鹅臎
《中华本草》:鹅臎
拼音注音
é Cuì
别名
鹅尾罂
英文名
Goose caudal meat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鸭科动物家鹅的尾肉(肉含尾脂腺)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nser cygnoides domestica Brisson采收和储藏:宰鹅时割取含尾脂腺的尾肉,除去羽毛,鲜用。
原形态
家鹅,体长约60-80cm。嘴扁阔,前额有肉瘤,雄者膨大,黄色或黑褐色。颈长。体躯宽壮,龙骨长,胸部丰满。尾短。羽毛白色或灰色。脚大有蹼,黄色或黑褐色。体躯站立时昂然挺立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水性好,善在水中生活。群性强,性很勇敢,喜斗遇人或其他动物时,常头向前下方伸,张开两翅用嘴喙击而无所顾忌。听觉灵敏,鸣声宏大,又好相应和。以青草、蔬菜、种籽、糠麸等植物 性为食。资源分布:以华东、华南地区饲养较多。一般饲养于河湖近旁。
化学成分
尾脂腺(又名尾腺或羽脂腺Uropygial gland)分泌一种含脂蜡的液体,其组成为:水分60.807%,固形物39.193%,蛋白质(protein)17.966%,乙醚(ether)溶出部分18.777%,溶性灰分(ash)0.371%,不溶性灰分0.336%,高级醇7.423%,油酸(oleic acid)5.648%,低级脂肪酸(fatty acid)0.373%,卵磷脂0.233%。乙醚溶出部分,主要为脂类(lipid);低级脂肪酸中有月桂酸(lauric acid)、肉豆蔻酸(myristic acid),分泌液的混合脂肪酸有左旋性,是一特点,已找到有四甲基癸酸(tetramethyldecanoic acid)及四甲基十一酸((一)2D,4D,6D,8D-tetramethylundecanoic acid)2种有枝链的脂肪酸。所含的高级醇(即蜡(wax))是重要成分,它的化学组成大约相当干 C10H38O4。此蜡曾被找出2种物质,分子量为242及256。
性味
辛;温
归经
脾;胃;肾经
功能主治
补肝。主《日华子》:“治聤耳及聋,纳之;亦疗手足皴。”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纳之。
各家论述
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盯耳及聋,纳之。亦疗手足皴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鹅臎
拼音注音
é Cuì
别名
鹅尾罂(《日华子本草》)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鸭科动物鹅的尾肉。
化学成分
尾脂腺(又名尾腺或羽脂腺)分泌一种含脂蜡的液体,其组成为:水分60.807%,固形物39.193%,蛋白质17.966%,乙醚溶出部分18.777%、溶性灰分0.371%,不溶性灰分0.336%,高级醇7.423%,油酸5.848%,低级脂肪酸0.373%,卵磷脂0.233%。乙醚溶出部分,主要为脂类;低级脂肪酸中有月桂酸、肉豆蔻酸。分泌液的混合脂肪酸有左旋性,是一特点,已找到有四甲基癸酸及四甲基十一酸两种有枝链的脂肪酸。
功能主治
《日华子本草》:"治聤耳及聋,纳之。亦疗手足皴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枇杷叶
- 地榆
- 复羽叶栾树
- 樟树皮
- 白鹇
- 定草根
- 枣核
- 线叶蚤缀根
- 猫爪草
- 土马鬃
- 新疆延胡索
- 韭根
- 苦豆根
- 断肠草
- 花红叶
- 冬瓜子
- 凤尾兰
- 大戟
- 三张叶
- 鸬鹚翅羽
- 羊皮
- 大金发藓
- 红石耳
- 罗伞草
- 庵闾
- 绢毛菊
- 碎米荠
- 土人参
- 十萼茄
- 芭茅
- 变叶美登木
- 交连假瘤蕨
- 黄瓦韦
- 大金香炉
- 贴骨散
- 甘松
- 平贝母
- 半拉子
- 鲻鱼
- 瘦风轮
- 翻背白草
- 鲤鱼
- 九翅豆蔻
- 野靛
- 多蒴曲尾藓
- 狗头骨
- 小旋花
- 肿柄菊叶
- 山棯子
- 凤仙花
- 鸡血莲
- 梗通草
- 宁油麻藤
- 虎头兰
- 甜地丁
- 黑石耳
- 南方六道木
- 独脚柑
- 纤毛婆婆纳
- 水松皮
- 喜马拉雅米口袋
- 定心散
- 山牛毛毡
- 甘蓝
- 山葡萄
- 黄海葵
- 卷毛耳草
- 松木皮
- 野草香
- 沙塘木
- 赤茯苓
- 大红袍
- 胆木
- 蓼大青叶
- 可爱花
- 灯台菜
- 多头风轮菜
- 细齿叶柃
- 峨参
- 蚌粉
- 越王余筭
- 杉木
- 马交儿
- 刺楸
- 大杜鹃
- 蚺蛇肉
- 石头菜
- 大香附子
- 绿珊瑚
- 水杨根
- 多穗石柯茎
- 山稔叶
- 硬质早熟禾
- 节节花
- 苏铁根
- 猬胆
- 四大天王
- 大木通
- 木瓜枝
- 莱菔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