粘山药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粘山药
拼音注音
Nián Shān Yɑo
别名
牛尾参、粘狗苕
来源
薯蓣科薯蓣属植物粘山药Dioscorea subcalva Prain et Burk.,以块茎入药。秋冬采挖,洗净晒干。
性味
甘,平。
功能主治
健脾祛湿,补肺益肾。用于肺结核病,脾虚泄泻,消渴;外用治跌打损伤。
用法用量
0.5~1两,外用适量,鲜品捣烂敷患处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粘山药
拼音注音
Nián Shān Yɑo
别名
牛尾参(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),粘狗苕、粘芋(《贵州药植目录》)。
出处
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
来源
为薯蓣科植物粘山药的块根。秋、冬采收块根,洗净晒干。
原形态
粘山药,又名:近光薯蓣。
多年生缠绕草本。块根肥大,富含淀粉。茎圆柱形,稍扭曲,表面被微毛茸,节处较多。叶互生,心形,较厚,先端尖,略尾状,基部阔心形,全缘,上面近光滑,下面稍被毛,以叶脉及柄上为多;叶柄长约3.3厘米。花数朵排成腋生的穗状花序,基部有鞘状苞片2枚,长约1.5毫米,先端钻形;花单性异株,花被6裂。蒴果矩圆形,长15~22毫米,有3翼,边缘浅波状,两端微凹。种子狭卵形。花期夏季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野。分布云南、贵州、广西等地。
性味
甘,平。
功能主治
健脾去湿,补肺肾。治脾虚食少泄泻,消渴,肺结核,跌打损伤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外用:捣敷。
复方
治肺结核:粘山药根芽十个,百合四钱。共捣烂,加蜂蜜适量蒸吃。(性味以下出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毛蕨根
- 西南槐树
- 大板山蚤缀
- 白犁头草
- 藨寄生
- 高良姜
- 过岗龙
- 樟脑
- 香茅
- 野扁豆
- 粗毛鳞盖蕨
- 钩钱草
- 山菅兰
- 篱天剑
- 黑大豆皮
- 铜钱菌
- 小黄鼠狼
- 毛轴碎米蕨
- 香柏
- 杉寄生
- 狗宝
- 湖北楤木
- 明党参
- 万寿菊
- 茱苓草
- 花生衣
- 遍地金
- 臭黄荆根
- 五代同堂根
- 地蜂子
- 丝绵木
- 芥子
- 密毛桃叶珊瑚果
- 金瓜草
- 马蓼
- 三叶崖爬藤
- 小牛肋巴
- 蛤蚧
- 团叶鳞始蕨
- 金刚刺
- 红钉耙藤
- 鸭卵
- 臂形草
- 白果根
- 山黄豆藤
- 牛耳朵
- 大叶黄杨叶
- 斑楮头红
- 大黄草
- 独一味
- 红丝线
- 麦冬
- 使君子根
- 大伸筋
- 莲蓬草
- 饴糖
- 山峰西番莲
- 大萼鹿角藤
- 猴楠
- 省雀花
- 鹿藿
- 苘麻子
- 油头草
- 止咳菊
- 杠木
- 皂荚
- 鸡娃草
- 十字苔草
- 大肺经草
- 少年红
- 鳣鱼肝
- 紫草茸
- 早禾树
- 金钟花
- 山茶子
- 海风藤
- 白螺蛳壳
- 脆蛇
- 山蚂蝗
- 曲花紫堇
- 逆阿落
- 球花紫云英
- 猕猴梨
- 红白二丸
- 见风消
- 黑升麻
- 臭黄荆
- 膜蕨囊瓣芹
- 一颗针
- 猫头
- 大红青菜
- 大草蔻
- 兰花石参
- 石彭子
- 漏斗菜
- 朱砂莲
- 韭菜莲
- 鸡爪七
- 牡荆茎
- 水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