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边桩菇
《中华本草》:卷边桩菇
拼音注音
Juǎn Biān Zhuānɡ Gū
别名
卷伞菌、卷缘网褶菌、落褶菌、卷边网褶菌、桩菇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桩菇科真菌卷边桩菇的子实体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摘,去掉泥沙,晒干备用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摘,去掉泥沙,晒干备用。
原形态
菌盖中央下凹,周边翘起,盖缘向下内卷,径宽4-15cm。盖表幼时微粘,成熟后干燥,中央多成龟裂状。褐色、黄褐色、橄榄褐色至黑褐色。后期盖表微被毛绒。菌肉厚,赭褐色,伤后变红变褐黑色。菌褶下延,褐色,伤后初转红再转黑褐色。褶片近柄处结联成网孔状。柄柱状,等粗,一般较短。表面光滑,色与盖同。孢子黄褐色、褐色,光滑,椭圆形,(7-10)μm×(4-6)μm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单生或群生于树桩上,或由地下的树桩而破土成丛。多生在栎树和桦木等林下木桩上。夏、秋普遍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西南及安徽、福建、广东、海南、西藏等地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西南及安徽、福建、广东、海南、西藏等地。
形状
1.性状鉴别 子实体皱缩。湿润后稍粘。菌盖半球形,平展或中央下凹近漏斗状,直径4-15cm,土黄色至青褐色,有光泽,边缘内卷或平展。菌肉厚,浅黄色或浅褐色;菌褶宽,青黄色或褐色。菌柄生于菌盖中央或偏生,长4-8cm,直径1-2cm,光滑,实心。气香,味特异。[br]2.显微鉴别 孢子椭圆形,长6-10μm,直径4.5-7μm,锈褐色。囊状体披针形,长50-70μm,直径8-12μm。
化学成分
含蕈毒碱(muscarine),表-蕈毒碱(epi-mus-carine)和别-蕈毒碱(allo-muscarine)。
性味
微咸;性温;有毒
功能主治
祛风散寒;舒筋活络。主风寒湿痹;腰腿疼痛;手足麻木;筋络不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10g;或入丸、散。
注意
内服不宜过量,孕妇、小儿禁服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见血住
- 多茎野豌豆
- 棉籽
- 大黑蒿
- 莲蓬草
- 鸡心七
- 甜石榴
- 犀牛皮
- 狗骨
- 钓鱼竿
- 倒爪草
- 黄花补血草
- 榕树叶
- 毛冬瓜根
- 黄秦艽
- 铁线草
- 地枫皮
- 马皮
- 唢呐花
- 獾油
- 红叶木姜子根
- 九香虫
- 节节草
- 鱼鳔
- 毛大丁草根
- 香榧草
- 四大天王
- 石灰华
- 胆星
- 水蔓青
- 苦楝子
- 建兰叶
- 黄筒花
- 铁筷子
- 铃兰
- 喜树皮
- 回心草
- 红梗草
- 红娘子
- 金雀花
- 麂子草
- 柞蚕蛹
- 蜥蜴
- 柳絮
- 岗柃
- 鬼箭锦鸡儿
- 蓝树
- 花椒叶
- 蕨
- 铁罗汉
- 浮萍
- 飞廉
- 穬麦蘖
- 岩檀香
- 鸡毛狗
- 山莴苣
- 鸡屎白
- 萹蓄
- 瓜蒌子
- 一皮草
- 苦草
- 附子
- 黄花蒿
- 黄荆子
- 九龙藤
- 千里光
- 红花岩黄芪
- 苍蝇草
- 松萝
- 玳瑁
- 朱砂根叶
- 栗毛球
- 寒莓
- 岗梅
- 董棕粉
- 荠苨
- 蝈蝈
- 朱蕉
- 吴茱萸
- 小豆柴
- 竹林消
- 使君子根
- 龙齿
- 枸骨根
- 五爪龙
- 海蛤壳
- 蜣螂
- 鹅肠草
- 高粱泡
- 东风橘根
- 屎咕咕
- 米露
- 蚶
- 薄荷素油
- 支柱蓼
- 山羊肝
- 鸡血七
- 狗核树
- 香苏草
- 螳螂跌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