鹌鹑
《中华本草》:鹌鹑
拼音注音
ān Chun
别名
鹑、鹩、罗鹑、赤喉鹑、红面鹌鹑
英文名
Quail
出处
出自崔禹锡《食经》。1.《埤雅》:鹑有两种,有白鹑,有丹鹑。丹鹑,色赤黄而又锐上秃下,夏出秋藏,飞必附草。2.《本草衍义》:鹑,初生谓之罗鹑 ,至初秋谓之早秋,中秋已后渭之白唐。3.《纲目》:鹑,大如鸡雏,头细而无尾,毛有斑点,甚肥,雄看足高,雌者足卑,其性畏寒,其在田野,夜则群飞,昼则草伏,人能以声呼取之,畜令斗搏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雉科动物鹌鹑的肉或去羽毛及骨脏的全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oturnix coturnix(Linnaeus)采收和储藏:宰杀后除去羽毛及内脏,鲜用,或取肉鲜用。
原形态
鹌鹑,小型禽类。体长约16cm。形似鸡雏,头小尾秃。嘴短小,黑褐色。虹膜栗褐色。头顶黑而具栗色的细斑,中央冠以白色条纹,两侧也有同色的纵纹,白嘴基越眼而达颈侧;额头侧及颏、喉等均淡砖红色。上背栗黄色,散有黑色横斑和蓝灰色的羽缘,并缀以棕白色羽干纹;两肩、下背、尾均黑色,而密布栗黄色纤维横斑,除尾羽外,并都具有蓝灰色羽丝缘;背面两侧各有一列棕白色大形羽干纹,级为鲜丽。两翼的内侧覆羽和飞羽淡橄榄褐色,杂以棕白色黑缘的细斑;初级飞羽大多暗褐而外翈缀以锈红色横斑。胸栗黄色,杂以近白色的纤细羽干纹。下体两侧转栗色,散布黑斑,并具较大的白色羽干纹,至下胁尤形宽阔而显着。腹以下近白。脚短,淡黄褐色。
栽培
野生鹌鹑经常活动在草丛、灌丛之中,惊起时,飞翔很快、离地不高。呈直线前。善于急走。在我国分布很,多为旅鸟,少数为留鸟。繁殖期在北方,越冬期在南方。[br]养殖要点 在选种、选配上应选择产蛋能力强、体质健壮、爱鸣叫、声音高、行动活泼的公、母鹌鹑作种用。公鸦1个月龄即开始鸣叫,3个月性成熟者为佳。母鹑40d左右即开始产蛋,3个月平均产蛋率达 80%以上者,可选作种鸽。一般要在开产20d后再进行交配,否则会引起母鹑停产。雌雄比例一般占2:1,最多不超过5:2,可保证受精率。选择种蛋最好在配后5-7d以后者比较可靠。[br]鹌鹑蛋孵化期为16-17d孵化原理和方法与家鸡相似。如数量少时,可用家鸽代孵。多时可采用机器孵化。[br]饲养管理 出雏10d之内为幼鹑,l-13d为中雏,30d左右进行最后1次换毛,换毛后即为成鹑。雏鹑的培育很重要,育雏好坏直接影响成活率、产蛋率和蛋的大小。出壳后,最初换毛的5d内,应特别注意保温工作,否则会引起大量死亡。幼雏应先饮温水,然后再开食。且星期龄幼雏每口饲喂4次,有条件时可夜间补饲1次,以利生长。[br]鹌鹑的新陈代谢比鸡旺盛,生长快,繁殖周期短,对饲料中蛋白质的质量要求更高。一般比鸡要高5%-6%,在饲喂方式上,一是喂干粉料;二是喂半湿料。每日喂5次,均匀给饲。饲料应多样化,均匀搭配。舍饲室内温度为20-22℃,适当密养,减少空间及活动量,以免消耗体力,使生产力下降。雌雄成鹑要分开饲养,以免争偶。鹌鹑胆小易惊,产蛋多在停晚,要注意仿止干扰。并及时消除粪便、通风换气,保持环境卫生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冬季常栖于近山的平原,潜伏杂草或灌丛中主食谷类和杂草的种子。资源分布:繁殖于东北,适徙及越冬时,遍布我国东部。现已大量人工饲养。
性味
味甘;性平
归经
大肠;心;肝;脾;肺;肾经
功能主治
益中气;止泄痢;壮筋骨。主脾虚泻痢;小儿疳积;风湿痹证;咳嗽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,1-2只;或烧存性,研末。
注意
1.《食疗本草》:“不可共猪肉食之,令人多生疮。”四月以后及八月以前鹑肉不可食。[br]2.《七卷经》:“食之令人忘。”3.《本草拾遗》:“共猪肉食之,令人生小黑子。”4.《嘉佑本草》:“不可和菌子食之,令人发痔。四朋以前未堪食。”5.《医学入门》:“春月不可食。”6.《医林纂要·药性》:“助肝风。”
各家论述
