茅栗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茅栗
拼音注音
Máo Lì
别名
野栗子、金栗、野茅栗、毛栗
来源
壳斗科茅栗Castanea seguinii Dode,以根、果实入药。
生境分布
河南、陕西及长江流域以南各省。
化学成分
树皮含有鞣质。
功能主治
失眠,消食化气,肺结核,肺炎。根用量0.5~1两。
丹毒,疮毒:树皮或总苞适量煎汁外洗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茅栗
拼音注音
Máo Lì
别名
栭栗(《尔雅》郭璞注),栵栗(《纲目》),野栗子、毛凹栗子(《中国树木分类学》),金栗、野茅栗、毛栗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。
出处
《唐本草》
来源
为壳斗科植物茅栗的总苞或树皮或根。
原形态
茅栗,又名:栵、栭(《尔雅》),野栗子。
落叶灌木或小乔木,高6~15米。叶互生。薄革质,椭圆状长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至长圆状披针形,长9.5~13厘米,宽3.5~4.5厘米,基部圆钝或略近心形,先端渐尖,边缘具短刺状小锯齿,羽状侧脉12~16对,上面光亮,脉上有毛,下面褐黄色,具鳞状腺点。花单性,雌雄同株:雄花序穗状,单生于新枝叶腋,直立,长6~7厘米,单被花,雄蕊10~14;雌花生于雄花序下部,通常3花聚生,子房下位,6室;总苞近球形,直径3~4厘米,外面生细长尖刺,刺长4~5.5毫米。每壳斗有坚果3~7;坚果扁圆形,褐色,径1~1.5厘米。花期5月。果期9~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长于丘陵或山地向阳灌丛中。分布云南、贵州、广东、江西、福建、浙江、江苏、安徽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河南、山西、陕西等地。
功能主治
治肺炎,肺结核,丹毒,疮毒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3~1两。外用:煎水洗。
复方
①治肺结核:茅栗根一两,大青叶一两,虎刺、地菍、白及、百合、百部各三钱,土大黄二钱。猪肺为引,水煎,服汤,食肺。
②治肺炎:茅栗根、虎刺根、黄荆根、黄栀子根各三钱,灯心为引,水煎服。
③治丹毒、疮毒:茅栗总苞或树皮,煎汁外洗。(选方出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南板蓝根
- 茅膏菜根
- 蚂蝗七
- 柠鸡儿果
- 马鞭草
- 麻口皮子药
- 麻腊干
- 金金棒
- 南蛇藤
- 女娄菜
- 莽草
- 女贞皮
- 蔓生百部
- 扭鞘香茅
- 虻虫
- 貉肉
- 泥炭藓
- 马扫帚
- 牛奶莓
- 马鞍叶
- 岩豆藤根
- 麻母
- 苜蓿
- 茅瓜叶
- 茅膏菜
- 金鸡尾
- 念珠根黄芩
- 锯鲨肝
- 马蹄甲
- 麦麸草根
- 茅苍术
- 莓叶委陵菜
- 蔓乌头
- 楠木
- 牛口涎
- 马蹄蕨
- 麋骨
- 麻叶荨麻
- 麻雀脑
- 麻鱼肉
- 南方六道木
- 南瓜花
- 南蛇藤根
- 面根藤
- 马蝗果
- 马蹄荷根
- 鮸鱼
- 南苜蓿
- 麻叶绣球果
- 南瓜瓤
- 南粤马兜铃
- 蔓胡颓子根
- 蜢臂兰
- 马交儿
- 马桑
- 马铃根
- 魔芋
- 麋肉
- 麦奴
- 麻栎
- 麻黄
- 金荞麦
- 南蛇簕
- 女娄菜根
- 奴柘刺
- 拿虎
- 马刀
- 马肝
- 金钗石斛
- 蒙古山萝卜
- 牛儿藤
- 茅香根
- 女金丹
- 麻糖风
- 蒙自虎耳草
- 蔓胡颓子
- 蔓荆子
- 锯齿王
- 马心
- 牛尾蒿
- 金龙胆草
- 蘑菇
- 拟囊果芹
- 马耳草
- 南山藤
- 蔓荆子叶
- 蔓赤车
- 牛奶菜
- 马鞍藤
- 马骨节
- 马鹊树
- 扭子菜
- 蜜环菌
- 牛伴木
- 麦麸草
- 麻妹条叶
- 麻黄根
- 南亚新木姜
- 南岭黄檀
- 南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