土丁桂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土丁桂
拼音注音
Tǔ Dīnɡ Guì
别名
白毛将、银丝草、毛棘草
来源
旋花科土丁桂属植物土丁桂Evolvnlus alsinoides L.,以全草入药。秋季采集,晒干或鲜用。
性味
苦、涩,平。
功能主治
止咳平喘,清热利湿,散淤止痛。用于支气管哮喘,咳嗽,黄疸,胃痛,消化不良,急性肠炎,痢疾,泌尿系感染,白带,跌打损伤,腰腿痛。
用法用量
1~3钱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土丁桂
拼音注音
Tǔ Dīnɡ Guì
别名
毛辣花、银丝草(《广州植物志》),过饥草、小鹿衔、鹿含草、小本白花草、石南花、泻痢草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,银花草(《南宁市药物志》),毛将军(《泉州本草》),白毛草、白毛莲、白毛将(《广东中药》),白鸽草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。
出处
《福建民间草药》
来源
为旋花科植物土丁桂的全草。
原形态
纤细、被毛草本。茎高20~70厘米,多少分枝,扩展或斜举,非缠绕状。叶互生;卵形、椭圆形或矩圆形,长约5毫米,间有达10毫米的,先端短尖,基部钝圆,全缘,两面密被丝毛。花小,腋生,单生或2~3朵同生于纤细的花序柄上,花序柄长于叶;苞片小,线形,被毛;萼片5;花冠漏斗状,浅蓝色或近白色,直径6~8毫米;雄蕊5;子房上位,花柱2。蒴果球形,种子4颗。花期春至秋季。
生境分布
生于干坡上。分布广西、广东、福建等地。
性味
苦辛,凉。
①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"甘微苦,平。"
②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辛,凉。"
③《广东中药》:"味淡,性微凉。"
归经
《泉州本草》:"入肝、脾、肾三经。"
功能主治
清热,利湿。治黄疸,痢疾,淋浊,带下,疔肿,疥疮。
①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"清热泻火,涩精益阴。"
②《南宁市药物志,:"外用止血消肿,清肝热,退翳。"
③《广东中药》:"清湿热。治赤白痢疾,湿热肚痛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3钱(鲜者1~2两);或捣汁饮。外用:捣敷或煎水洗。
复方
①治黄疸、咳血:鲜土丁桂一两。和红糖煎服。(《泉州本草》)
②治痢疾:土丁桂一至二两,红糖半两。水煎服,日服二次。
③治梦遗滑精:土丁桂二两,银杏四两,黄酒二两。加水适量炖服。
④治淋浊白带:土丁桂一至二两,冰糖半两。水煎服。
⑤治遗尿症:土丁桂二两,猪膀胱一个。水煎服。(②方以下出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⑥治小儿疳积:鲜土丁桂五钱至一两,或加鸡肝一个,水炖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⑦治疔肿:鲜土丁桂捣烂敷患处。
⑧治疥疮:鲜土丁桂每次四两,枯矾少许,煎汤洗患处。
⑨治蛇咬伤:鲜土丁桂,捣烂绞汁,和酒内服,渣敷患处。(⑦方以下出《泉州本草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土丁桂
拼音注音
Tǔ Dīnɡ Guì
别名
毛辣花、银丝草、过饥草、小鹿衔、鹿含草、小本白花草、石南花、泻痢草、银花草、毛将军、白毛草、白毛莲、白毛将、白鸽草、白头妹、暴臭蛇、烟油花
英文名
Herb of Common Evolvulus
出处
