枸橘刺
《中华本草》:枸橘刺
拼音注音
Gōu Jú Cì
别名
臭橘刺。
英文名
Spine of Trifoliate-orange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芸香科植物枸橘Poncirus tuifoliata (L.)Raf.树上的棘刺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oncirus tuifoliata (L.)Raf.[Citrus trifoliata L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剪取枝刺,晒干。
原形态
枸橘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。茎无毛;分枝多,小枝呈扁压状。茎枝具腋生粗大的棘刺,长1-5cm,刺基部扁平。叶互生,三出复叶;叶柄长1-3cm,宽2-5mm;顶生小叶倒卵形或椭圆形,长1.5-6cm,宽0.7-3cm,先端微凹或圆,基部楔形,边缘有不明显小锯齿;侧生小叶较小,椭圆状卵形,基部稍偏斜,幼嫩时在主脉上有短柔毛,具半透明油腺点。花白色,具短柄,单生或成对生于二年生枝条叶腋,常先叶开放,有香气;萼片5,卵状三角形,长5-6mm;花瓣5,倒卵状匙形,长1.5-3cm,宽0.5-1.5cm;雄蕊8-20或更多,长短不等;雌蕊1,子房近球形,密被短柔毛,6-8室,每室具数枚胚珠,花柱粗短,柱头头状。柑果球形,直径2-5cm,熟时橙黄色,密被短柔毛,具很多油腺,芳香,柄粗短,宿存于枝上。种子多数。花期4-5月,果期7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多栽培于路旁、庭园作绿篱。资源分布:陕西、甘肃、河北、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均有栽培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刺单一,多带有部分小枝,长1-7cm,基部常扁平,刺端锐尖。表面黄绿色至暗绿色,顶部略带黄棕色,有细纵纹及点状突起。质坚,不易折断,断面淡黄绿色。气微香,味淡。
性味
辛;平
归经
肾经
功能主治
止痛。主龋齿疼痛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水煎;含漱
各家论述
《纲目》:风虫牙痛,每以一合煎汁含之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枸橘刺
拼音注音
Gōu Jú Cì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芸香科植物枸橘树上的棘刺。
功能主治
《纲目》:"风虫牙痛,每以一合煎汁含之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五转七
- 狗毛
- 清香桂
- 橹罟子
- 金甲豆
- 野海椒
- 紫铜矿
- 竹林标
- 山桂花
- 篦梳剑
- 桑椹子
- 多头风轮菜
- 长萼猪屎豆
- 岩人参
- 蘑菇
- 结血蒿
- 熊脑
- 野木鱼
- 鳖甲
- 续断
- 榄仁树皮
- 上石田螺
- 苜蓿根
- 夹竹桃
- 荸荠
- 庐山瓦韦
- 爬树龙
- 地沙
- 红绿草
- 梨树根
- 九节茶
- 蜜柑草
- 粟米
- 细叶黄杨
- 石韦根
- 信石
- 宜昌楼梯草
- 野棉花
- 赤车
- 皂荚叶
- 胡桃树皮
- 藤五加
- 鯮鱼
- 大半边旗
- 华南鳞盖蕨
- 乌药子
- 尾叶越橘
- 伽果
- 老鼠瓜
- 玉溪天仙藤
- 水案板
- 地精草
- 柠条籽
- 小婆婆纳
- 白苏子
- 鼬鼠肉
- 柳穿鱼
- 牛骨
- 肝风草
- 梅核仁
- 莲须
- 夜关门
- 鹤肉
- 山螃蟹
- 石荠苎
- 橘红
- 草柏枝
- 大黑头草
- 楸木皮
- 水苦荬
- 五桠果
- 鹿葱
- 白榄根
- 虫白蜡
- 白猪母菜
- 山梅花根皮
- 岩兰花根
- 天名精
- 赪桐
- 煨姜
- 钩石斛
- 海木
- 香草兰
- 鸡腿堇菜
- 凉山虫草
- 白地牛
- 金缕梅
- 两色瓦韦
- 菊叶三七
- 铁力木
- 斑茅
- 芦子藤
- 黄花补血草
- 多枝婆婆纳
- 台湾肺形草
- 花拐藤根
- 野鹅脚板
- 连翘茎叶
- 岩松
- 云实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