峨屏草
《中华本草》:峨屏草
拼音注音
é Pínɡ Cǎo
别名
峨眉岩雪下
英文名
Omei Mountain Tanakea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虎耳草科植物峨屏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anakea omeiensis Nakai
原形态
峨屏草 多年生草本,高6-12cm。根茎横走,直径约2mm。单叶可过15枚,均为基生;叶柄长1.1-6.5cm,被褐色腺柔毛;叶片革质,卵形或椭圆状卵形,长0.8-3.5cm,宽0.5-2.8cm,先端急尖,基部圆形或浅心形,边缘具粗锯齿,两面疏生褐色腺柔毛,脉不明显。花小,顶生,排成疏散、尖塔形的总状花序,花葶疏被腺柔毛;苞片钻形,长约3mm;花梗细,长约4mm;花萼白色,钟状,5-8列近基部,列片披针形,先端急尖,两面无毛,边缘具极小腺毛,单脉;无花瓣;雄蕊8-10,长达3mm;心皮2,下部合生,子房近上位,1室,花柱2。蒴果长约4mm,2果瓣叉开。花、果期4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900-1100m山地林中的阴湿石隙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。
化学成分
本品含生物碱,鲜品含虎耳草甙(norbergenin)。
性味
咸;寒
归经
肝经
功能主治
清热熄风。主高热惊厥,惊痫抽搐
用法用量
内服:9-15g,水煎服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草:有息风定惊、清热的功能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牛蹄甲
- 鹅臎
- 枇杷叶
- 地榆
- 复羽叶栾树
- 樟树皮
- 白鹇
- 定草根
- 枣核
- 线叶蚤缀根
- 猫爪草
- 土马鬃
- 新疆延胡索
- 韭根
- 苦豆根
- 断肠草
- 花红叶
- 冬瓜子
- 凤尾兰
- 大戟
- 三张叶
- 鸬鹚翅羽
- 羊皮
- 大金发藓
- 红石耳
- 罗伞草
- 庵闾
- 绢毛菊
- 碎米荠
- 土人参
- 十萼茄
- 芭茅
- 变叶美登木
- 交连假瘤蕨
- 黄瓦韦
- 大金香炉
- 贴骨散
- 甘松
- 平贝母
- 半拉子
- 鲻鱼
- 瘦风轮
- 翻背白草
- 鲤鱼
- 九翅豆蔻
- 野靛
- 多蒴曲尾藓
- 狗头骨
- 小旋花
- 肿柄菊叶
- 山棯子
- 凤仙花
- 鸡血莲
- 梗通草
- 宁油麻藤
- 虎头兰
- 甜地丁
- 黑石耳
- 南方六道木
- 独脚柑
- 纤毛婆婆纳
- 水松皮
- 喜马拉雅米口袋
- 定心散
- 山牛毛毡
- 甘蓝
- 山葡萄
- 黄海葵
- 卷毛耳草
- 松木皮
- 野草香
- 沙塘木
- 赤茯苓
- 大红袍
- 胆木
- 蓼大青叶
- 可爱花
- 灯台菜
- 多头风轮菜
- 细齿叶柃
- 峨参
- 蚌粉
- 越王余筭
- 杉木
- 马交儿
- 刺楸
- 大杜鹃
- 蚺蛇肉
- 石头菜
- 大香附子
- 绿珊瑚
- 水杨根
- 多穗石柯茎
- 山稔叶
- 硬质早熟禾
- 节节花
- 苏铁根
- 猬胆
- 四大天王
- 大木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