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两金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二:百两金
制法
上为末。
功能主治
肾气疼痛。
用法用量
每服2钱,食前沸汤调下。
摘录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二
《中华本草》:百两金
拼音注音
Bǎi Liǎnɡ Jīn
别名
八爪龙、山豆根、地杨梅、开喉箭、叶下藏珠、状元红、铁雨伞、真珠凉伞、野猴枣、珍珠伞、竹叶胎、蛇连天、八爪金龙、白八爪、高脚凉伞
出处
出自《本草图经》:百两金,叶似荔枝,初生背面俱青,结花实后,背紫面青。苗高二、三尺,有干如木,凌冬不雕,初秋开花青碧色,结实如豆大,生青熟赤。根入药,采无时。用之捶去心。河中出者,根赤色如蔓菁,茎细、青色,四月开碎黄花,似星宿花,五月采根,长及一寸,晒干用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紫金牛科植物百两金或其变种大叶百两金、细柄百两金的根及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Ardisia crispa (Thunb.) A.DC·[Bladhia crispa Thunb.]2.Ardisia crispa(Thunb.)A.DC.var.Am-plifolia Walker3.Ardisia crispa(Thunb.) A.DC.var.Diel-sii(Levl.)Walker采收和储藏:秋、冬季采挖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1.灌木,高1-2m。具匍匐根茎,直立茎除侧生特殊花枝外,无分枝。叶片膜质或近坚纸质,椭圆状披针形或狭长圆状披针形,顶端长渐尖,基部楔形,长7-12cm,宽1.5-3cm,全缘或略波状,具明显的边缘腺点,背面多少具细鳞片,无腺点或具极疏的腺点,侧脉约8对,边缘脉不明显;叶柄长5-8mm。亚伞形花序,着生于侧生特殊花枝顶端,花枝通常无叶,长13-18cm者,则中部以上具叶2-3片;花长4-5mm,萼片长圆状卵形或披针形,长1.5mm,多少具腺点,无毛;花瓣白色或粉红色,卵形,长4-5mm,里面多少被细微柔毛,具腺点;雄蕊较花瓣略短,花药狭长圆状披针形,背部无腺点或有;雌蕊与花瓣等长或略长,胚珠5枚,1轮。果球形,直径5-6mm,鲜红色,具腺点。花期5-6月,果期10-12月,有时植株上部开花,下部果熟。2.形态与百两金相似,但植株较粗壮,叶长可达20-25cm,宽可达4-6cm,侧生特殊花枝通常无叶。3.形态与百两金相似,但植物较矮小,高1m以下,叶狭长披针形,长12-21cm,宽1-2(-3.5)cm,侧脉弯曲上升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生于海拔100-2400m的山谷、山坡疏林下或灌丛中。2.生于海拔1000-2500m的密林下阴湿外。3.生于海拔900-2100m的山坡疏密林下阴湿处。资源分布:1.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(海南末见)。2.分布干西南及广西、广东等地。3.分布于西南及台湾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根茎略膨大。根圆柱形,略弯曲,长5-20cm,直径2-10mm,表面灰棕色或暗褐色,具纵皱纹及横向环状断裂痕,木部与皮部易分离。质坚脆,断面皮部厚,类白色或浅棕色,木部灰黄色。气微,味微苦、辛。
化学成分
根含生物碱,岩白菜素(bergenin),紫金牛酸(ardisic acid)[1],百两金皂甙(ardisiacrspin)A、B[2]。全株含有环状缩合肽FR900359[3]。
药理作用
1.抗菌作用 对肺炎双球菌,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。2.消炎作用 百两金醇提物0.45g/kg灌胃,6mg/kg腹腔注射,对蛋清性大鼠足跖肿胀有抑制作用;3.0、6.0mg/kg腹腔注射,对滤纸片致大鼠肉芽组织增生有抑制作用;0.2、0.4g/kg灌胃,对蛋清致小鼠皮肤血管通透性增加,有抑制作用。
性味
苦;辛;性凉
鉴别
取本品粉末10g,加甲醇50ml,加热回流10分钟,滤过。滤液加少量活性炭脱色,滤过。取滤液1ml,加亚硝酸钠少量与硫酸1ml,温热,放置后呈红色。(检查岩白菜素)
炮制
1.净制:除去杂质,洗净。[br]2.切制:稍润,切片,晾干。
功能主治
清热利咽;祛痰利湿;活血解毒。主咽喉肿痛;咳嗽咯痰不畅,湿热黄疸;小便淋痛;风湿痹痛;跌打损伤;疔疮;无名肿毒;蛇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;或煎水含咽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注意
湿热中阻者慎用。
复方
1.治喉蛾方(《福建中草药》)。2.治喉头溃烂方(《江西草药手册》)。3.治肺病咳嗽,痰出不畅方(《江西中草药学》)。4.治湿热黄疸(《福建中草药》)。5.治痢疾方(《福建中草药》)。6.治胃气痛方(《江西中草药学》)。7.治肾炎水肿方(《江西中草药学》)。8.治陈旧性腰痛方(《江西中草药学》)。9.治齿痛方(《江西中草药学》)。10.治睾丸肿大坠痛方(《福建中草药》)。11.治秃疮,疥癣方(《福建中草药》)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图经》:治壅热咽喉肿痛,含一寸许咽津。晒干用,治风涎。2.《分类草药性》:治风湿筋骨疼痛。3.《天宝本草》:治咽喉红肿,火牙肿疼。4.《福建中草药》:清热利湿。治湿热黄疸,痢疾,白浊,睾丸肿大坠痛,秃疮,疥癣。5.江西《中草药学》:消肿,祛痰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百两金
