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白鹿角
《中华本草》:太白鹿角
拼音注音
Tài Bái Lù Jiǎo
别名
地蓬草、太白针
出处
出自《陕西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石蕊科植物细石蕊的枝状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ladonia gracilis (L.)Willd.采收和储藏:四季可采,去杂质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初生地衣体鳞叶状,背面黄绿色,腹面白色,无粉芽。果柄(子器柄)由初生地衣体上伸出,圆柱状,较细,中空,高达8cm,粗1-3mm,单一或很少上部分枝,枝顶端呈锥状或有稍倾斜的杯,杯底不穿孔,杯缘常再生新杯,分枝腋间无穿孔;表面呈淡灰绿色、绿褐色,皮层较平滑,有龟裂,近基部处常生有小鳞叶。子囊盘生于杯缘上,具短柄,呈褐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岩石表面的落叶层上或灌丛基部的苔藓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、内蒙古、陕西、安徽、浙江、湖北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地衣林鳞片状,表面灰绿色,里面灰白色,很少瓣裂,无粉芽。子器柄长约5cm,直径约1.5mm,呈树枝状,形如鹿角,先端生有杯状体。杯状体周边延生呈掌状,杯缘生有多数子器。
化学成分
地衣体含黑茶渍素(atranorin),松萝酸(us-nic acid)和过氧麦角甾醇(peroxyergosterol).
性味
苦;性凉
归经
膀胱;肝经
功能主治
利水通淋;消肿解毒;止血生肌。主不便淋涌;风热目赤;烂弦风眼;黄水疮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9g,外用:适量,煎水洗或研末调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太白鹿角
拼音注音
Tài Bái Lù Jiǎo
别名
太白针、地蓬草、细石蕊
出处
《陕西中草药》
来源
为石蕊科植物匙石蕊的地衣体。全年可采,除去杂质,晒干。
原形态
地衣体鳞片状,生于子器柄基部和上部,表面灰绿色,里面灰白色,稀瓣裂。子器柄粗壮,直立成树枝状,形如鹿角,高5厘米左右,直径约1.5毫米,呈灰白色或青绿色,无粉芽及针芽。顶端生杯状体,其周边延生呈掌状,上生多数子器;子器小,半球形或多数合生成不规则的疣状突起,子囊盘淡黄褐色或深褐色。
生于高山草地、岩石。石坑或树皮上,常成一望无边的广大群落。
性味
味苦,性平。
功能主治
通淋利尿,消肿解毒,止血生肌。治膀胱炎,小便不利,目疾,鼻衄,吐血,黄水疮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3钱。外用:煎水洗或研末调敷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红粘谷
- 黄连花
- 荔枝根
- 黑香柴
- 臂形草
- 麻叶绣球
- 马蹬草
- 隆萼当归根
- 美洲凌霄
- 刺楸茎
- 紫金标
- 柱果木榄叶
- 苏木蓝
- 牛心果
- 粉团花根
- 蘘荷子
- 多茎野豌豆
- 肉桂
- 矮脚苦蒿
- 牛髓
- 芭蕉花
- 旋花苗
- 美味牛肝
- 鲨鱼肝
- 冰草白穗
- 金花菜
- 黄香薷
- 光裸星虫
- 光枝勾儿茶
- 蛇接骨
- 狼尾巴花
- 烟筒花
- 羚羊角
- 山里红
- 黑阳参
- 篑草
- 滇鸡骨常山
- 展花乌头
- 甜瓜
- 黄细辛
- 粗毛鳞盖蕨
- 地茄子
- 香木菌桂
- 巴豆叶
- 紫云英
- 蚕蛹
- 野麦子
- 地锦槭
- 鰕虎鱼
- 苦瓜花
- 山茶子
- 水泽兰
- 鼠曲草
- 峨眉香科
- 松叶防风花
- 华南胡椒
- 白子菜
- 酸模
- 姜石
- 蜈蚣萍
- 了哥王子
- 雀
- 黄花香
- 强威生草
- 白毛委陵菜
- 井口边草
- 栀子花
- 叩头虫
- 黑血藤
- 芋叶
- 密花树
- 獭肝
- 血余
- 马蔺花
- 粉绿藤
- 牛胆
- 凤仙
- 藏鮡胆
- 蒟蒻
- 金线包
- 廉姜
- 峨参叶
- 龙鳞草
- 菠萝皮
- 长梗玄参
- 毛叶轮环藤
- 骆驼蓬
- 黑牵牛
- 赤阳子
- 蜂糖罐
- 雪参
- 胃友果
- 五叶薯
- 枳椇根
- 石楠叶
- 鞭打绣球
- 炮掌果
- 石韦根
- 贯众
- 五味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