气,活血祛风。主治气血虚弱,子宫下垂,脱肛,水肿,风湿痹痛,便溏泄泻。
用法用量
1~2两,水煎服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沙地柏
- 假酸浆
- 水枇杷叶
- 三叶乌蔹莓
- 黄藁本
- 土人参叶
- 十字苔草
- 紫金砂
- 漏篮子
- 铁牛钻石
- 蓖麻叶
- 茸毛木蓝
- 工布乌头
- 接骨草
- 盘石龟
- 乌尼参
- 海鳗
- 崇澍蕨
- 水苋菜
- 白芷
- 雄黄豆
- 毛叶小寒药
- 蔷薇根
- 水松枝叶
- 灰绿水苎麻
- 杨梅根
- 蘡薁藤
- 刺楸树叶
- 松叶防风花
- 大叶钩藤
- 金甲豆
- 山货榔
- 灰凤梨
- 鲨鱼油
- 水茴香藻
- 石鲫
- 山菅兰
- 暗鳞鳞毛蕨
- 中华石楠
- 山鸡腿
- 桂丁
- 鬼毛针
- 鳖甲
- 红田乌草
- 山狸子骨
- 羊肚菜
- 下山虎
- 无风自动草
- 芒叶小米草
- 六方藤
- 蚂蚁花根
- 偏翅唐松草根
- 油散木
- 梅花参
- 大果榆
- 风箱树根
- 清风藤
- 葛藟根
- 红郎伞
- 广东金钱草
- 天牛
- 泡桐树皮
- 藏青果
- 黑面叶
- 散血芹
- 榕树果
- 狭叶垂头菊
- 刺柏
- 密穗砖子苗
- 蓖麻蚕
- 雪乌
- 费菜
- 水伤药
- 丝瓜络
- 沙冬青
- 化橘红
- 天青地白
- 牛奶树
- 云实
- 白颖苔草
- 海龙
- 大叶马尾连
- 黄荆叶
- 佛甲草
- 云南小草蔻
- 芒刺复叶耳蕨
- 橄榄仁
- 大叶千斤拔根
- 云木香
- 鸬鹚(鸬鹚)
- 木椒根
- 豺皮樟根
- 大叶苣荬菜
- 黄唇鱼鳃
- 点地梅
- 玉米须
- 赛北紫堇
- 木天蓼
- 草金杉
- 苍条鱼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