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竹沥
《中华本草》:苦竹沥
拼音注音
Kǔ Zhú Lì
英文名
juice of Bitter Bamboo
出处
出自《名医别录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苦竹的茎秆经火烤后流出的液汁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leioblastus amarus (Keng ) Keng f.(Arundinaria amara Keng)
原形态
苦竹 植株呈小乔木或灌木状。竿直立,高3-5m,粗1.5-2cm,竿壁厚约6mm。幼竿淡绿色,具白粉,老时绿黄色,被灰白色粉斑;竿散生或丛生,圆筒形,竿环很隆起;每节有3-7分枝,但在每分枝一侧的节间下部1/4处稍平,鞘环有1圈褐色箨鞘基部残留物,箨鞘厚纸质和革质,绿色,无或有细小的紫色斑点,有棕色或白色小刺毛,基部与竿相连处较密,内面光滑而有光泽,边缘密被金黄色的纤毛;箨耳很小,深褐色,有直立棕色繸毛;箨舌截平,长1-2mm,边缘密生纤毛;箨叶细长披针形,幼时绿色,多脉,无显着的中脉;叶鞘无毛,有横脉;叶舌质坚硬,截平,长0.5-2mm:叶片披针形,长8-20cm,宽5-28cm,质坚韧,表面深绿色,背面淡绿色,有微毛,尤以基部为甚;叶柄长2-7mm。花枝基部有苍片,花序分技与小穗柄略扁平,常呈波状曲折,小穗绿色,小穗有8-12,小花,长4-6cm,绿色或淡紫色,小穗轴间长4-5mm,在杯状顶端有纤毛;颖3-5,有锐尖头,边缘有纤毛;外稃被外形,近革质,有横脉,边缘粗糙,内稃背部2脊间有沟纹,鳞被3,后方1片长于前方2片;雄蕊3,有细长而互相分离的花丝,花药黄色,药隔不伸出;花柱1,柱头3,羽毛状。颖果长圆形。花期4-5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向阳山坡或平原,多为栽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苦;寒
炮制
详竹沥条。
功能主治
清火;解毒利窍。主目赤;牙痛;口疮
用法用量
内服:冲服,30-60g;或入丸剂。外用:适量,点眼或揩牙。
各家论述
1.《名医别录》:疗口疮目痛,明目,利九窍。2.《药性论》:治眼赤。3.《日华子本草》:苦竹作沥,功用与淡竹同。4.《本草纲目》:治牙疼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苦竹沥
拼音注音
Kǔ Zhú Lì
出处
《别录》
来源
为禾本科植物苦竹的茎秆,用火烤灼时流出的液汁。
制法
详"竹沥"条。
功能主治
清火消痰,明目利窍。
①《别录》:"疗口疮目痛,明目,利九窍。"
②《药性论》:"治眼赤。"
③《日华子本草》:"苦竹作沥,功用与淡竹同。"
④《纲目》:"治牙疼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冲服,1~2两;或入丸剂。外用:点眼或揩牙。
复方
①治目赤眦痛如刺,不得开,肝实热所致,或生障翳:苦竹沥五合,黄连二分,绵裹入竹沥内,浸一宿,以点目中,数度令热泪出。(《悔师集验方》)
②卒齿痛:苦竹烧一头,一头得汁,多揩齿上。(《姚僧坦集验方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五指毛桃果
- 六轴子
- 苦芥
- 乌奴龙胆
- 乌苏里黄芩
- 扛板归
- 昆布
- 昆明鸡脚黄连
- 苦壶卢子
- 乌榄叶
- 柃木
- 五倍子
- 狼尾巴花
- 苦豆根
- 乌口树
- 李根皮
- 苦果
- 瓮菜癀
- 柯树皮
- 苦木叶
- 万寿菊花
- 苦甘草
- 库页悬钩子
- 苦糖果
- 炉甘果
- 库页悬钩子根
- 苦壶卢蔓
- 苦瓜叶
- 苦白蹄
- 苦蓢树
- 苦蘵
- 芜荑酱
- 万年蒿
- 苦良姜
- 万年青
- 冷饭果
- 苦天茄
- 乌柳
- 昆明堵喇
- 苦竹茹
- 捆仙丝
- 了哥利
- 乌木屑
- 苦木
- 苦楝皮
- 乌龟
- 五叶薯
- 苦地胆根
- 苦菜
- 吴萸叶五加
- 乌鸡骟
- 空心莲子草
- 糠谷老
- 丽子藤
- 苦连翘
- 乱草
- 万年松
- 空心泡
- 万年柏
- 无花果叶
- 棱萼母草
- 乌龙摆尾
- 苦竹笋
- 乌尼参
- 吴茱萸
- 望江青
- 乌骨藤
- 空心木
- 苦葵鸦葱
- 栗子
- 五味子
- 油茶花
- 土一枝蒿
- 空柄假牛肝
- 猪牙皂
- 百味参
- 鹿茸
- 竹林消
- 撒发
- 树锦鸡儿
- 楤叶悬钩子
- 松寄生
- 松树梢
- 松笔头
- 松节
- 松萝
- 松蕈
- 树头发
- 树花
- 松叶防风叶
- 松叶防风花
- 松打七
- 松树皮
- 松根
- 松橄榄
- 松节油
- 松针
- 柿
- 树乌蝇羽
- 楤木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