1.孟流:补五脏,益中续气,实筋骨,耐寒暑,消结热。患痢人和生姜煮食之。2.崔禹锡《食经》:主赤自下痢,漏下血,暴风湿痹,养肝肺气,利九窍。3.《嘉佑本草》:和小豆、生姜煮食,止泄痢。4.《本草衍义》:小儿患府及下痢五色,旦旦食之。5.《本草求原》:补士续气,调肺利水湿。治腹大如鼓,泻痢,疳积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鹌鹑
拼音注音
ān Chun
来源
雉形目雉科鹌鹑Coturnix coturnix (L.),以肉入药。
生境分布
东北、华北。
功能主治
补中气,强筋骨,止泻痢。主治小儿疳积,下痢,百日咳等。
复方
治痢疾:鹌鹑1只,取肉,赤小豆5钱,生姜3片,水煎服,日服2次。
治百日咳:鹌鹑肉烧焦研面,每服0.5钱,日服2次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鹌鹑
拼音注音
ān Chun
别名
鹑鸟(《毛诗传》),循(《禽经》注),宛鹑(《广志》),赤喉鹑(《动物学大辞典》),红面鹌鹑(《中国动物图谱·鸟类》)。
出处
崔禹锡《食经》
来源
为雉科动物鹌鹑的肉或全体。
原形态
体长约16厘米。形似鸡雏,头小尾秃。嘴短小,黑褐色。虹膜栗褐色。头顶黑而具栗色的细斑,中央纵贯以棕白色冠纹,两侧亦有同色的纵纹,自嘴基越眼而达颈侧;额头侧及颏、喉等均淡砖红色。上背栗黄色,散有黑色横斑和蓝灰色的羽缘,并缀以棕白色羽干纹;两肩、下背、尾均黑色,而密布粟黄色纤细横斑,除尾羽外,并都具有蓝灰色羽缘;背面两侧各有一列棕白色大形羽干纹,极为鲜丽。两翼的内侧覆羽和飞羽淡橄榄褐色,杂以棕白色黑缘的细斑;初级飞羽大多暗褐而外翈缀以锈红色横斑。胸栗黄色,杂以近白色的纤细羽干纹。下体两侧转栗色,散布黑斑,并具较大的白色羽干纹,至下胁尤形宽阔而显著。腹以次近白。脚短,淡黄褐色。
生境分布
冬季常牺于近山的平原,潜伏杂草或灌丛中。主食谷类和杂草的种子。繁殖于我国东北和更北地区.迁徙及越冬时,遍布我国东部。
性味
甘,平。
①《七卷经》:"味辛,平。"
②《品汇精要》:"味甘,性温平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治泻痢,疳积,湿痹。
①孟诜:"补五脏,益中续气,实筋骨,耐寒暑,消结热。""患痢人和生姜煮食之。"
②崔禹锡《食经》:"主赤白下痢,漏下血,暴风湿痹,养肝肺气,利九窍。"
③《嘉佑本草》:"和小豆、生姜煮食,止泄痢。"
④《本草衍义》:"小儿患疳及下痢五色,旦旦食之。"
⑤《本草求原》:"补土续气,调肺利水湿。治腹大如鼓,泻痢,疳积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、煎汤或烧存性研末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蛇头草
- 密毛桃叶珊瑚根
- 蛇果黄堇
- 蚌泪
- 曼陀罗根
- 番红花
- 翻白叶
- 紫菀
- 盘羊睾丸
- 稷米
- 对虾壳
- 黑参
- 苣荬菜
- 竹芋
- 覆盆子
- 粘人草
- 黑大豆叶
- 木耳
- 棱枝卫矛
- 紫楠叶
- 薄荷露
- 竹凌霄
- 鸭肫衣
- 指天椒
- 红缘层孔菌
- 天青地红
- 白木
- 半把伞
- 斑鸠木
- 八角枫叶
- 玉铃花
- 羊哀
- 盐酸树
- 白木耳
- 硬飘拂草
- 扁果
- 扁竹测
- 斑叶兰
- 白桂木根
- 白梅
- 白粉藤
- 白花油麻藤
- 白梅花
- 蒲桃
- 白兰花叶
- 白毛藤
- 白毛鹿茸草
- 缘毛鸟足兰
- 白叶藤
- 硬叶女娄菜
- 白果槲寄生
- 甜草
- 白花岩青兰
- 冰草根
- 巴山虎
- 由跋
- 槟榔
- 淫羊藿
- 烟草
- 白屈菜根
- 扁藤叶
- 柏树
- 羊不食
- 白千层皮
- 白对节子叶
- 白石花
- 玉珊瑚根
- 冰草白穗
- 白猪栗根
- 斑唇马先蒿
- 白克马叶
- 白地紫菀
- 玉米花
- 白毛草
- 波斯菊
- 梧桐白皮
- 益母草
- 盐蛇
- 羊七莲
- 洋葱
- 盐蒿
- 白毛藤根
- 白术
- 扁担杆
- 扁秆藨草
- 白毛夏枯草
- 白花龙胆
- 变叶胡椒
- 升药
- 抓地龙
- 游草
- 擘蓝
- 白叶不翻
- 赪桐
- 玉柏
- 白叶花柴
- 搬倒甑
- 白千层
- 白花九里明
- 白暨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