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蕴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:海蕴
拼音注音
Hǎi Yùn
别名
滑溜菜
英文名
Algae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1.《本草拾遗》:海蕴,生大海中。细叶如马尾,似海藻而短也。2.《纲目》:海蕴,温、乱丝也,其叶似之,故名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海蕴科植物海蕴的藻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Nemacystus decipiens(Sur.)Kuck.[Mesogloea decipiens Sur.;Cladosiphon decipiens(Sur.)Okam.]
原形态
藻体丝状线形,极粘滑,浅褐色或黄绿色;成体逐渐变为黄褐色或暗褐色,高10-15(-30)cm或更长。质柔软,极粘滑,稍中空,枝近互生,具不规则二叉式小分枝。髓部细胞长椭圆形,宽50-80μm,长100-150μm,排列疏松。皮层由单列或略分枝的同化丝组成,略弯曲,通常由10-15个细胞组成。基部常长出无色的毛。繁殖时由同化丝转化而成单室孢子囊,椭圆形或倒卵圆形;多室孢子囊线形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平静的内湾、低潮线下。常缠绕附着在马尾藻属的多种藻体上。资源分布:我国沿海均有分布。
形状
性状鉴别 藻体卷曲成团,黑褐色至灰黄绿色。水浸展平后呈线形,长8-25cm,枝近互生,呈不规则二叉式分枝。柔软而粘滑。质脆易碎,断面常中空。气微腥,味咸。
化学成分
含类胡萝卜素(carotenoid),α,β-胡萝卜素(carotene),β-玉蜀黍胡萝卜素(β-zeacarpteme),海胆烯酮(echinenone),岩藻黄质(fucoxanthin),鲶鱼黄质(parasiloxanthin),7,8-二氢鲶鱼黄质(7,8-dihydroparasiloxanthin),硫酸多糖(sulfated polysaccharide),多种有机酸。
药理作用
将人免疫缺陷型病毒(HIV)用海蕴多糖50-100μg/ml于0℃处理2h,然后再与MT-4淋巴细胞一起培养3d,该淋巴细胞即呈抗原阴性。其机制是海蕴多糖 抑制了反转录酶活性。
性味
咸;寒;无毒
归经
肝;肺经
功能主治
消痰软坚;利水消肿。主瘿瘤;甲状腺肿;喉炎;支气管炎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。
各家论述
《本草拾遗》:主瘿瘤结气在喉间,下水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
《*辞典》:海蕴
拼音注音
Hǎi Yùn
出处
《本草拾遗》
来源
为海蕴科植物海蕴的藻体。
原形态
藻体丝状粘滑,浅褐色至黄绿色,由丝状体组成的假膜体,外形呈圆柱形,常中空,具有不规则的二叉式小分枝,体高8~30厘米或更长,基部固着器为盘状。单室孢子囊椭圆形或倒卵圆形,多室子囊线形。
附着在其它低潮线附近的藻体上,多数附着在绳藻或海蒿子的藻体上。
生境分布
分布辽宁、山东、广东等地沿海。
性味
《本草拾遗》:"咸,寒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《本草拾遗》:"主瘿瘤结气在喉间,下水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.5~3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蓝猪耳
- 水杨木白皮
- 山里红
- 杉木
- 手掌参
- 杉木节
- 猴接骨草
- 山油麻
- 湖北贝母
- 红丹参
- 猴樟果
- 对叶草
- 莲衣
- 山货榔
- 松蒿
- 黑三棱
- 野苦梨根
- 女儿茶
- 多刺绿绒蒿
- 昙花
- 了哥王子
- 鲨鱼胎
- 冬葵子
- 草香附
- 枫寄生
- 野山楂
- 番石榴
- 大铜钱菜
- 草灵仙
- 柠檬
- 南瓜须
- 奶浆木
- 赛莨菪
- 酸角
- 酸叶胶藤
- 酸果藤
- 芋梗
- 顶果膜蕨
- 复羽叶栾树
- 威灵菊
- 黄颔蛇骨
- 酸模
- 酸浆菜
- 蛇退步
- 丁香蓼
- 滇茵陈
- 挪挪果
- 赛番红花
- 百味参
- 东北延胡索
- 灰钉
- 芦莉草叶
- 楠木
- 东方荚果蕨
- 刀豆壳
- 狼把草根
- 羊蹄实
- 红花点地梅
- 豆腐渣果根
- 东风橘
- 兔骨
- 红背叶
- 大金钱草
- 大麦秸
- 檀香
- 五指山参
- 南方红豆杉
- 大蝎子草
- 冬瓜藤
- 将军树
- 南瓜
- 橘红珠
- 楝叶
- 假苦瓜
- 蓝花茶
- 红毛七
- 柠条根
- 带叶报春花
- 毒蛆草
- 黑骨头
- 豆叶七
- 广香藤
- 独行千里
- 短齿楼梯草
- 短柄南蛇藤茎叶
- 女菀
- 伏毛苎麻
- 杜香
- 楠材
- 南赤瓟
- 扭鞘香茅
- 柠鸡儿
- 山椒草
- 凌霄花
- 狗毛草
- 鸨油
- 豆角柴
- 豆蔻
- 胆矾
- 尼泊尔鸢尾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