滇地黄连
《中华本草》:滇地黄连
拼音注音
Diān Dì Huánɡ Lián
别名
假苦楝、矮秃秃、千年矮、鸡血散、小罗伞、白花矮陀陀、七匹散、金丝岩陀、土黄连、地黄连、思茅地黄连、小独根、火石五、岩桧、麻鸡翅膀、小岩三、小花药、小花叶子、矮陀陀、小野椒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楝科植物滇黔地黄连的全株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unronia henryi Harms采收和储藏:全年可采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滇黔地黄连 矮小灌木,高15-30cm。茎不分枝。奇数羽状复叶簇生于茎顶,连柄长5-7cm,被柔毛;小叶5-7,顶生小叶具柄,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长3-7cm,宽1.5-3cm,先端渐尖、钝,基部楔形,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,侧生小叶无柄,基部1对最小,先端浑圆或钝,通常全缘;中部的较大,卵形、长椭圆形或倒卵状披针形,长2-4.5cm,全缘或先端有少数钝齿。总状花序腋生,通常具2-3花,有小苞片;花白色,长达3cm;花梗长0.5-2cm;被长柔毛;萼片5裂达基部,裂齿披针形,外被长柔毛;花瓣5,与雄蕊管合生,上部分离,雄蕊的花丝筒先端撕裂状,花药10;子房被长柔毛。蒴果扁球形,径5-8mm,被柔毛,基部有宿存萼。种子淡褐色,表面下凹。花期5-6月,果期6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000-1400m的林下阴湿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广西等地。
性味
苦;凉;有小毒
功能主治
祛风通络;行气止痛;截疟。主感冒发热;跌打损伤;风湿疼痛;胃痛;疟疾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5-9g;或研末,每次1.5-3g; 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注意
不宜多服。脾胃虚寒及孕妇慎服。 《云南中草药》:“本品有小毒,用量不宜多。忌豆类、荞面。”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蓑草根
- 血水草
- 芭蕉头
- 雄黄
- 木天蓼根
- 东风菜
- 蒲种壳
- 地黄连
- 钻秆虫
- 山龙眼
- 圣罗勒
- 糖橘红
- 广防己
- 母菊
- 山郎木叶
- 三色堇
- 山白果
- 小茅香
- 风箱树
- 肉穗草
- 瑞香叶
- 岩松
- 鸡骨常山
- 蜂窝草
- 滇竹根七
- 芙蓉叶
- 黑果
- 红石耳
- 金箔
- 黑皮跌打
- 藕节
- 三果木皮
- 山桃树皮
- 辣椒叶
- 榕树果
- 蓝茶
- 山苦草
- 大金银花
- 栗
- 桂子
- 尾花细辛
- 鸢尾
- 盆架树
- 猕猴肉
- 黑阳参
- 法罗海
- 白鹇
- 旋花苗
- 黄花菜子
- 牛角瓜
- 簕竹
- 牡丹皮
- 震天雷
- 针刺铁仔
- 跳八丈
- 铅丹
- 香港四照花
- 太阳针
- 野酒花
- 小三叶耳蕨
- 牛髓
- 母丁香
- 澜江百合
- 鸡卵草
- 甘肃棘豆
- 干冬菜
- 水葫芦根
- 米碎花根
- 石蔓藤
- 黑骨蕨
- 盘羊角
- 蔓胡颓子叶
- 香皮树
- 蟋蟀
- 海非菜籽
- 决明子
- 石菖蒲花
- 红靛
- 红娘子
- 鲟鱼
- 香石藤叶
- 岩泽兰
- 螃蟹七
- 破布草
- 苤蓝叶
- 红须须
- 鸡大腿
- 猫儿屎果
- 腐婢根
- 石香葇
- 麂肉
- 金鱼草
- 茴香
- 川桂皮
- 天雄
- 老鼠刺
- 牛奶树
- 椿叶
- 兜冠黄共享
- 臭黄荆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