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芋实
《中华本草》:野芋实
拼音注音
Yě Yù Shí
别名
痕芋头花仁
英文名
fruit of Common Alocasia
出处
出自《岭南采药录》:二、三月,野芋有花,花后结实如米,取其实晒干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天南星科植物海芋的果实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locasia macrorrhiza(L.)Schott
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收,晒干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locasia macrorrhiza(L.)Schott
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海芋,多年生草本,高可达5m。茎粗壮,粗达30cm。叶互生;叶柄粗壮,长60-90cm,下部粗大,抱茎;叶片阔卵形,长30-90cm,宽20-60cm,先端短尖,基部广心状箭头形,侧脉9-12对,粗而明显,绿色。花雌雄同株;花序柄粗状,长15-20cm;佛焰苞的管长3-4cm,粉绿色,苞片舟状,长10-14cm,宽4-5cm,绿黄色,先端锐尖;肉穗花序短于佛焰苞;雌花序长2-2.5cm,位于下部;中性花序长2.5-3.5cm,位于雌花序之早;雄花序长3cm,位于中性花序之上;附属器长约3cm,有网状槽纹;子房3-4室。浆果红色。种子1-2颗。花期春季至秋季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700m以下的山野间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南、西南及福建、台湾、湖南等地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南、西南及福建、台湾、湖南等地。
性味
味辛;性温;小毒
功能主治
行气止痛。主小肠疝气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9g。
各家论述
《岭南采药录》:治小肠气证,每服六、七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野芋实
拼音注音
Yě Yù Shí
别名
痕芋头花仁(《生草药手册》)。
出处
《岭南采药录》
来源
为天南星科植物海芋的果实。夏季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海芋"条。
性味
《生草药手册》:"有小毒。"
功能主治
《岭南采药录》:"治小肠气证,每服六、七粒。"
复方
治小肠疝气:痕芋头花仁五钱,焦猪小肚,饮汤,食猪小肚,其药不用食。(《生草药手册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地骨皮
- 紫地榆
- 海牛
- 紫藤
- 地星
- 桃根
- 地肤子
- 紫茎
- 藤麻
- 葶苈
- 檀根
- 海蕴
- 獭四足
- 桃花
- 地涩涩
- 地椒
- 紫椴
- 槐叶
- 槐耳
- 一叶荻
- 槐米
- 海粉
- 紫苏子
- 荩草
- 顶果膜蕨
- 地枇杷
- 紫茉莉
- 藤壶
- 紫椿
- 紫杉
- 粳米
- 礁膜
- 云雀
- 菟丝子
- 一窝鸡
- 旱芹
- 节瓜
- 海胆
- 紫苏叶
- 痰药
- 河蚌
- 海柳
- 地龙
- 桐木
- 核子木
- 糖荠
- 云南铁扁担
- 海康钩粉草
- 云南金莲花
- 云南五味子根
- 芥菜
- 云南山梅花
- 云南莲座蕨
- 藤本夜关门
- 聚花风铃草
- 紫背天葵草根
- 云南仙人掌
- 云南地黄连
- 云南小膜盖蕨
- 云南小阴地蕨
- 胶质鼠尾草
- 云南双盾木
- 海星
- 绢毛木姜子
- 地浆
- 藤檀
- 海桑
- 紫苏苞
- 吊兰
- 桃儿七
- 地牯牛
- 一把伞
- 地骷髅
- 江篱
- 地锦槭
- 紫楠叶
- 甜草
- 紫绿草
- 海参
- 一枝旗
- 紫薇叶
- 白鹇
- 筋藤
- 紫色翼萼
- 地黄
- 海茜
- 紫薇皮
- 一叶萩
- 桃胶
- 地梅子
- 一把篾
- 獭皮毛
- 地瓜子
- 地磨薯
- 一颗血
- 单鞭
- 高原点地梅
- 藤茶
- 蒺藜花
- 豚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