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仙藤
《中国药典》:天仙藤
拼音注音
Tiān Xiān Ténɡ
英文名
HERBA ARISTOLOCHIAE
来源
本品为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. et Zucc.或北马兜铃Aristolochia contorta Bunge.的干燥地上部分。秋季采割,除去杂质,晒干。
形状
本品茎呈细长圆柱形,略扭曲,直径1~3mm;表面黄绿色或淡黄褐色,有纵棱及节,节间不等长;质脆,易折断,断面有数个大小不等的维管束。叶互生,多皱缩、破碎,完整叶片展平后呈三角状狭卵形或三角状宽卵形,基部心形,暗绿色或淡黄褐色,基生叶脉明显,叶柄细长。气清香,味淡。
性味
苦,温。
鉴别
本品茎的横切面:表皮细胞类方形,外被角质层。皮层较窄。中柱鞘纤维6~10 余层,连接成环带,外侧的纤维壁厚,内侧逐渐变薄。维管束数个,大小不等。形成层成环。导管类圆形,直径10~170μm。有髓。
炮制
除去杂质,切段。
归经
归肝、脾、肾经。
功能主治
行气活血,利水消肿。用于脘腹刺痛,关节痹痛,妊娠水肿。
用法用量
4.5~9g。
贮藏
置干燥处,防霉。
摘录
《中国药典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天仙藤
拼音注音
Tiān Xiān Ténɡ
来源
为北马兜铃或马兜铃的茎叶。霜降前叶未落时割取地上部分,打捆晒干。
化学成分
茎及叶含马兜铃碱(aristolochine,C[XB]32[/XB]H[XB]32[/XB]O[XB]13[/XB]N[XB]2[/XB])。
性味
苦,温。
功能主治
行气活血,止痛,利尿。主治:妊娠水肿,胸腹痛,疝痛,风湿痛。
用法用量
1.5~3钱。
备注
广东地区有以樟科无根藤属植物[b]无根藤[/b]Cassytha filiformis L.的藤作天仙藤入药者,其形态描述及功能主治参阅本书无根藤项下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中华本草》:天仙藤
拼音注音
Tiān Xiān Ténɡ
别名
都淋藤、三百两银、兜铃苗、马兜铃藤、青木香藤、长痧藤、香藤。
英文名
Dutchmanspipe Vine,Northern Dutchmanspipe Vine
出处
出自《本草图经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.et Zucc.和北兜铃Aristolochia contorta Bunge.的茎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ristolochia contorta Bunge.采收和储藏:霜降前落叶时割取地上部分,晒干打捆。
原形态
1.北马兜铃 草质藤本。叶纸质;叶柄柔弱,长2-7cm;叶片卵状心形或三角状心形,长3-13cm,宽3-10cm,先端短尖或钝,基部心形,两侧裂片圆形,下垂或扩展,边全缘;基出脉5-7条。总状花序有花2-8朵生于叶腋;花序梗和花序轴极短或近无;花梗长1-2cm,小苞片卵形,具长柄;花被长2-3cm,基部膨大呈球形,向上收狭呈一长管,内面具腺体状毛,管口扩大呈漏斗状;檐部一侧极短,有时边缘下翻或稍2裂,另一侧渐扩大成舌片;舌片卵状披针形,先端长渐尖具延伸成1-3cm线形而弯扭的尾尖,黄绿色,常具紫色纵脉和网纹;花药贴生于合蕊柱近基部;子房圆柱形,6棱;合蕊柱先端6裂,裂片向下延伸成波状圆环。朔果宽倒卵形或椭圆状倒卵形,长3-6.5cm,先瑞圆形而微凹,6棱,成熟时由基部向上6瓣开裂;果便下垂,随果开裂。种子三角状心形,扁平,有小疣点,具浅褐色膜质翅。花期5-7月,果期8-10月。2.马兜铃 草质藤本。根圆柱形。茎柔弱,无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l-2cm,柔弱;叶片卵状三角形、长圆状卵形或戟形,长3-6cm,基部宽1.5-3.5cm,先端钝圆或短渐尖,基部心形,两侧裂片圆形,下垂或稍扩展;基出脉5-7条,各级叶脉在两面均明显。