出自《福建民间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双子叶植物药旋花科植物土丁桂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volvulus alsinoides L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。茎少数至多数,平卧或上升,细长,具贴生柔毛。单叶互生;叶柄短至近无柄;叶片长圆形、椭圆形或匙形,长7-25mm,宽5-10mm,先端具小短尖,基部圆形或渐狭,两面被巾生疏柔毛,有时上面无毛;侧脉两面均不显着花单1或数朵组成聚伞花序,总花梗丝状;苞片线状钻形至线状披针形;萼片5,披针形,锐尖或渐尖,被长柔毛;花冠辐状,直径7-10mm,蓝色或白色;雄蕊5,内藏,花丝丝状,贴生于花冠管基部,花药长贺状卵形;子房无毛,花柱2,每1花柱2尖裂,柱头圆柱形,先端稍棒状。蒴果球形,无毛,4瓣裂。种子4或较少,黑色,平滑。花期5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300-1800m草坡、灌丛及路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长江流哉以南各地及台湾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全草纤细,长20-50cm。根细长稍曲,棕褐色,直径约3mm。茎细圆柱形,直径约1mm,灰绿色或淡黄色,茎枝及叶均密被灰白色丝绒毛。叶到生,皱缩,展平后呈卵形或长矩圆形,长0.4-1cm,宽2-4mm,先端短尖,基部钝圆,全缘,中脉明显;质柔软。偶见残留小花于叶腋,气微,味苦。以叶多,茎叶密被灰白色丝绒毛者为佳。
化学成分
全草含黄酮甙、酚类酸、糖类、三十五烷(pentatriacontane),三十烷(triacontane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甜菜碱(betaine)以及一种熔点为60-61℃的水溶性碱。
药理作用
水溶性碱小剂量(0.02mg)能削弱在位蛙心的收缩力,减慢心率;大剂量(0.1mg)则使其停于舒张期。在1:500000-250000浓度时,能减少离体兔小肠的收缩幅度,增加其张力。
性味
甘苦;凉
归经
肝;脾;肾经
功能主治
清热;利湿;解毒。主黄疸;痢疾;淋浊;带下;疗肿;疥疮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10g (鲜者30-60g);或捣汁饮。外用:适量,捣敷或煎水洗。
各家论述
1.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清热泻火,涩精益阴。2.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外用止血消肿,清肝热,退翳。3.《广东中药》:清湿热。治赤白痢疾,湿热肚痛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雀瓮
- 雀榕根
- 华东瘤足蕨
- 麦门冬
- 白芥子
- 黔桂醉魂藤
- 白珠树
- 通城虎
- 裂叶心翼果
- 天韭
- 滇姜三七
- 山苍子叶
- 杏花
- 天文草
- 牛心果
- 红牛皮菜
- 檵花叶
- 豪猪肉
- 榕树
- 骨把
- 林背子
- 乌蛇胆
- 红葱
- 狸尾草
- 虫牙药
- 苏木蓝
- 沙地柏
- 虎牙
- 铁破锣
- 柏子仁
- 大树跌打
- 润鳞鳞毛蕨
- 盐肤木根皮
- 雪山甘草
- 蒲蒻
- 草木王
- 血满草
- 苦艾
- 卵叶贝母兰
- 黑蒴
- 黄稔根
- 仙人掌
- 女金芦
- 云南美登木
- 问荆
- 大黄
- 翅茎蜂斗草
- 刀口药
- 太阳针
- 塔黄
- 红旱莲
- 山绿茶
- 土人参
- 龙齿
- 刺针草
- 蝇子草
- 楮皮间白汁
- 川桂
- 衣鱼
- 麒麟尾
- 葱白
- 肺形草
- 火炭母草
- 三叶委陵菜根
- 天蓬子根
- 铜锤草根
- 壁钱
- 獭肝
- 骆驼蹄瓣
- 岩指甲花
- 岩胡椒
- 水百合
- 猪肝
- 山桃树皮
- 叶天天花
- 一枝黄花
- 苦楝寄生
- 岩梭花
- 赤雹
- 叶上果根
- 岩豆
- 红花点地梅
- 小花清风藤根
- 云香草
- 车桑仔叶
- 醋糟
- 叶上珠根
- 岩莴苣
- 蜥蜴
- 圆叶野扁豆
- 圆叶锦葵
- 岩椒草
- 长果山橙
- 圆叶乌头
- 齿瓣石豆兰
- 鸭脚罗伞
- 圆柏果
- 长刺卫矛
- 岩葱
- 圆节山蚂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