拼音注音
Bǎi Liǎnɡ Jīn
别名
八爪龙、八爪金龙(《草木便方》),开喉剑、叶下藏珠、状元红(《天宝本草》),山豆根、铁雨伞、真珠凉伞(《福建中草药》),野猴枣、珍珠伞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。
出处
《本草图经》
来源
为紫金牛科植物百两金的根及根茎。全年可采,以秋冬季较好,采后洗净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常绿灌木,高达1米。茎通常单一,或于近茎梢有细分枝。叶互生,披针形或广披针形,长9~20厘米,宽1.5~5厘米,先端渐尖,边缘近于全缘,或具微波状锯齿,基脚阔楔形,上面深绿色,下面淡绿色,叶脉向下面突起,近边缘于网脉的顶端有黑褐色腺点;叶柄长8~15毫米。花由茎梢叶腋间抽出,多数,排列成伞房花序,总花柄长约6厘米,花柄纤细,长1~2厘米,密被短腺毛;萼5裂,裂片披针形至矩圆形;花冠带紫红色,钟状,5深裂,裂片卵形至卵状披针形;雄蕊5,着生于花冠基部,花丝短,花药箭形;雌蕊1,子房球形,花柱细,先端尖。核果球形,直径5~7毫米,熟时红色。种子1粒。花期7~9月。果期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丛林间或岩石旁。分布四川、贵州、湖南、湖北、江西、浙江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化学成分
根含生物碱、岩白菜素、紫金牛酸。
性味
苦辛,凉。
①《本草图经》:"苦,平,无毒。"
②《分类草药性》:"味涩。"
③《福建中草药》:"微甘辛,凉。"
功能主治
清热,祛痰,利湿。治咽喉肿痛,肺病咳嗽,咯痰不畅,湿热黄疸,肾炎水肿,痢疾,白浊,风湿骨痛,牙痛,睾丸肿痛。
①《本草图经》:"治壅热咽喉肿痛,含一寸许咽津。晒干用,治风涎。"
②《分类草药性》:"治风湿筋骨疼痛。"
③《天宝本草》:"治咽喉红肿,火牙肿疼。"
④《福建中草药》:"清热利湿。治湿热黄疸,痢疾,白浊,睾丸肿大坠痛,秃疮,疥癣。"
⑤江西《中草药学》:"消肿,祛痰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(鲜品1~2两)。外用:煎水含漱或研末调敷。
复方
①治喉蛾(扁桃体炎):㈠鲜百两全根一两,水煎服;或鲜百两金根一两水煎加醋少许,漱喉或频频咽下。㈡干百两金根或叶,放新瓦上焙干为末,吹喉,一日数次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②治喉头溃烂:百两金根三钱,水煎,用猪肝汤兑服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③治肺病咳嗽,痰出不畅:百两金根五钱,炖猪肺服。(江西《中草药学》)
④治湿热黄疸,白浊:鲜百两金一至二两,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⑤治痢疾:鲜百两金根二两,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⑥治胃气痛:百两金根三钱,研末,开水冲服,每日二至三次。
⑦治肾炎水肿:鲜百两金根一两,童子鸡一只(去头、足、翼、内脏),水炖,食鸡服汤。
⑧治陈旧性腰痛:百两金根三钱,雪见草五钱,水煎,甜酒调服。
⑨治齿痛:百两金根五钱,水煎,频频含咽。(⑥方以下出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⑩治睾丸肿大坠痛:百两金根一至二两,荔枝核十四枚,酒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⑾治秃疮,疥癣:干百两金根皮为末,调茶油抹患处;或加水浓煎,洗患处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备注
同属植物矮茎朱砂根的根及根茎,在少数地区亦同等使用。参见"矮茎朱砂根"条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桉油
- 蟋蟀
- 胆汁
- 虾子花叶
- 益母草
- 白花菜
- 蛤蜊粉
- 西南菝葜
- 鸡子黄
- 峨眉黄芩
- 白药子
- 斩龙草
- 狗舌草根
- 高寒露珠草
- 糠谷老
- 邪蒿
- 百眼藤
- 甘紫菜
- 苦楝寄生
- 高粱根
- 白龙头
- 高山柏
- 柘树果实
- 珠儿参
- 白蜡树皮
- 锈毛络石
- 野黄麻
- 帚菌
- 大过路黄
- 鹅肠菜
- 野棕
- 白花鬼针草
- 红牛皮菜
- 栲栗果壳
- 狗肾
- 甘草节
- 龟胆汁
- 血经草
- 皱杓兰
- 狗筋蔓
- 鸡爪芹
- 鹅血
- 鹅掌上黄皮
- 白钩藤
- 苦连翘
- 子楝树叶
- 高粱泡叶
- 鲫鱼胆
- 马耳草
- 安徽小檗
- 白鹤藤根
- 甘遂
- 展枝唐松草
- 鸡子壳
- 鹌鹑
- 黄桷皮
- 中华莛子藨
- 鹅首马先蒿
- 蠵龟血
- 血盘草
- 瓜子藤
- 钩石斛
- 鳗鲡鱼血
- 黄断肠草
- 阿魏侧耳
- 狗牙花
- 白龙穿彩
- 百齿卫矛
- 白蘑
- 蛾眉石凤丹
- 糖芥
- 西藏角蒿
- 狗胆
- 八节毛
- 柞木
- 马甲子叶
- 矮卫矛
- 五指毛桃根
- 鸡脑
- 鸡血
- 百部
- 过路惊
- 榔榆茎
- 竹蠹虫
- 竹黄
- 竹蜂
- 龟甲
- 百灵草
- 苦竹茹
- 金铁锁
- 虾壳钱
- 鸡脚草乌
- 苦蘵果实
- 芜菁
- 象牙草
- 贵州卷柏
- 露蜂房
- 狗泡草
- 中华短肠蕨
- 乌木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