鹅肠菜
《中华本草》:鹅肠菜
拼音注音
é Chánɡ Cài
别名
脚皮菜、鸡肠菜、黑昆布、小海带、野海带、脚白菜、鹅蛋菜、簸箕菜、面筋菜、土海带、海带丝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萱藻科植物鹅肠菜的藻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ndarachne binghamiae J.Ag.采收和储藏:冬、春季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藻体暗褐色,幼体颜色较浅,一般高10-30(-50)cm,丛生,扁平,叶片状,宽2-4cm,有时可达6cm,中上部略宽大,顶端钝圆,成熟时顶端常腐蚀,叶基呈楔形。体外皮层为排列整齐的椭圆形细胞组成,内含色素体;内皮层细胞较大、脆壁较厚;髓部为厚壁分枝丝状体交织构成。成熟藻体自外皮层细胞长出众多配子囊,排列成栅状,肉眼可见配子囊群呈深褐色的成片斑块,分布于整个藻体。固着器小盘状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风浪不太大的内湾中、低潮带的岩石上。资源分布:我国东南沿海均有分布,浙江、台湾、福建、广东沿海较多。
形状
性状鉴别 藻体红褐色至灰褐色,皱缩扭曲成团。水浸展平后,呈扁平带状,绿褐色,长10-30cm,有的长达50cm,宽2-4cm,可达6cm,先端常腐溃残缺。藻体表面有时可见深褐色斑块状的配子囊群。固着器小盘状,柄短小。质坚韧,不易折断。气微腥,味咸。
化学成分
含十六烷酸(hexadecanoic acid),24-亚甲基胆甾醇(24-methylenecholesterol),D-甘露醇(D-mannitol),磷脂酰胆碱(phosphatidylcholine),及大褐马尾藻甾醇(saringosterol),24-甲基胆甾-5,25-二烯-3β-醇(24-methylcholesta-5,25-dien-3β-ol)。褐藻酸(alginic acid),粗蛋白,甘露醇(mannitol),钾,碘等。
性味
咸;寒
归经
肝;肺经
功能主治
清热化痰;软坚散结。主甲状腺肿;淋巴结肿;肺结核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
各家论述
《漳浦县志》:“鹅肠菜生海石中,长四、五寸,其薄如带,色黄。”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复叶披麻草根
- 瓶蕨
- 胖树根
- 藨寄生
- 大避债蛾
- 蓬莪术
- 粘毛鼠尾草果
- 砒霜
- 萍蓬草根
- 绢毛木姜子
- 大叶菜
- 鸭公藤
- 苦木叶
- 白活麻
- 叶上果根
- 水黄杨木
- 锡兰肉桂
- 野苏麻
- 牡丹花
- 野黄瓜
- 苎麻皮
- 雷丸
- 盐蛇
- 蒲黄
- 绿萼梅
- 乌药花
- 马蹄荷
- 珠果黄紫堇
- 枇杷叶露
- 关白附
- 狗齿
- 獐髓
- 海蕴
- 地钱
- 虫牙药
- 白石脂
- 铜罗伞
- 豌豆七根
- 樟脑
- 鳑魮鱼
- 贴骨散
- 梧桐
- 半边苏
- 三叶崖爬藤
- 藏荆芥
- 老鼠刺
- 小果倒地铃
- 地锦苋
- 薇籽
- 小花吊兰
- 白子菜
- 阔叶赤车使者
- 蓬子菜
- 红皮
- 地盘松球
- 草牡丹
- 蘽根
- 白茅根
- 云南红豆蔻
- 土贝母
- 野烟叶
- 红楠
- 木芙蓉
- 刺玫果
- 一枝蒿
- 合欢皮
- 栓皮栎
- 大黄茎
- 苏铁叶
- 含羞草根
- 火焰兰
- 野木瓜果
- 贝母兰
- 腊梅
- 毛野丁香叶
- 红牛尾七
- 有柄石韦
- 广东升麻
- 索骨丹
- 臭梧桐
- 水苦荬
- 列当
- 玉蜀黍根
- 黄荆
- 桃枝
- 天韭
- 岩豆根
- 胭木
- 石菖蒲花
- 神仙掌花
- 高粱
- 密陀僧
- 五色梅
- 灵砂
- 茶子心
- 豆列当
- 益母草
- 荜茇根
- 浮萍
- 盐肤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