砖子苗
《中华本草》:砖子苗
拼音注音
Zhuān Zǐ Miáo
别名
关子苗、三棱草、大香附子、三角草、玛玛机机
英文名
Sawgrass, Herb of Sawgrass
出处
出自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莎草科植物砖子苗的全草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ariscus sumatrensis(Retz)T.Koyama[Kyllinga sumatrensis Retz.;Mariscus umbellatus Vahl;M.cyperoides(L.)Urb.]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切段,晒干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ariscus sumatrensis(Retz)T.Koyama[Kyllinga sumatrensis Retz.;Mariscus umbellatus Vahl;M.cyperoides(L.)Urb.]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切段,晒干。
原形态
砖子苗,一年生草本。根茎短,高15-50cm。秆疏丛生,锐三棱形,平滑,基部略膨大。叶与秆近等长,宽3-6mm,叶鞘红棕色。叶状苞片5-8,长于花序,斜展。长侧枝聚伞花简单,有6-12个辐射枝,辐射枝最长达8cm,或有时短缩;小穗平展或稍下垂,长3-5mm,宽约0.7mm,常有1花,少有2花;鳞片膜质,长圆形,先端钝,长约3mm,边缘常内卷,淡黄绿色,背面有数脉仅3条明显;雄蕊3;花柱短,柱头3,细长。小坚果三棱状狭长圆形,长约2mm,黄褐色,表面有细点。花、果期4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阳处、路旁、草地、溪边及松林下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长江以南及陕西、台湾、西藏等地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长江以南及陕西、台湾、西藏等地。
性味
味辛;微苦;性平
归经
肺经
功能主治
祛风解表;止咳化痰;解郁调经。主风寒感冒;咳嗽痰多;皮肤瘙痒;月经不调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砖子苗
拼音注音
Zhuān Zǐ Miáo
别名
玛玛机机(藏名)。
出处
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为莎草科植物密穗砖子苗的全草。7~9月采收。
原形态
粗壮、直立、秃净、多年生草本。秆疏丛生,高20~60厘米,锐三棱形,基部膨大。叶短于秆,线状披针形,宽0.3~0.5厘米,先端渐尖,下部常折合,上面绿色,下面淡绿色,叶鞘褐色或红棕色。花序下具叶状苞片5~8片,绿色,稍海绵质,通常长于花序;长侧枝聚伞花序简单,具6~12个或更多的辐射枝,长短不等;穗状花序圆筒形或长圆形,具多数密生的小穗,小穗平展或稍下垂,线状披针形,多数集合于小伞梗顶而成一放射状的圆头花序;鳞片膜质,淡黄色或绿白色。坚果狭长圆形或三棱形。抽穗期,夏、秋。
生境分布
多生于田野、山坡草丛中。分布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性味
性平,味苦辛。
功能主治
止咳化痰,宣肺解表。治风寒感冒,咳嗽痰多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3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山大烟
- 披散糖芥
- 粗叶木叶
- 高山望
- 寒莓叶
- 八角茴香
- 泡掌筒
- 贯众
- 麦刺藤叶
- 野梧桐
- 天仙子
- 滨海前胡
- 毛莸
- 乌蛇胆
- 桂皮紫萁
- 了哥利
- 爬藤榕
- 天王七
- 野绿麻根
- 芜荑
- 乌藨连
- 鸭胆子
- 海豘鱼
- 海月壳
- 东北桤木
- 火焰兰
- 黄秋葵叶
- 牛心果
- 灰钉
- 兰花
- 鳢鱼肠
- 万年藓
- 芒叶小米草
- 矩圆线蕨
- 豆腐渣
- 银柴胡
- 决明子
- 青黛
- 鲫鱼藤
- 韭叶芸香草
- 罗布麻
- 大羊角瓢
- 滇丹参
- 黄花忍冬
- 野苦梨根
- 马来蒲桃
- 球衣藻
- 山蜡梅
- 蜂药
- 倒生莲
- 罗汉果根
- 海鲶
- 梨果榕
- 大叶马尾连
- 芜荑酱
- 柳叶菜花
- 梓菌
- 山白龙
- 景天三七根
- 翻天红
- 甜杏仁
- 西瓜根叶
- 芦花
- 莲须
- 矮脚苦蒿
- 甘肃棘豆
- 白皮柯
- 雉肝
- 翼首草
- 刺沙蓬
- 松油
- 刺果卫矛
- 野木瓜果
- 紫丁香
- 枪乌贼
- 酒药花
- 花脸细辛
- 笔罗子
- 湖广草
- 家独行菜
- 海韭菜
- 鼠李根
- 臭菘种子
- 萆薢
- 绵三七
- 菊花暗消
- 白鹅膏
- 乌柳
- 桫拉木
- 蝴蝶暗消
- 匍伏堇
- 光叶海桐叶
- 候风藤
- 阿氏蒿
- 化香树叶
- 铜苋菜
- 白豆蔻壳
- 小叶石楠
- 地涩涩
- 龙脑香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