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芷叶
《中华本草》:白芷叶
拼音注音
Bái Zhǐ Yè
别名
莴麻
英文名
leaf of Dahurian Angelica, leaf of Eumenol Angelica, leaf of Taiwan Angelica
出处
出自《别录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伞形科植杭白芷和祁白芷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ngelica dahurica (Fisch. Ex Hoffm.) Benth.Et Hook. F. Ex Franch. Et Sav., A. Anomala Lallem., A.taiwaniana Boiss.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季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1.多年生高大草本,高1-1.5m。根长圆锥形,上部近方形,表面灰棕色,有多数较大的皮孔样横向突起,略排列成数纵行,质硬,较重,断面白色,粉性大。茎及叶鞘多为黄绿色。基生叶一回羽状分裂,有长柄,叶柄下部有管状抱茎、边缘膜质的叶鞘;茎上部叶二至三回羽状分裂,叶片轮廓国卵形至三角形,长15-30cm,宽10-25cm,叶柄下部为囊状膨大的膜质叶鞘,无毛或稀有毛,常带紫色;末回裂片长圆形,卵形或线状披针形,多无柄,长2.5--6cm,宽1-2.5cm,急尖,边缘有不规则的白色软骨质粗锯齿,具短尖头,基部两则常不等大,沿叶轴下延成翅状;花序下方的叶简化成无吉的、显着膨大的囊状叶鞘,外面无毛。复伞形花序顶生或腋生,直径10-30cm,花序梗长5-20cm,花序梗、伞辐和花柄均有短糙毛;伞辐18-40;总苞片1-2,通常缺;小总苞片5-10枚,线状披针形,膜质;花白色;花瓣倒卵形,先端内曲成凹头状;花柱比短圆锥状的花柱基长2倍。果实长圆形至卵圆形,黄棕色,有时带紫色,长4-7mm,宽4-6mm,无毛,背棱扁,厚而钝圆,远较棱槽中有油管1,合生面有油管2。花期7-8月,果期8-9月。2.祁白芷本种的植物形态与杭白芷基本一致。区别点在于:根圆锥形,表面灰黄色至黄棕以,皮孔样的横向突起散生,断面灰白色,粉性略差,油性较大。栽培于河北、湖南等地北方地区。
性味
味辛;性平
功能主治
祛风解毒。主瘾疹;丹毒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煎汤洗;或研粉扑。
各家论述
《纲目》:浴丹毒、瘾疹风疮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白芷叶
拼音注音
Bái Zhǐ Yè
别名
蒚麻(《别录》)。
出处
《别录》
来源
为伞形科植物兴安白芷或川白芷或杭白芷的叶片。
功能主治
《纲目》:"浴丹毒、瘾疹风疮。"
复方
①治风瘙隐轸:白芷根、叶煮汁洗之。(《千金方》)
②治小儿身热:白芷根苗、苦参等分。为粗散,用清浆水煎,更入盐少许,以浴儿,浴毕用粉粉之。(《千金方》除热汤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野花生
- 半圆盖阴石蕨
- 野菊
- 白背叶(峨嵋山胡椒)
- 扁担藤
- 野茉莉
- 樟树叶
- 樟梨
- 半把伞
- 斑竹花
- 银锁匙
- 白地紫菀
- 风箱树花
- 银老梅
- 鱼油
- 波缘假瘤蕨
- 不灰木
- 白枪杆根
- 白猪鼻孔
- 巴豆树根
- 柄马勃
- 银白杨叶
- 巴豆壳
- 野油麻
- 野颠茄
- 野麦子
- 冰草根
- 鸭胆子
- 巴旦杏仁
- 白花果
- 野香茅
- 银叶柳
- 香柏
- 朝天罐
- 雉
- 白克马叶
- 白杨叶
- 白活麻
- 白猪母菜
- 白芍
- 白云花根
- 白术
- 斑地锦
- 野鸦椿皮
- 鸭脚罗伞
- 野鸦椿
- 白山苔
- 白扁豆皮
- 银灰旋花
- 白牛膝
- 野葡萄根
- 野马蹄草
- 鸳鸯
- 白叶刺根
- 野鸡草
- 白淋草
- 白花甜蜜蜜
- 桃儿七果
- 越西川木香
- 红背桂
- 白云瓜叶
- 白果紫草
- 野靛
- 乌鳢
- 白柳
- 白八角莲
- 辐射石豆兰
- 鸭涎
- 杯苋
- 杯苋根
- 白榄根
- 鱼串草
- 斑叶兰根
- 白山蓼
- 白皮柯
- 白粉蝶
- 银耳
- 白果根
- 白梅
- 棕榈子
- 橙耳
- 白杨树皮
- 拔毒草
- 白千层叶
- 大叶桉果
- 白木
- 白杨树
- 鹰嘴爪
- 樟树根
- 野樱桃根
- 扁藤叶
- 柏脂
- 阳桃根
- 百舌鸟
- 酸石榴
- 白松塔
- 巴茅果
- 白刺花叶
- 鱼脑石
- 鱼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