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竹沥
《中华本草》:苦竹沥
拼音注音
Kǔ Zhú Lì
英文名
juice of Bitter Bamboo
出处
出自《名医别录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苦竹的茎秆经火烤后流出的液汁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leioblastus amarus (Keng ) Keng f.(Arundinaria amara Keng)
原形态
苦竹 植株呈小乔木或灌木状。竿直立,高3-5m,粗1.5-2cm,竿壁厚约6mm。幼竿淡绿色,具白粉,老时绿黄色,被灰白色粉斑;竿散生或丛生,圆筒形,竿环很隆起;每节有3-7分枝,但在每分枝一侧的节间下部1/4处稍平,鞘环有1圈褐色箨鞘基部残留物,箨鞘厚纸质和革质,绿色,无或有细小的紫色斑点,有棕色或白色小刺毛,基部与竿相连处较密,内面光滑而有光泽,边缘密被金黄色的纤毛;箨耳很小,深褐色,有直立棕色繸毛;箨舌截平,长1-2mm,边缘密生纤毛;箨叶细长披针形,幼时绿色,多脉,无显着的中脉;叶鞘无毛,有横脉;叶舌质坚硬,截平,长0.5-2mm:叶片披针形,长8-20cm,宽5-28cm,质坚韧,表面深绿色,背面淡绿色,有微毛,尤以基部为甚;叶柄长2-7mm。花枝基部有苍片,花序分技与小穗柄略扁平,常呈波状曲折,小穗绿色,小穗有8-12,小花,长4-6cm,绿色或淡紫色,小穗轴间长4-5mm,在杯状顶端有纤毛;颖3-5,有锐尖头,边缘有纤毛;外稃被外形,近革质,有横脉,边缘粗糙,内稃背部2脊间有沟纹,鳞被3,后方1片长于前方2片;雄蕊3,有细长而互相分离的花丝,花药黄色,药隔不伸出;花柱1,柱头3,羽毛状。颖果长圆形。花期4-5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向阳山坡或平原,多为栽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苦;寒
炮制
详竹沥条。
功能主治
清火;解毒利窍。主目赤;牙痛;口疮
用法用量
内服:冲服,30-60g;或入丸剂。外用:适量,点眼或揩牙。
各家论述
1.《名医别录》:疗口疮目痛,明目,利九窍。2.《药性论》:治眼赤。3.《日华子本草》:苦竹作沥,功用与淡竹同。4.《本草纲目》:治牙疼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苦竹沥
拼音注音
Kǔ Zhú Lì
出处
《别录》
来源
为禾本科植物苦竹的茎秆,用火烤灼时流出的液汁。
制法
详"竹沥"条。
功能主治
清火消痰,明目利窍。
①《别录》:"疗口疮目痛,明目,利九窍。"
②《药性论》:"治眼赤。"
③《日华子本草》:"苦竹作沥,功用与淡竹同。"
④《纲目》:"治牙疼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冲服,1~2两;或入丸剂。外用:点眼或揩牙。
复方
①治目赤眦痛如刺,不得开,肝实热所致,或生障翳:苦竹沥五合,黄连二分,绵裹入竹沥内,浸一宿,以点目中,数度令热泪出。(《悔师集验方》)
②卒齿痛:苦竹烧一头,一头得汁,多揩齿上。(《姚僧坦集验方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葡萄叶秋海棠
- 蕨萁
- 菊三七
- 绵三七
- 黑大艽
- 屏风草
- 鹿皮
- 吉龙草
- 鹿蹄根
- 金发草
- 贵州追风散
- 海带根
- 漂摇豆
- 马蹄细辛
- 蜂窝草
- 石榕
- 矮脚苦蒿
- 一品红
- 百部
- 柱果木榄叶
- 驴肉
- 苏木蓝
- 石芥菜
- 风藤
- 叶上珠根
- 紫金砂
- 骨节草
- 青竹标
- 香石藤
- 稻芽
- 香港四照花果
- 朴树皮
- 土玉桂
- 莕菜
- 鹿角芦荟
- 牛奶莓
- 赖草
- 华山矾根
- 鲎
- 太白参
- 牛心果
- 漆大姑根
- 兴安升麻
- 鸡翎草
- 毛蕨根
- 草灵脂
- 长春花
- 大树跌打
- 荠宁
- 山藤藤果
- 红刺藤
- 匍匐滨藜
- 铁脚草
- 青礞石
- 笔筒草
- 干姜
- 风花菜
- 蟑螂
- 江珧柱
- 长白鱼鳞松
- 旱冬瓜
- 柑
- 牛奶菜
- 东莨菪
- 獭肝
- 白子菜
- 桑白皮
- 闹狗药
- 血榧
- 杏子
- 槟榔
- 三叶铜钱草
- 多花八角莲
- 鹅绒藤
- 斑鸠菊
- 铁骨银参
- 仙鹤草根芽
- 樟木子
- 铁筷子
- 骨螺
- 三叶金锦香
- 丝瓜
- 三加
- 丝绵
- 三头灯心草
- 三裂叶犁头尖
- 丝瓜皮
- 丝茅七
- 三匹叶
- 丝瓜蒂
- 丝瓜叶
- 三出叶委陵菜
- 丝瓜花
- 丝绵木
- 十姊妹
- 三叉苦
- 丝瓜络
- 药芹菜根
- 丝瓜根
- 丝带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