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叶山黄麻
《中华本草》:光叶山黄麻
拼音注音
Guānɡ Yè Shān Huánɡ Má
别名
硬壳朗、滑朗树
出处
出自《贵州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榆科植物光叶山黄麻的根皮全株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rema cannabina Lour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灌木或小乔木。当年生枝呈锈褐色或红褐色。叶互生;叶柄长3-9mm;托叶早落;叶片卵形、卵状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,长4-12cm,宽1.5-5cm,先端尾状渐尖,基部楔形,上面平滑、无毛,稀微粗糙,下面通常无毛,稀有疏毛,边缘具锯齿;具明显3出脉,侧脉3-4对。聚伞花序常成腋生;花梗和花被片多少被毛或无毛。花萼无毛;雄花长约1mm,雌花长约2mm。核果卵圆形或近球形,具短柄,长约3mm,无毛。花期5-7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向阳山坡、干燥的山谷、旷地或灌木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渐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等地。
性味
甘;淡;性微寒;
功能主治
利水;解毒;活血祛瘀。主水泻;流感;毒蛇咬伤;筋骨折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捣烂炒熟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光叶山黄麻
拼音注音
Guānɡ Yè Shān Huánɡ Má
别名
硬壳朗、滑朗树
出处
《贵州草药》
来源
为榆科植物光叶山黄麻的根皮。夏、秋采收。
原形态
灌木,高1~2米。小枝纤弱,被短而小的粗毛。叶互生;薄纸质;卵状披针形,长5~8厘米,宽1.5~3厘米,先端尾状长尖,基部圆形,边缘有锯齿,基出脉3条,上面无毛,略粗糙,下面通常无毛,稀有疏毛;叶柄长6~10毫米,被毛。花单性;聚伞花序腋生,有花2~3朵,与叶柄等长或略短;小花长不及1厘米,花柄有短毛;无花瓣;萼片5,直立;子房无柄,1室,柱头2.略扁,长约3毫米,红色;核有皱纹。花期3月。果期10~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野路边或沟旁。分布贵州、广西、广东、江西、台湾等地。
性味
性平,甘微酸。
功能主治
健脾利水,化瘀生新。
复方
①治水泻:硬壳朗一两,煨水服。
②接骨:硬壳朗、月季花根各等分,捣绒,炒热包敷患处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覆盆子叶
- 糕菜
- 滇山茶
- 关公须
- 白饭树
- 东方狗脊
- 倒吊笔
- 狗狗秧
- 风寒草
- 杜梨
- 滇列当
- 野苏麻
- 虎肉
- 银牙莲
- 丁癸草根
- 丁香罗勒
- 狗屎花根
- 花脸细辛
- 点头菊
- 倒挂金钩
- 杜鹃
- 岗柃叶
- 大苞芹
- 白铃子
- 光刺长突球
- 滇茜草
- 白辣蓼
- 当归藤
- 冬菇
- 荷叶金钱
- 白茅针
- 大苞叶千斤拔叶
- 百蕊草根
- 百部还魂
- 光头稗子
- 滇白药子
- 白补药
- 风箱树花
- 冬葵果
- 滇丹参
- 光杆琼
- 光石韦
- 滇常山花
- 荭草花
- 虎耳草
- 银老梅
- 鱼油
- 弹裂碎米荠
- 光棍草
- 荷蒂
- 大芒萁
- 野马肉
- 大金刀
- 阴地蕨
- 对对参
- 倒插花
- 瓜馥木
- 冻青叶
- 淡竹壳
- 关苍术
- 古钮菜
- 蔊菜
- 白蔹子
- 覆盆子根
- 大肺筋草
- 虎头蕉
- 白车轴草
- 野鸦椿皮
- 白鸭肉
- 对叶油麻叶
- 倒根野苏
- 大枣
- 大活
- 关白附子
- 白苏叶
- 野颠茄
- 野麦子
- 丁香树皮
- 兜冠黄共享
- 饭团根
- 花皮胶藤
- 虎杖叶
- 野香茅
- 大金牛草
- 稗米
- 待宵草
- 狗齿
- 鸭胆子
- 葛粉
- 大狼把草
- 虎石头
- 白颖苔草
- 银白杨叶
- 熊蕨根
- 狗心
- 鱼肠草
- 甘肃棘豆
- 鸭脚罗伞
- 鸳鸯
- 大风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