鹅臎
《中华本草》:鹅臎
拼音注音
é Cuì
别名
鹅尾罂
英文名
Goose caudal meat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鸭科动物家鹅的尾肉(肉含尾脂腺)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nser cygnoides domestica Brisson采收和储藏:宰鹅时割取含尾脂腺的尾肉,除去羽毛,鲜用。
原形态
家鹅,体长约60-80cm。嘴扁阔,前额有肉瘤,雄者膨大,黄色或黑褐色。颈长。体躯宽壮,龙骨长,胸部丰满。尾短。羽毛白色或灰色。脚大有蹼,黄色或黑褐色。体躯站立时昂然挺立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水性好,善在水中生活。群性强,性很勇敢,喜斗遇人或其他动物时,常头向前下方伸,张开两翅用嘴喙击而无所顾忌。听觉灵敏,鸣声宏大,又好相应和。以青草、蔬菜、种籽、糠麸等植物 性为食。资源分布:以华东、华南地区饲养较多。一般饲养于河湖近旁。
化学成分
尾脂腺(又名尾腺或羽脂腺Uropygial gland)分泌一种含脂蜡的液体,其组成为:水分60.807%,固形物39.193%,蛋白质(protein)17.966%,乙醚(ether)溶出部分18.777%,溶性灰分(ash)0.371%,不溶性灰分0.336%,高级醇7.423%,油酸(oleic acid)5.648%,低级脂肪酸(fatty acid)0.373%,卵磷脂0.233%。乙醚溶出部分,主要为脂类(lipid);低级脂肪酸中有月桂酸(lauric acid)、肉豆蔻酸(myristic acid),分泌液的混合脂肪酸有左旋性,是一特点,已找到有四甲基癸酸(tetramethyldecanoic acid)及四甲基十一酸((一)2D,4D,6D,8D-tetramethylundecanoic acid)2种有枝链的脂肪酸。所含的高级醇(即蜡(wax))是重要成分,它的化学组成大约相当干 C10H38O4。此蜡曾被找出2种物质,分子量为242及256。
性味
辛;温
归经
脾;胃;肾经
功能主治
补肝。主《日华子》:“治聤耳及聋,纳之;亦疗手足皴。”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纳之。
各家论述
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盯耳及聋,纳之。亦疗手足皴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鹅臎
拼音注音
é Cuì
别名
鹅尾罂(《日华子本草》)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鸭科动物鹅的尾肉。
化学成分
尾脂腺(又名尾腺或羽脂腺)分泌一种含脂蜡的液体,其组成为:水分60.807%,固形物39.193%,蛋白质17.966%,乙醚溶出部分18.777%、溶性灰分0.371%,不溶性灰分0.336%,高级醇7.423%,油酸5.848%,低级脂肪酸0.373%,卵磷脂0.233%。乙醚溶出部分,主要为脂类;低级脂肪酸中有月桂酸、肉豆蔻酸。分泌液的混合脂肪酸有左旋性,是一特点,已找到有四甲基癸酸及四甲基十一酸两种有枝链的脂肪酸。
功能主治
《日华子本草》:"治聤耳及聋,纳之。亦疗手足皴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滇崖爬藤
- 滇茵陈
- 滇车前
- 五代同堂根
- 峨屏草
- 滇杠柳
- 灯心草
- 五谷虫
- 凤尾铁角蕨
- 乌鸡骟
- 卫矛
- 灯笼草
- 峨眉黄芩
- 乌当归
- 滇常山
- 凤仙根
- 凤尾七
- 灯笼泡
- 乌蔹莓五加
- 鹅掌上黄皮
- 鹅血
- 万年松
- 五蕊梅
- 滇丁香
- 鹅首马先蒿
- 滇高良姜
- 匐地风毛菊
- 扶桑根
- 蜂蝇
- 饭团藤
- 人尿
- 蜂蜡
- 瑞香狼毒
- 长叶山芝麻
- 鳖卵
- 蜂毒
- 绒白乳菇
- 蓖麻蚕
- 败毒草
- 霸王根
- 鼻烟
- 风藤
- 飞蛾七
- 忍冬藤
- 长梗郁李
- 人参子
- 荜茇
- 贝母兰
- 肥猪草
- 蝮蛇
- 风叶藤
- 肉珊瑚
- 软骨藻
- 叶上花
- 乌脚枪
- 乌骨藤
- 灯笼果
- 毒芹
- 滇藁本
- 灯心草根
- 独叶一枝枪
- 五气朝阳草
- 乌龙摆尾
- 峨嵋耳蕨
- 乌尼参
- 威灵菊
- 鹅涎
- 鹅肠草
- 滇白芷
- 乳腐
- 贝子
- 人面子
- 大狼把草
- 人面子叶
- 薄荷脑
- 醋
- 醋栗
- 背花疮
- 黔羊蹄甲
- 豹子眼睛果
- 长筒马先蒿
- 人参须
- 苞蔷薇根
- 鲱鱼籽
- 鲂鱼
- 齿缘钻地风
- 大叶井口边草
- 芭蕉子
- 绒毛诃子
- 大叶排草
- 风兰
- 长白假水晶兰
- 五瓣寄生
- 凤尾参
- 山慈姑花
- 耳草
- 威灵仙
- 灯笼婆婆纳
- 吴茱萸
- 匐地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