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叶菜
《中华本草》:竹叶菜
拼音注音
Zhú Yè Cài
别名
鸭菜、鹅冠草
英文名
Herb of Bengal Dayflower
出处
出自《福建民间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鸭跖草科植物四孔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yanotis cristata(L.)D.Don [Commelina cristata L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 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饭包草,柔弱匍匐草本。分枝近直立,幼时有1列柔毛,渐变无毛。叶互生;叶片狭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,稀卵形,长2-6.5cm,宽1-1.5cm,先端钝或急尖,基部下延成鞘状,全缘,具长缘毛或近无毛,上面无毛,下面被硬毛。聚伞花序大型,呈半圆形,明显的鸡冠状,通常顶生,少数腋生;总花梗长1-7cm;总苞片近叶状,阔披针形,长25cm,宽7-10mm,边缘具睫毛;苞片镰刀状披针形,2-10片排成覆瓦状,2列,长1-1.5cm,宽约6mm,边缘具缘毛;萼片3,披针形,分离,长约5mm,背面具龙骨状突起,上部被疏柔毛;花瓣3,蓝色,膜质,倒卵状长圆形,长约5mm;雄蕊6,全育,花丝上部具毛;子房近圆柱形,3室,长约1mm,先端具疏毛。蒴果近球形,长约2.5mm,先端具疏毛或近无毛。种子每室2颗,褐黑色,长立方形,先端有4个极小窝孔。花期6-8月,果期9-12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地海拔300-2750m的山坡、荒地、岩石向阳处或混交林下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功能主治
清热;解毒;止务。主疮痈肿毒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;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福建中草药》:清热解毒,利水消肿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竹叶菜
拼音注音
Zhú Yè Cài
别名
马耳草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,竹菜、竹仔菜、竹竹菜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,火柴头(《苏南种子植物》),千日晒、大叶兰花竹仔草(《福建中草药》)。
出处
《福建民间草药》
来源
为鸭跖草科植物饭包草的全草。
原形态
匍匐、多年生草本,或茎上部上举,多少被毛,节上生根。叶草质;椭圆状卵形,长3~7厘米,宽1.5~4厘米,先端钝或短尖,基部急剧收缩而成一阔柄,鞘和叶柄被疏长毛。佛焰毡与上部叶对生,或2~4个聚生,有极短的柄,漏斗形而压扁,长和宽约8~14毫米,淡绿色,被疏毛;花蓝色,每一毡内数朵;萼片3,膜质;花瓣3,长3~4毫米。蒴果膜质,长4~5毫米,有种子5颗,粗糙。花期夏、秋。
生境分布
生于阴湿地或林下。分布华东及长江流域以南各地。
性味
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"苦,寒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《福建中草药》:"清热解毒,利水消肿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2两;或捣汁。外用:捣敷。
复方
①治小便不通,淋沥作痛:竹叶菜一至二两,酌加水煎,可代茶常饮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②治赤痢:鲜饭包草二至三两,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③治疔疮肿毒,红肿疼痛:竹叶菜一握,以冷开水洗净,和冬蜜捣匀敷贴,口换二次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④治蛇伤:鲜竹叶菜,以冷开水洗净,捣烂绞汁冷服,渣敷伤部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紫弹树
- 紫燕草
- 矮茎朱砂根
- 紫茉莉根
- 祖司麻
- 竹(鼠留)肉
- 凹瓦韦
- 矮杨梅皮
- 泽泻
- 炙甘草
- 紫草茸
- 猪蹄甲
- 抓地龙
- 柘耳
- 粘毛黄花稔
- 粘毛鼠尾草
- 紫弹树叶
- 紫茉莉叶
- 紫茎
- 紫薇
- 猪肚木
- 制何首乌
- 制川乌
- 朱唇
- 朱砂草
- 竹节人参叶
- 紫杉
- 泽泻实
- 猪屎豆
- 紫荆木
- 猪毛菜
- 猪肚子
- 猪肝
- 珠芽半枝
- 砧草
- 竹叶艾
- 斩木橿子
- 朱顶红
- 竹节菜
- 柞蚕蛹
- 山狸子肉
- 无尾果
- 暗紫贝母
- 沼泽念珠藻
- 浙樟
- 獐肉
- 獐髓
- 珠果黄紫堇
- 棕榈
- 樟
- 紫苏梗
- 痄腮树
- 中南星
- 总序绿绒蒿
- 枣槟榔
- 棕榈子
- 紫苏
- 猪毛蕨
- 砖子苗
- 斩龙剑
- 樟树根
- 樟梨
- 沼地马先蒿
- 紫藤
- 总状土木香
- 斩妖剑
- 竹菌
- 竹鱼
- 柘木白皮
- 女贞叶
- 紫桔梗
- 紫珠
- 紫芝
- 中间骨牌蕨
- 张公鱼
- 安息香
- 梓木
- 艾纳香根
- 竹鸡
- 樟脑
- 大叶黄杨根
- 紫金牛
- 掌叶榕
- 樟梨子
- 浙江铃子香
- 紫菜
- 猪耳掌
- 紫金沙
- 瘴气藤
- 掌羽凤尾蕨
- 毛菊苣
- 水蛭
- 蘘草
- 罗汉果根
- 高脚落山箕根
- 覆盆子
- 长圆叶梾木枝叶
- 对节叶
- 裂果卫矛
- 南方红豆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