花单生或2朵聚生于叶腋;花便长l-1.5cm;小苞片三角形,易脱落;花被长3-5.5cm,基部膨大呈球形,向上收狭成一长管,管口扩大成漏斗状,黄绿色,口部有紫斑,内面有腺体状毛;檐部一侧极短,另一侧渐延伸成舌片;舌片卵状披针形,顶端钝;花药贴生于合蕊柱近基部;于房圆柱形,6棱;合蕊柱先端6裂,稍具乳头状凸起,裂片先端钝,向下延伸形成波状圆环。蒴果近球形,先端圆形而微凹,具6棱,成熟时由基部向上沿空间6瓣开裂;果梗长2.5-5cm,常撕裂成6条。种子扁平,钝三角形,边线具白色膜质宽翅。花期7-8月,果期9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生于山野林绿,溪流两岸,路旁及山坡灌丛中。2. 生于山谷、沟边阴湿处或山被灌丛中。资源分布:1.分布于东北、华北及陕西、甘肃、宁夏、山东、江西、湖北等地。2.分布于山东、河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马兜铃茎细长圆柱形,略扭曲,直径1-3mm;表面黄录色或黄褐色,有棱脊及节,节间长短不等;质脆,易折断,断面有数个大不不等的维管束。叶互生,多皱缩、破碎,完整片叶三角状狭卵形或三角状宽卵形,基部心形,暗绿色或淡黄色,基生脉明显;叶柄细长。气清香,微淡。以茎细带叶、色青绿者为佳。[br]显微鉴别 马兜铃茎横切面:表皮细胞1列,外被角质层。皮层较窄。中柱鞘纤维6-10余,连接成环,外侧纤维壁厚,内侧逐渐变薄。维管束数个,大小不等。形成层成环。导管类圆形,直径10-170μm。中央有髓。
化学成分
天仙藤含马兜酸(aristolochic acid)D,木兰花碱(magnoflorine)和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。
药理作用
参见马兜铃条。
性味
苦;温
炮制
拣去杂质,洗净泥土,闷润,切段晒干。
归经
肝;脾;肾经
功能主治
行气活血;利水消肿;解毒。主胃痛;疝气痛;妊娠水肿;产后血气腹痛;蛇虫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0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或捣烂敷。
注意
体虚者慎服。[br]1.《本草汇言》:诸病属虚损者勿用。[br]2.《得配本草》:气血虚者禁用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汇言》:天仙藤,流气活血,治一切诸痛之药也。人身之气,顺则和平,逆则痛闷作矣。如杨氏《直指方》天仙藤治痰注臂痛,气留疝痛,瘕聚,奔豚腹痛,产后血气腹痛,他如妊娠水肿,面浮气促,男子风劳,久嗽不愈,悉以此药治之,无不寝安。盖谓其善于流行血气故也。2.《本草求真》:天仙藤,观书所论主治,止属妊娠子肿、腹痛、风痨等症,而于他症则未及焉。即其所治之理,亦不过因味苦主于疏泄,性温得以通活,故能活血通道,而使水无不利,风无不除,血无不活,痛与肿均无不治故也。3.《本草备要》:治风劳腹痛,妊娠水肿。4.《本草再新》:凉血活血,去风利湿,走经络,兼治腰腿肿疼。5.《本草正义》:宣通经隧,导达郁滞,疏肝行气,止心胃痛。6.《本草图经》:解风劳。得麻黄则治伤寒发汗,与大黄同服堕胎气。7.《纲目》:流气活血。治心腹痛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天仙藤
拼音注音
Tiān Xiān Ténɡ
别名
都淋藤、三百两银(《补缺肘后方》),兜铃苗(《圣惠方》),马兜铃藤(《普济方》),青木香藤(《本草备要》),长痧藤(《南京民间药草》),香藤(《浙江中药手册》),臭拉秧子、痒辣菜(《江苏植药志》)。
出处
《本草图经》
来源
