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颠茄
《中华本草》:野颠茄
拼音注音
Yě Diān Qié
别名
颠茄、山马铃、大丁茄、小颠茄、天茄子、假茄子、红颠茄、黄贡茄、鬼茄、竻丁茄、红果丁茄、丁茄、地茄、狗桔、刺茄、洋海茄、刺天茄
英文名
Herb of Soda-apple Nightshade
出处
出自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茄科植物牛茄子的全株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olanum surattense Burm. F.[S.aculeatissimum Jacq.;S.ciliatum Lam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牛茄子,多年生直立草本至灌木,高30-60cm。植物体除茎、枝外各部均被具节的纤毛,茎及小枝具淡黄色细直刺。叶单生或成对互生;叶柄精壮,长2-5cm;叶片宽卵形,长5-14cm,宽4-12cm,先端短尖,基部心形,5-7裂或中裂,裂片三角形或近卵形,脉上有直刺。聚伞花序腋外生,短而少花;花梗纤细,被直刺及纤毛;萼杯状,有刺,5裂;花冠白色,5裂,裂片披针形,端尖;雄蕊5,着生于花冠喉上,花药顶裂;子房球形,2室,胚珠多数。浆果扁球形,直径约3.5cm,初绿白色,成熟后橙红色,基部有带细刺的宿存萼,果柄长2-2.5cm,具细直刺;种子干后扁而薄,边缘翅状,直径约4mm。花、果期1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路六荒地、疏林或灌木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我国南方各地。辽宁、河南有栽培。
形状
性状鉴别,根近圆柱形,分枝而扭曲,顶端有时附具细直皮刺的残茎,茎枝无毛,或切成2-3cm的短段,直径5-15mm。表面灰黄色,刮去栓皮后呈白色。体轻、质松,断面黄白色,有裂隙,髓心淡绿色。气特异味苦、辛。[br]以大小均匀、不带地上茎者为佳。
化学成分
浆果中含有澳洲茄碱(Solasonine),澳洲茄边碱(β-solamargine)和刺茄碱(Soiasurine)。
性味
味苦;辛;性微温;有毒
功能主治
镇咳平喘;散瘀止痛。主慢性支气管炎;哮喘;胃痛;风湿痛腰腿痛;瘰疬;寒性脓疡;痈肿疮毒;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6g;或研末,0.3-0.9g。外用:适量,捣敷:煎水洗或研末调敷。
复方
①治跌打肿痛,痈疮肿毒:鲜癫茄根捣敷;或用癫茄茎叶晒干煅存性为末,调茶油敷患处。(《广东中草药》)②治扭挫伤:丁茄、姜黄、韭菜根,共捣烂外敷。(《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》)③治小儿口腔炎:癫茄茎叶,煅存性研未,加冰片少许,涂患处。(《广东中草药》)④治冻疮:丁茄,煎水熏洗患处。(《广西实用中草药》)⑤治小儿疳积:鲜癫茄果一至二枚,切开。加猪肝蒸熟,去癫茄取猪肝吃。(《广东中草药》)⑥治肝硬化腹水:癫茄种子,炒黄研未服。(《广东中草药》)⑦治胃痛:天茄子根,晒干研细粉,痛时服一克,儿童酌减。(《全展选编·外科》)⑧治牙痛:天茄子种子,置烧红之瓦片上,用竹管吸烟熏之。(《全展选编·外科》)
各家论述
1.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全株:治胃痛,损伤,蛇咬伤,感冒,疟疾,瘰疬。2. 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散瘀止痛,镇咳平喘。治风湿性腰腿痛,慢性支气管炎,哮喘,鲜叶捣敷跌打损伤。3.《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》:抗菌,活血散瘀,麻醉镇痛。治跌打损伤,冻疮,寒性脓疡,慢性骨髓炎,淋巴结结核,脚癣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野颠茄
拼音注音
Yě Diān Qié
别名
癫茄(《广州植物志》),山马铃、大丁茄、小颠茄、天茄子、假茄子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,红癫茄、黄贡茄、鬼茄(《广东中草药》),竻丁茄、红果丁茄、丁茄(《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》)。
