樟梨子
《中华本草》:樟梨子
拼音注音
Zhānɡ Lí Zǐ
别名
樟梨、香樟子、樟树梨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樟科植物樟的病态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innamomum camphora(L.) Presl[Laurus camphora L.]采收和储藏:秋冬季摘取或拾取自落果梨,除去果梗,晒干。
原形态
樟,常绿乔木,高20-30m。树皮灰褐色或黄褐色,纵裂;小枝淡褐色,光滑;枝和叶均有樟脑味。叶互生,革质,卵状椭圆形以至卵形,长6-12cm,宽3-6cm,先端渐尖,基部钝或阔楔形,全缘或呈波状,上面深绿色有光泽,下面灰绿色或粉白色,无毛,幼叶淡红色,脉在基部以上3出,脉腋内有隆起的腺体;叶柄长2-3cm。圆锥花序腋生;花小,绿白色或淡黄色,长约2mm;花被6裂,椭圆形,长约2mm,内面密生细柔毛;能育雄蕊9,花药4室;子房卵形,光滑无毛,花柱短;柱头头状。核果球形,宽约1cm,熟时紫黑色,基部为宿存、扩大的花被管所包围。花期4-6月。果期8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栽培或野生于河旁,或生于较为湿润的平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贵州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福建、台湾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果实呈不规则圆球形,直径0.5-1.4cm,表面土黄色,有黄色粉末,凹凸不平,基部具果梗痕或残存果梗。质坚硬,砸碎后断面红棕色,无种子及核。有特异芳香气,味辛、微涩。
性味
辛;温
炮制
原药用清水快洗,捞起,晒干,拣去杂质,筛去灰屑。用时捣碎。
归经
胃;肝经
功能主治
健胃温中;理气止痛。主胃寒脘腹疼痛;食滞腹胀;呕吐腹泻;疮肿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2g。外用:适量,磨汁涂患处。
各家论述
《纲目拾遗》:"樟梨,即樟树子也,出处州府遂昌县福罗坞仙人坝周公园,大者为贵,小者次之。云可治心胃疼痛,服之立效,即香樟子也,较他处者略大。叶南郊自处州回,询以樟梨,据云,此非子,乃千年樟树所结于枝丫间者,如瘤然,以形似梨,故名之,然则此乃樟瘤也。然与予所见又不类,姑并存其说,以俟再考焉。"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山蓼
- 云南红豆蔻
- 山白龙
- 水晶兰
- 虎掌南星
- 定木香
- 核子木
- 石芫茜
- 棕榈皮
- 黄唇鱼鳞
- 山五味子叶
- 红地榆
- 黄唇鱼肝
- 黄山鳞毛蕨
- 黄山鳞毛蕨根
- 蛇含石
- 石蜐
- 竹叶参
- 红花鹅掌柴
- 黄芦木
- 黄木耳
- 对节叶根
- 海狸香
- 杉木
- 叉枝藻
- 大鲵
- 大还魂草
- 弹刀子菜
- 杉木节
- 黄蘑菇
- 海龙
- 黄独零余子
- 黄花蔷薇
- 黄杞皮
- 刺黄柏茎叶
- 牌楼七
- 栘依果
- 兜冠黄共享
- 露兜竻蔃
- 三股筋
- 卷毛婆婆纳
- 乌脚枪
- 獭胆
- 紫桔梗
- 水红木花
- 大叶青木香
- 龟版胶
- 臭苜蓿根
- 榠樝
- 野猪黄
- 狼喉靥
- 牛筋
- 打箭菊
- 粘鱼须
- 藜芦
- 野木鱼
- 驴打滚草
- 玉带根
- 栾樨
- 芒萁
- 鲈鲤
- 刷把草根
- 多蒴曲尾藓
- 三叶枫
- 鸡嗉
- 镰叶马蔺根
- 野席草
- 李根
- 驴打滚儿草
- 海底柏
- 丁香枝
- 白花甜蜜蜜
- 金针菜
- 无毛南蛇藤
- 深山黄堇
- 黄荆
- 九龙盘
- 蛇根木
- 鲫鱼脑
- 小棕皮头
- 红皮
- 花叶矮沱沱
- 大木通
- 山牛毛毡
- 榆树
- 牛筋草
- 茅栗
- 蛤壳
- 苦马豆
- 黄茄花
- 水杨梅根
- 广西美登木
- 芜荑酱
- 山鸢尾花
- 叶底珠
- 闹羊花
- 南藤
- 华卫矛
- 牛金子
- 蜈蚣旗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