为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的茎叶。霜降前后叶未脱落时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马兜铃"条。
生境分布
主产浙江、江苏、湖北、河北、陕西、江西、河南等地。
形状
干燥茎细长而扭曲,涉黄褐色或青褐色,质韧,表面有纵沟纹。叶互生,多皱缩破碎。完整的叶片呈三角状狭卵形,暗绿色,无毛,基部心脏形,两侧耳状,具3条明显的掌状脉,叶柄细长而扭曲。茎的横断面,皮部与中柱部常脱离,并有数个黄色椭圆形的维管束,髓部白色,中央呈裂隙状。气清香,味淡。以青绿色、茎细带叶者为佳。
除上述品种外,同属植物北马兜铃的茎叶,在少数地区亦同等入药。
性味
苦,温。
①《本草图经》:"味苦,温,微毒。"
②《纲目》:"苦,温,无毒。"
炮制
拣去杂质,洗净泥土,闷润,切段晒干。
归经
①《本草求寡》:"入肝、脾。"
②《本草再新》:"入肝、脾、肾三经。"
功能主治
行气化湿,活血止痛。治胃痛,疝气痛,妊娠水肿,产后血气腹痛,风湿疼痛。
①《本草图经》:"解风劳。得麻黄则治伤寒发汗,与大黄同服堕胎气。"
②《纲目》:"流气活血。治心腹痛。"
③《本草备要》:"治风劳腹痛,妊娠水肿。"
④《本草再新》:"凉血活血,去风利湿,走经络,兼治腰腿肿疼。"
⑤《本草正义》:"宣通经隧,导达郁滞,疏肝行气,止心胃痛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.5~3钱;或作散剂。外用:煎水洗或捣烂敷。
注意
体虚者慎服。
①《本草汇言》:"诸病属虚损者勿用。"
②《得配本草》:"气血虚者禁用。"
复方
①治产后腹痛不止及一切血气腹痛:天仙藤五两。炒焦,为细末。每服二钱。腹痛,炒生姜、小便和酒调下;血气,温酒调服。(《普济方》天仙藤散)
②治疝气作痛:天仙藤一两,好酒一碗,煮至半碗服之。(《孙天仁集效方》)
③治症瘕积聚及奔豚疝气:天仙藤一两(炒),乳香、没药、玄胡索(醋炒)、吴萸、干姜各二钱,小茴香五钱。共为末,每服三钱,好酒调服。(《本草汇言》)
④治妇人有水气而成胎,以致两腿足浮肿:天仙藤(洗,略炒)、香附子(炒),陈皮、甘草、乌药(软白者、辣者,良)各五分。为末,上每服五钱,生姜、木瓜、苏叶各三片,水煎,日三服。(《妇人良方》天仙藤散)
⑤治痰注臂痛:天仙藤、羌活、白术、白芷梢各三钱;片姜黄六钱,半夏(制)半两。上锉,每服三钱,姜五片煎服。间下千金五苓丸。(《仁斋直指方》天仙散)
⑥治乳腺炎:鲜天仙藤适量。揉软外敷,每日换药一次。(《江西草药》)
⑦治毒蛇毒虫咬伤,痔疮肿痛:天仙藤鲜品捣烂敷患处。(《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土白芨
- 土沙参
- 粟米泔汁
- 兔耳草
- 石黄连
- 台湾土豆蔻
- 缩砂蜜
- 南粤马兜铃
- 土荆芥
- 台湾千金藤
- 兔肝
- 土马骔
- 土马鬃
- 虱子草
- 唐古特马尿泡
- 土丁桂
- 砂茴香子
- 台湾磨盘草
- 土砂仁
- 塌菜
- 土槿皮
- 天仙子
- 假菠萝
- 苏铁花
- 素馨花
- 兔脑
- 石龙胆
- 土中闻
- 土牡蛎
- 石首鱼
- 繸瓣珍珠菜
- 土草果
- 土麦冬
- 蒜梗
- 石首鱼鲞
- 索骨丹
- 土香榧
- 土千年健
- 菘菜
- 粟糖
- 兔皮毛
- 砂仁
- 算盘子
- 莳萝苗
- 土丹参
- 土金耳环
- 天冬
- 土牛膝
- 素兴花
- 天南星
- 土细辛
- 苏铁根
- 珊瑚草
- 大雪上一枝蒿
- 肾萼金腰
- 穗花蛇菰
- 席草
- 石韦毛
- 台湾泡桐叶
- 马铃根
- 土茶
- 石鮅鱼
- 石鲫
- 土八角
- 穗花杉种子
- 兔打伞
- 吐铁
- 兔耳风
- 石鳖
- 土黄连
- 海龙
- 景天三七根
- 臭蒿
- 庐山楼梯草
- 紫花卫矛
- 庐山香科科
- 杏仁
- 广西莪术
- 舒筋草
- 细叶刺针草
- 小药木
- 蛇含
- 小泡通树
- 黄花虱麻头
- 毛草龙根
- 踏膀药
- 炙黄芪
- 牛骨
- 白刺
- 毛鬼头伞
- 葎草
- 蚕蜕
- 牛大力
- 紫玉盘
- 白侧耳
- 荚蒾
- 蔓荆子叶
- 棒棒木
- 沙柳
- 广东土牛膝