枸橘刺
《中华本草》:枸橘刺
拼音注音
Gōu Jú Cì
别名
臭橘刺。
英文名
Spine of Trifoliate-orange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芸香科植物枸橘Poncirus tuifoliata (L.)Raf.树上的棘刺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oncirus tuifoliata (L.)Raf.[Citrus trifoliata L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剪取枝刺,晒干。
原形态
枸橘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。茎无毛;分枝多,小枝呈扁压状。茎枝具腋生粗大的棘刺,长1-5cm,刺基部扁平。叶互生,三出复叶;叶柄长1-3cm,宽2-5mm;顶生小叶倒卵形或椭圆形,长1.5-6cm,宽0.7-3cm,先端微凹或圆,基部楔形,边缘有不明显小锯齿;侧生小叶较小,椭圆状卵形,基部稍偏斜,幼嫩时在主脉上有短柔毛,具半透明油腺点。花白色,具短柄,单生或成对生于二年生枝条叶腋,常先叶开放,有香气;萼片5,卵状三角形,长5-6mm;花瓣5,倒卵状匙形,长1.5-3cm,宽0.5-1.5cm;雄蕊8-20或更多,长短不等;雌蕊1,子房近球形,密被短柔毛,6-8室,每室具数枚胚珠,花柱粗短,柱头头状。柑果球形,直径2-5cm,熟时橙黄色,密被短柔毛,具很多油腺,芳香,柄粗短,宿存于枝上。种子多数。花期4-5月,果期7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多栽培于路旁、庭园作绿篱。资源分布:陕西、甘肃、河北、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均有栽培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刺单一,多带有部分小枝,长1-7cm,基部常扁平,刺端锐尖。表面黄绿色至暗绿色,顶部略带黄棕色,有细纵纹及点状突起。质坚,不易折断,断面淡黄绿色。气微香,味淡。
性味
辛;平
归经
肾经
功能主治
止痛。主龋齿疼痛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水煎;含漱
各家论述
《纲目》:风虫牙痛,每以一合煎汁含之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枸橘刺
拼音注音
Gōu Jú Cì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芸香科植物枸橘树上的棘刺。
功能主治
《纲目》:"风虫牙痛,每以一合煎汁含之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马蹄草
- 孔雀尾
- 禾叶风毛菊
- 血余
- 台湾牛奶菜
- 姜三七
- 枇杷花
- 无风自动草
- 裸茎千里光
- 大叶金锦香
- 土贝母
- 哈蟆油
- 藏菖蒲
- 山橿
- 大叶排草
- 豆腐
- 白乳菇
- 鳍蓟
- 盘石龟
- 八目鳗
- 灯台树
- 生瓜
- 大靛根
- 矮脚苦蒿
- 粉团花
- 牛心果
- 野辣烟
- 胡麻花
- 覆盆子
- 裂果卫矛
- 牛奶树子
- 石蔓藤
- 蘽根
- 红蓝地花
- 朱兰
- 羊角藤
- 湖北海棠
- 栓皮栎
- 桔梗
- 红三七
- 红轮千里光
- 南方红豆杉
- 水仙花
- 淡菜
- 钝齿铃子香
- 鹅肉
- 茉莉根
- 大串连果
- 蓝靛
- 软骨过山龙
- 漏斗菜
- 山苦荬
- 美舌藻
- 列当
- 枸橘刺
- 白蜡树皮
- 猪肠
- 薄荷露
- 省雀花
- 桂木干
- 毒鱼藤
- 犀肉
- 胡桃仁
- 灵寿茨
- 腊雪
- 山百足
- 苏铁根
- 砗磲
- 苦芺
- 罗锅底
- 黄果茄
- 草果
- 珊瑚冬青
- 鳆鱼
- 鸡大腿
- 三白草
- 乌鱼蛋
- 鼋甲
- 簇生卷耳
- 菠菜子
- 铁扇子
- 紫花鱼灯草
- 白蜡树叶
- 泡掌筒
- 荠宁
- 葛叶
- 梧桐
- 辽东栎皮
- 秋葡萄茎
- 慕荷
- 李根
- 拦路虎
- 秃鹫
- 芒硝
- 沙塘木
- 岳桦
- 仰天钟
- 藤槐
- 鳢鱼
- 白竻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