出处
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
来源
为茄科植物刺茄的全株。根:夏、秋季采,鲜用或晒干。果实、种子:秋季采,种子洗净晒干,炒黄至有香气,备用。
原形态
多年生直立亚灌木,高30~60厘米。茎有劲直的长刺,幼嫩部混生刺毛。叶单生或成对,互生,阔卵形,长5~12厘米,宽5~10厘米,5~7裂,两面均被紧贴的硬毛,主脉上有刺;叶柄有刺,有时混生疏长毛。聚伞花序腋外生,有花数朵,有时花单生;萼有刺,5裂,花冠白色,裂片披针形;雄蕊5枚,着生于花冠喉上,花药顶裂;子房2室,胚珠多数。浆果球形,直径2.5~4厘米,秃净,成熟时橙红色。花期夏、秋季。
生境分布
野生于草地上。分布我国南方。
化学成分
浆果中含有澳洲茄碱,澳洲茄边碱和刺茄碱。
性味
苦辛,温,有毒。
①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苦辛,温,有毒。"
②《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》:"苦辛,微温,有毒。"
③《广东中草药》:"根:淡,平,有毒。"
功能主治
镇咳平喘,散瘀止痛。治哮喘,慢性支气管炎,胃痛,风湿痛,瘰疬,寒性脓疡,跌打损伤。
①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"全株:治胃痛,损伤,蛇伤,感冒,疟疾,瘰疬。"
②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散瘀止痛,镇咳平喘。治风湿性腰腿痛,慢性支气管炎,哮喘,鲜叶捣敷跌打损伤。"
③《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》:"抗菌,活血散瘀,麻醉镇痛。治跌打损伤,冻疮,寒性脓疡,慢性骨髓炎,淋巴结结核,脚癣。"
用法用量
外用:捣敷;煎水洗或研末调敷。内服:煎汤,1~2钱;或研末,1~3分。
复方
①治跌打肿痛,痈疮肿毒:鲜癫茄根捣敷;或用癫茄茎叶晒干煅存性为末,调茶油敷患处。(《广东中草药》)
②治扭挫伤:丁茄、姜黄、韭菜根,共捣烂外敷。(《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》)
③治小儿口腔炎:癫茄茎叶,煅存性研末,加冰片少许,涂患处。(《广东中草药》)
④治冻疮:丁茄,煎水熏洗患处。(《广西实用中草药》)
⑤治小儿儿疳积:鲜癫茄果一至二枚,切开,加猪肝蒸熟,去癫茄取猪肝吃。(《广东中草药》)
⑥治肝硬化腹水:癫茄种子,炒黄研末服。(《广东中草药》)
⑦治胃痛:天茄子根,晒干研细粉,痛时服一克,儿童酌减。(《全展选编·外科》)
⑧治牙痛:天茄子种子,置烧红之瓦片上,用竹管吸烟熏之。(《全展选编·外科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野油麻
- 冰草根
- 鸭胆子
- 巴旦杏仁
- 白花果
- 野香茅
- 银叶柳
- 香柏
- 朝天罐
- 雉
- 白克马叶
- 白杨叶
- 白活麻
- 白猪母菜
- 白芍
- 白云花根
- 白术
- 斑地锦
- 野鸦椿皮
- 鸭脚罗伞
- 野鸦椿
- 白山苔
- 白扁豆皮
- 银灰旋花
- 白牛膝
- 野葡萄根
- 野马蹄草
- 鸳鸯
- 白叶刺根
- 野鸡草
- 白淋草
- 白花甜蜜蜜
- 桃儿七果
- 越西川木香
- 红背桂
- 白云瓜叶
- 白果紫草
- 野靛
- 乌鳢
- 白柳
- 白八角莲
- 辐射石豆兰
- 鸭涎
- 杯苋
- 杯苋根
- 白榄根
- 鱼串草
- 斑叶兰根
- 白山蓼
- 白皮柯
- 白粉蝶
- 银耳
- 白果根
- 白梅
- 棕榈子
- 橙耳
- 白杨树皮
- 拔毒草
- 白千层叶
- 大叶桉果
- 白木
- 白杨树
- 鹰嘴爪
- 樟树根
- 野樱桃根
- 扁藤叶
- 柏脂
- 阳桃根
- 百舌鸟
- 酸石榴
- 白松塔
- 巴茅果
- 白刺花叶
- 鱼脑石
- 鱼草
- 白花杆
- 斩龙剑
- 白前
- 阴(句黾)
- 鸢油
- 野菠菜
- 白花草
- 矮脚苦蒿
- 白升麻
- 野高粱
- 白叶火草
- 雨蛙
- 白花夏枯草
- 白花穿心莲
- 崩疮药
- 白花映山红
- 白栎
- 白冷草
- 阴香皮
- 银线草根
- 白果槲寄生
- 扒地蜈蚣
- 苜蓿根
- 木鳖子根
- 照山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