樟木子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:樟木子
拼音注音
Zhānɡ Mù Zǐ
别名
樟扣、樟子、樟木蔻、樟树果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樟科植物樟的成熟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innamomum camphora(L.) Presl[Laurus camphora L.]采收和储藏:11-12月间采摘成熟果实,晒干。
原形态
樟,常绿乔木,高20-30m。树皮灰褐色或黄褐色,纵裂;小枝淡褐色,光滑;枝和叶均有樟脑味。叶互生,革质,卵状椭圆形以至卵形,长6-12cm,宽3-6cm,先端渐尖,基部钝或阔楔形,全缘或呈波状,上面深绿色有光泽,下面灰绿色或粉白色,无毛,幼叶淡红色,脉在基部以上3出,脉腋内有隆起的腺体;叶柄长2-3cm。圆锥花序腋生;花小,绿白色或淡黄色,长约2mm;花被6裂,椭圆形,长约2mm,内面密生细柔毛;能育雄蕊9,花药4室;子房卵形,光滑无毛,花柱短;柱头头状。核果球形,宽约1cm,熟时紫黑色,基部为宿存、扩大的花被管所包围。花期4-6月。果期8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栽培或野生于河旁,或生于较为湿润的平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贵州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福建、台湾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果实呈圆球形,直径约5-8mm,棕黑色至紫黑色,表面皱缩不平,或有光泽,基部有时有宿存的花被管,果皮呈肉质而薄,内含大而黑色的种子1粒。气极香,味辛辣。
化学成分
种子含脂肪油,其中饱和脂肪酸占93%,三饱和酸、二饱和酸、一饱和酸及三不饱和酸甘油酯的摩尔百分比例为80:17:1:2。
性味
辛;温
功能主治
祛风散寒;温胃和中;理气止痛。主脘腹冷痛;寒湿吐泻;气滞腹胀;脚气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。外用:适量,煎汤洗;或研末以水调敷患处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胡荽
- 蜈蚣七
- 黄裙竹荪
- 木香花
- 雨韭
- 蝙蝠葛叶
- 金背枇杷叶
- 假葡萄
- 毛发唐松草
- 镰形棘豆
- 鹅脚木叶
- 荛花根
- 金精石
- 云南铁丝莲
- 金丝猴
- 棣棠花
- 百合
- 胡桃青皮
- 陆英
- 草红藤
- 竻慈姑
- 朝鲜崖柏
- 獭四足
- 紫茉莉
- 紫茉莉子
- 阔叶石韦
- 鸢油
- 臭藤子
- 灵猫骨
- 了哥王
- 吹风藤
- 银丝杜仲
- 鳖血
- 鳖甲胶
- 鸡脚参
- 黄矾
- 禾秆蹄盖蕨
- 山稗子
- 黄蘑菇
- 狗娃花
- 牛奶树
- 樱额
- 山乌桕叶
- 宿苞豆
- 龙舌箭
- 山小橘
- 无患子叶
- 刺梨根
- 钗子股
- 三角风
- 白丁香
- 大叶钩藤根
- 橡木皮
- 戴胜
- 向阳花
- 樟梨
- 黄花香
- 鲨鱼油
- 地柏
- 附地菜
- 东风菜根
- 厚叶算盘子
- 锈毛络石
- 补血薯
- 驱虫斑鸠菊
- 螃蟹七
- 蟹壳
- 扁豆衣
- 大扁竹兰
- 岩豇豆
- 桐子花
- 乌蛇卵
- 五凤朝阳草
- 四楞通
- 油鸭
- 大叶樱叶
- 椰子瓤
- 绣球花
- 台湾榕
- 鼻血草
- 鸭儿芹
- 海桐皮
- 鳟鱼
- 黑皮跌打
- 鼠李根
- 黄花香薷
- 楮实
- 白鹅膏
- 野海椒
- 石楠
- 大百解薯
- 山苍子
- 大叶狼豆柴
- 仙掌子
- 香柏
- 裂叶崖角藤
- 龙州线蕨
- 皱叶羊蹄
- 南板蓝叶
- 玉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