枸橘刺
《中华本草》:枸橘刺
拼音注音
Gōu Jú Cì
别名
臭橘刺。
英文名
Spine of Trifoliate-orange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芸香科植物枸橘Poncirus tuifoliata (L.)Raf.树上的棘刺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oncirus tuifoliata (L.)Raf.[Citrus trifoliata L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剪取枝刺,晒干。
原形态
枸橘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。茎无毛;分枝多,小枝呈扁压状。茎枝具腋生粗大的棘刺,长1-5cm,刺基部扁平。叶互生,三出复叶;叶柄长1-3cm,宽2-5mm;顶生小叶倒卵形或椭圆形,长1.5-6cm,宽0.7-3cm,先端微凹或圆,基部楔形,边缘有不明显小锯齿;侧生小叶较小,椭圆状卵形,基部稍偏斜,幼嫩时在主脉上有短柔毛,具半透明油腺点。花白色,具短柄,单生或成对生于二年生枝条叶腋,常先叶开放,有香气;萼片5,卵状三角形,长5-6mm;花瓣5,倒卵状匙形,长1.5-3cm,宽0.5-1.5cm;雄蕊8-20或更多,长短不等;雌蕊1,子房近球形,密被短柔毛,6-8室,每室具数枚胚珠,花柱粗短,柱头头状。柑果球形,直径2-5cm,熟时橙黄色,密被短柔毛,具很多油腺,芳香,柄粗短,宿存于枝上。种子多数。花期4-5月,果期7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多栽培于路旁、庭园作绿篱。资源分布:陕西、甘肃、河北、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均有栽培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刺单一,多带有部分小枝,长1-7cm,基部常扁平,刺端锐尖。表面黄绿色至暗绿色,顶部略带黄棕色,有细纵纹及点状突起。质坚,不易折断,断面淡黄绿色。气微香,味淡。
性味
辛;平
归经
肾经
功能主治
止痛。主龋齿疼痛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水煎;含漱
各家论述
《纲目》:风虫牙痛,每以一合煎汁含之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枸橘刺
拼音注音
Gōu Jú Cì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芸香科植物枸橘树上的棘刺。
功能主治
《纲目》:"风虫牙痛,每以一合煎汁含之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地胆
- 葛藟根
- 杨梅根
- 省雀花
- 毛连
- 雷公藤
- 浮尸草
- 紫薇叶
- 珊瑚冬青
- 接骨草
- 金沸草
- 野猪胆
- 水半夏
- 刺沙蓬
- 腊梅
- 山野豌豆
- 藤子甘草
- 大树三台
- 綟木
- 蟾酥
- 棕竹
- 勒鱼
- 野马肉
- 芫花
- 小黑药
- 山柏
- 灯笼果
- 粉叶地锦
- 十姊妹
- 羊耳蒜
- 丝棉木叶
- 狼尾草
- 天文草
- 山肉桂
- 鱼香根
- 还阳草根
- 白绿叶
- 光板猫叶草
- 四棱杆
- 山艾叶
- 羖羊角
- 仙人掌
- 蝲蛄石
- 山核桃皮
- 瓜蒂
- 大薸
- 金刚藤头
- 鲎壳
- 竻苋菜
- 羊肚
- 松树梢
- 牛胆参
- 土槿皮
- 粟芽
- 莨菪
- 炉甘果
- 飞天蠄蟧
- 华南紫萁
- 八角枫花
- 黄龙藤叶
- 粟米
- 杨树花
- 青药
- 竹节七
- 赤火绳
- 龙脑膏香
- 南方荚蒾
- 救军粮叶
- 红果参
- 吊竹梅
- 石凉伞
- 山枇杷
- 凤尾蕉花
- 棱枝卫矛
- 金星草
- 落新妇根
- 枇杷花
- 芹花
- 树葫芦
- 凤仙花
- 小狗脊
- 广西莲座蕨
- 信石
- 角蒿
- 七里香
- 毛茛
- 莲雾根
- 蓝花石参
- 铁仔
- 蓝实
- 水百合
- 两栖蓼
- 毛轴碎米蕨
- 刺叶楤木
- 大发表
- 心叶忽布
- 莲房
- 野茉莉
- 百部还魂
- 羚羊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