樟木子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:樟木子
拼音注音
Zhānɡ Mù Zǐ
别名
樟扣、樟子、樟木蔻、樟树果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樟科植物樟的成熟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innamomum camphora(L.) Presl[Laurus camphora L.]采收和储藏:11-12月间采摘成熟果实,晒干。
原形态
樟,常绿乔木,高20-30m。树皮灰褐色或黄褐色,纵裂;小枝淡褐色,光滑;枝和叶均有樟脑味。叶互生,革质,卵状椭圆形以至卵形,长6-12cm,宽3-6cm,先端渐尖,基部钝或阔楔形,全缘或呈波状,上面深绿色有光泽,下面灰绿色或粉白色,无毛,幼叶淡红色,脉在基部以上3出,脉腋内有隆起的腺体;叶柄长2-3cm。圆锥花序腋生;花小,绿白色或淡黄色,长约2mm;花被6裂,椭圆形,长约2mm,内面密生细柔毛;能育雄蕊9,花药4室;子房卵形,光滑无毛,花柱短;柱头头状。核果球形,宽约1cm,熟时紫黑色,基部为宿存、扩大的花被管所包围。花期4-6月。果期8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栽培或野生于河旁,或生于较为湿润的平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贵州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福建、台湾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果实呈圆球形,直径约5-8mm,棕黑色至紫黑色,表面皱缩不平,或有光泽,基部有时有宿存的花被管,果皮呈肉质而薄,内含大而黑色的种子1粒。气极香,味辛辣。
化学成分
种子含脂肪油,其中饱和脂肪酸占93%,三饱和酸、二饱和酸、一饱和酸及三不饱和酸甘油酯的摩尔百分比例为80:17:1:2。
性味
辛;温
功能主治
祛风散寒;温胃和中;理气止痛。主脘腹冷痛;寒湿吐泻;气滞腹胀;脚气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。外用:适量,煎汤洗;或研末以水调敷患处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铁筷子
- 骨螺
- 三叶铜钱草
- 三叶金锦香
- 丝瓜
- 三加
- 丝绵
- 三头灯心草
- 三裂叶犁头尖
- 丝瓜皮
- 丝茅七
- 三匹叶
- 丝瓜蒂
- 丝瓜叶
- 三出叶委陵菜
- 丝瓜花
- 丝绵木
- 十姊妹
- 三叉苦
- 丝瓜络
- 药芹菜根
- 丝瓜根
- 丝带蕨
- 三股筋
- 三七花
- 三叶豆
- 使君子
- 三叶青
- 三叶枫
- 丝瓜藤
- 三蕊草
- 鱼尾葵
- 三颗针
- 三加花
- 书带蕨
- 三对节
- 三月泡
- 三块瓦
- 三分丹
- 三轮蒿
- 三匹箭
- 东莨菪
- 三月花
- 白苏子
- 刷把草
- 三叉凤尾蕨
- 升药
- 三角叶风毛菊
- 伸筋草
- 三角泡
- 三升米
- 三方草
- 十八症
- 石脑油
- 三面刀
- 三枝标
- 麻滓
- 十两叶
- 丝线吊芙蓉
- 升药底
- 三叶崖爬藤
- 上石田螺
- 羊角藤叶
- 黄羊角
- 三叶乌蔹莓
- 十三年花
- 三叶鬼针草
- 三十六荡
- 伞花马钱
- 三对叶丹参
- 三楞筋骨草
- 十二槐花
- 丝毛毛毡草
- 十大功劳根
- 三爪金龙
- 三消草
- 三羽叉蕨
- 上天梯
- 三角风
- 伸筋藤
- 丝点地梅
- 使君子根
- 上树咳
- 三枝枪
- 三棱马尾
- 三叶罗伞
- 伤寒头
- 三筒管
- 三爪龙
- 三果木皮
- 上山虎
- 三钻七
- 三花枪刀药根
- 丝棉木
- 升登
- 柱果木榄叶
- 铺地黍
- 三楞草
- 苏木蓝
- 酸模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